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勇








從白墻黛瓦徽派山水輾轉來到千年瓷都景德鎮,一路上閉目養神,心里勾勒著瓷器的輪廓。當我們一行人走進古窯時,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古法燒瓷,傳承千年的古窯仿佛穿越時空般,原汁原味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此得以回味千年古國的瓷文化。
01.景德鎮的鎮窯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近百年來,這里一直維持正常燒煉生產,是目前景德鎮僅存的一座保持鎮窯原貌的柴窯。鎮窯為中國傳統陶瓷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瓷窯,由于歷史上景德鎮燒窯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窯”;又由于這種類型的窯是明末清初景德鎮的首創,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景德鎮窯”,簡稱“鎮窯”。
02.鎮窯窯場占地約800平方米,房長40余米,寬19米,分上下二層,窯體呈鴨蛋形,俗稱鴨蛋窯。鎮窯窯爐的型制體量、結構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水平。
03/04.大師燒制的瓷壺輕薄如紙,花紋細膩,光亮剔透,令人驚嘆。
05/06.在古窯,有十幾位制瓷工藝大師現場演示,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在古窯里轉來轉去,沉迷于各位大師的手下筆底功夫,只嘆巧奪神功。生產一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技術工人分工明確,每人負責一道工序,而每個工種都有傳承人。在古窯里的制瓷作坊,有史以來就是口耳相傳,手手相遞,這就是“活態傳承”。
07.近年來,景德鎮古窯肩負起保護并傳承千年陶瓷文化這一歷史使命,開始重攣并復燒景德鎮歷代典型瓷窯,至今已經成功重燃窯火,成功復燒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和明清御窯之青窯、龍缸窯、風火窯。從2009年開始,“古窯”恢復了傳統圓器生產線。一個碗的生產就有八九個重要的工序和技藝,它是一個整體。圍繞著“古窯”,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但又非常重要的存在,需要高超的技術才能,比如滿窯、投柴、觀火等非物質性的技藝,這些都是圍繞著古窯文化進行的純精神方面的創造。古窯的復燒,讓瀕臨失傳的瓷業技藝得以復活。
08.又做好了一批,老爺子穩穩地托上架子。要換我這樣托著碗架,估計不保。
09/10.景德鎮傳統制瓷包括柴窯燒成和手工成型兩種技藝,即“燒”、“做”兩大行。對于瓷器燒成,窯工有一句俗語:“一滿二燒三歇火”。它概括了柴窯燒成技藝的三個方面,即碼匣滿窯、投柴燒煉和適時熄火。要掌握柴窯燒成的精深技藝,絕非一朝一夕可就。
柴窯有八個腳位,上三腳是架表、馱坯和把樁,把樁是柴窯燒成的技術核心,下三腳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間有小伙手和收兜腳。柴窯的溫度很不平衡,溫差大。前部的溫度達到1000攝氏度時,后部才300攝氏度。前邊已經燒還原焰了,后邊還是氧化焰氣氛。這就要求窯工掌握好燒窯的快慢,把握好窯內的溫度變化和氣氛。所以燒柴窯全憑窯工的經驗,顏色釉瓷就是利用不同的窯位和不同的氣氛燒制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