張斌

過往十載,就在身邊,中網成長,花開無聲。我一向堅信,比賽究其根本,是生命體,以此角度窺知,內心自然會波瀾不驚,像關切孩子一樣,允許一項自家城市中的賽事自然生長,不疾不徐,讓歲月雕琢一切。中網,十歲頑童,得時代發展之利,居然是京城最像樣的賽事了。十年之功,自家賽事,我們格外珍視,自信假以時日,生命體會勃發。再能活,與中網相伴的日子也不過幾十年,當下四大,哪個不是百年成色,不妨探究一下人家的生命歷程,遙望一下我們可以預計的未來。
美網之后是中網,那就選定體會美網,看其如何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波瀾壯闊著。美網口氣很大,美國網球協會的人宣稱,他家賽事已經是“規模最大、最出色的網球賽事”。不知道澳大利亞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心態如何,可能早就習慣了美國人的表達方式吧。
其實,美國人的“自戀”并非沒有道理,今年美網的商業收入會達到2.6億美元,預計2018年可增長到3.2億。一個耗資5億美元的國家網球中心升級計劃,正在通過改造美網場地在未來5年內實現。2016年,當亞瑟·阿什球場投入使用20周年之際,將擁有可開合頂篷,讓惱人的紐約風雨不再侵擾。同一年,可容納8000名觀眾的嶄新的Grandstand網球場將走進美國人的網球生活之中。2018年,可容納15000人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場將會建成。因此,美國人更有底氣宣稱自己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網球設施。美國網球協會(USTA)執行總裁史密斯拽拽地說:“這得花我們很多錢,但我們無需未來豐厚的回報,我們必須這么做,就要它的存在。”
中網,不愧為我們自己的國家網球中心,甚至有了網球圣地之感,蓮花與映月球場唯一缺少的就是歲月打磨的光澤。紐約,一座真實的體育之城,美國國家網球中心扮演的角色似乎更加國際化些,至少美網的收入中近五分之一是來自美國之外。中網又何嘗不想成為北京的體育地標呢?平心而論,偌大的北京,針對城市體育面孔和靈魂的投入不少,但是已成氣候的實在不多,中網算是核心產品了。然而,中網畢竟僅是賽事而已,其組織者做出一流賽事即可,中國人網球生活的優化是其分內之事嗎?
美網的擁有者USTA已經是經濟實力不俗的一線運動協會了,但當下正在遭受空前的責難。對美網一向和藹的《紐約時報》對于USTA投出了匕首,一篇深度報道揭開了USTA執委們私下變相關聯交易的蓋子,點燃了公眾對于USTA無能的怒火。焦點即在于ATP世界排名前十中已經長期不見美國男人了,WTA前十里僅有一個小威撐場面,男子大滿貫登頂歷史還停留在桑普拉斯和阿加西雙雄時代。
號稱世界上最大的網球消費市場,可整體經濟水平竟然如此低下,媒體趁機對專業領域人士作了調查——未來兩三年間,USTA的頭等使命應該是什么?26%認為,應該引導更多孩子打網球;19%認為,應該培養高水平選手。USTA也有些委屈,美國網球生活不可謂不活躍。根據該組織的白皮書介紹,全美共有25萬塊網球場,網球人口達到2800萬之多,這兩個數字就基本可以定義美國是第一網球參與大國。
《紐約時報》將那本生澀的白皮書轉化為一幅幅美麗的照片,讓有故事的球場慢慢訴說著。在美國的土地上,居然有和溫網俱樂部一致的球場。那是52年前球場主人在廣播中知曉溫網,就此深愛,將家里原本種玉米和大豆的土地平整為網球場,植上天然草,讓溫網就在家門口。52年來,球場完全免費開放,只需要提前郵件預訂。在紐約,一家有著124年歷史的高級網球俱樂部,每年夏季拿出6個星期向周邊孩子們免費開放,從不忘記社區責任。威廉姆斯姐妹當年的第一片網球場如今還在,追夢的孩子排成行,治安狀況似乎都沒有變:去的話請看好您的個人財務。1881年,美網的前身美國網球錦標賽在紐約羅德島上開打,一百多年前的球場如今已成為古跡,但依舊在為愛網球的人們默默貢獻著,草地球場每半小時的租金是85美元。
美網與USTA水乳交融,中網顯然不是CTA,但我們對于中網的期待可以再多一些。當今時代,我們也總愛論及中國體育的未來出路,模式一個又一個。其實問題也許很簡單,不是怎么搞,而是誰來搞。CTA需要有整合全社會資源的氣魄、胸懷與能力,中網是再合適不過的合作伙伴,建設現代經典的網球生活只有靠蓬勃的社會力量了。中網可以有更強的主人翁角色意識,絕不僅僅局限于賽事組織者,遲早也必須成為網球生活方式的最積極倡導者。
走進第11個年頭,在中網園區,你一定會有新發現,哪怕點滴都是誠意和進步。對于未來的中網,我有一個小心愿,期待它能領風氣之先,將某一個球場“智能化”,倫敦的02體育場、美網的球場都已經實現了全免費WiFi覆蓋,每個觀眾座椅上都有回看的屏幕,每個觀眾都是一個小型網球媒體中心的主人。我知道花費是不低,但所有來到中網的人都希望可以獲得更多。那么,就再多給一些吧,超出期待的感覺好極了。
中國網球公開賽簡介
中國網球公開賽是中國唯一以國家命名的國際網球賽事,賽事由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北京市體育局、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承辦,賽事在國家網球中心舉行,運營機構為北京中國網球公開賽體育推廣有限公司。
中國網球公開賽創辦于2004年,每年一屆定期在京舉行。賽事同時擁有職業網球聯合會(ATP)、國際女子職業網球協會(WTA)和國際網球聯合會(ITF)等三大國際網球組織的賽事舉辦權,是亞洲地區設置最全、級別最高、參賽球員最多的國際網球賽事。
從2009年起,中國網球公開賽全面升級成為全球前八(含四大滿貫賽事)、亞洲第一的全球頂級賽事。其中女子賽事升級為WTA皇冠明珠賽事(僅次于四大滿貫賽事),男子賽事升級為ATP500賽事(僅次于四大滿貫賽事、ATP1000賽事)。2013年,賽事創辦十周年之際,榮獲WTA授予的“亞太地區最具領導力賽事獎”。
2014中國網球公開賽獎金約為802萬美元,其中WTA獎金為543萬美元;ATP獎金為259萬美元。賽事匯集了當今全球最頂級球員的參賽,其中包括9位曾排名世界第一選手、13位曾獲得大滿貫單打冠軍選手,創造了歷史最佳陣容和多場次的經典戰例。世界排名前45位的女子選手按規定全部出席,男子陣容達到2014年度ATP500賽事最佳,Top30中有15位球員參賽。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89名球員共進行了292場比賽,其中26場比賽進行了三盤角逐,最終,男女單打冠軍分別由德約科維奇和莎拉波娃獲得。
中國網球公開賽作為后奧運時代的北京城市名片,賽事品牌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秉承“MORE THAN TENNIS”的辦賽理念,中網依托全球頂級網球賽事平臺,著力打造具有鮮明中網標簽的慈善文化傳統、娛樂時尚氛圍、多贏價值鏈條,扎實樹立、不斷鞏固中網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
以2014年為例,賽事注冊記者475名,來自137家主流媒體,其中包括來自34家外媒的境外記者73名;賽事全球電視轉播覆蓋157個國家和地區,總時長6840小時,其中境外電視轉播總時長6719小時;贊助商共計39家,展位搭建面積超過4100平方米,移動展位超過25個,整個賽期共舉辦44次球員活動;現場總觀眾數達22.3萬人次,現場觀眾城市消費拉動價值2.7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