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彥

她是一位軍嫂,肩上卻扛著五個軍人家庭的重擔;她只有一個孩子,卻幫助二十多個孩子走出人生低谷。她,就是被江蘇淮安軍分區評為優秀軍嫂的張昕。
齊耳的短發,大大的眼睛,樸素的衣著,走路總是挺直腰板,也許是身為軍嫂的緣故,張昕的言行間透露著軍人的干脆和干練。面對筆者,這位淮安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副主任科員幽默地說,當年就是沖著丈夫人好,腦子一熱就嫁了:“從來沒想過找個軍人,我跟他也算是歪打正著吧,他最打動我的就是人很善良。”
嫁給軍人的生活注定是辛苦的,但是張昕從沒有退縮,而且她柔弱的雙肩還擔起了更多的家庭責任。空軍某基地一名飛行員,長年駐守大西北,在淮安市區的父母都已耄耋之年,沒人照顧。張昕得知情況后,主動向對方提出,“你專心飛你的,把老人家交給我吧。”從此,張昕就把對方父母拴在了心上,老人想吃什么、缺什么、搬東西跑腿的事,全是她在忙活。一年十幾個節,一個不落,必定上門探望。她經常在半夜接到電話,一聽說老人家的老毛病又犯了,她立馬起床趕過去,將老人及時送到醫院救治。2011年,老人的房子要拆遷,從找房子過渡、給新房裝修再到搬進新房居住,全靠張昕張羅。說起她,兩位老人滿是愧疚,“近十年了,她從沒說過一個不字,就是親生子女也做不到啊。”像這樣沒人照看的軍人父母,張昕一共照料了四家。
2007年,張昕牽頭成立淮安市南空部隊軍嫂互助會,團結起來幫助有實際困難的軍人家庭。2009年,洪澤一位軍嫂遭遇車禍,腿被撞成重傷,而其丈夫又恰好在執行重要演習任務回不來。張昕二話沒說,立即趕到洪澤,把這位軍嫂和她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照料,每周背她去醫院治療一次,讓她在床上靜養,每天魚湯、骨頭湯不斷。在張昕的精心照料下,一個月后這位軍嫂完全康復。
“成為軍嫂后,才知道社會上有困難的人這么多。”尤其是在蘇北地區,很多農村戰士親朋好友家的孩子因為貧窮而輟學。“每次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就很難過,就情不自禁地想去幫幫他們。”
2007年7月,正在出差的張昕,從網上得知淮安市開發區一名叫孫金龍的孩子因家庭困難,面臨失學,她特意打電話叮囑在家休假的丈夫將1500元學費送到孩子手中。2010年7月,張昕看到淮海晚報上一則貧困學生向社會求助的消息,當天中午她就趕到報社,將2000元委托記者轉交給這位學生。僅2006年以來,在淮安市洪澤縣、淮陰區和漣水縣,就有21個孩子在她的資助下完成了學業,13名貧困母親在她的幫助下找到合適的工作。
因為她在后方的默默支持,丈夫多次受到總政治部、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和淮安市委、市政府及軍分區的表彰,她的家庭兩次被評為淮安市和諧家庭,她也多次被軍分區表彰為優秀軍嫂。而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她多次被淮安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和爭先創優工作先進個人,被淮安市政府表彰為開放型經濟工作先進個人;她撰寫的關于淮安市出口企業轉型升級的情況調查分析報告,作為市政府信息專報,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批轉到全市外經貿系統進行討論。
結婚13年,張昕對軍嫂這個稱謂有了更深地理解:“作為軍嫂,雖然我自己工作也很忙,但還是得去支持丈夫的工作,這是我的責任。”
(編輯 李婉莉 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