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咪






在內蒙古通遼市的科爾沁草原,鳥兒與花兒和牛、馬、羊一起,同草原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世界。這里鳥類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獨具靈性的百靈鳥,更因其歌喉婉轉美妙,被視為吉祥、智慧、幸福的化身,特別受到草原人民的喜愛,被譽為“內蒙古自治區區鳥”。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經意間,鳥類已漸漸地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有些珍貴的鳥類甚至到了瀕臨滅種的境地。
在科爾沁左翼后旗,有一支愛鳥護鳥的隊伍,他們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有著不一樣的身份,又不在同一個年齡段,但卻有著相同的愛好,共同的追求,那就是熱愛大自然,關注生態環境,熱心于野生動植物保護,并且熱愛攝影。為了更好地利用攝影的藝術手段喚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宣傳保護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吸引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隊伍中來,開展保護野生動植物活動,他們成立了內蒙古科左后旗生態攝影協會。
鳥類是人類的朋友,也是生態攝影協會會員們拍攝的重要題材,更是他們用心保護的對象。這些攝影愛好者為野生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保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了科爾沁沙地野生鳥類保護的一支重要隊伍,被人們譽為“野生動物的保護使者”。
本期,我們帶大家走近內蒙古科左后旗生態攝影協會,走近這支愛鳥護鳥的隊伍,與協會的名譽主席包秀奇和主席單宏宇面對面交流。以下為采訪摘錄。
Q 旅游縱覽:您好!包主席。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在我國還是放眼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各種環境保護隊伍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您最初是出于什么樣的心態組建內蒙古科左后旗生態攝影協會呢?又是何時與鳥類生態攝影結下不解之緣的?
A 包秀奇(生態攝影協會名譽主席):我的行政職務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文化館的館長,開展文化藝術創作,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是我份內的工作。同時我又是個多年的攝影藝術愛好者,和許多攝影藝術愛好者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熱愛攝影藝術,題材取向廣泛,絕大多數人喜歡生態攝影,在我們地區以野生鳥類為題材的首位攝影人就產生在科左后旗,我當然也被吸引進來。2011年在我的策劃下舉辦了《科左后旗首屆野生鳥類攝影展》,6名作者的50余幅野生鳥類作品深深地震撼了觀眾的心靈,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當地領導的贊揚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部門的鼎力支持。許多攝影愛好者紛紛購置設備,加入到了拍鳥的行列中來。隊伍壯大了,我想就需要有個交流、展示的平臺。為了提高大家的拍攝水平,繁榮攝影藝術的創作,規范拍攝野生動植物的道德行為,輻射生態攝影的影響力,為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出力、獻策,這是我們成立生態攝影協會的初衷。
Q 旅游縱覽:您好!單主席,在一般人看來,攝影和生態環境保護可能是兩件事,但是您和您的攝影團隊卻被譽為“野生動物保護使者”,那么作為生態攝影人在拍攝過程中應該怎么做,或者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A 單宏宇(生態攝影協會主席):我們是生態攝影協會,大自然的迤邐風光,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的靈光麗影都是我們的鏡頭所向。當然,野生鳥類攝影更是我們生態攝影的一個重要題材。我們主張拍鳥人首先應該是愛鳥人、護鳥人,應該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在拍攝創作過程中要尊重你的“模特”,做到不傷害、不驚擾、不追逐,不進行影響鳥類正常行為的誘拍,不進行影響鳥類孵化、育雛的拍攝,做到隱蔽接近或守候,拍出鳥類的自然行為、動作、姿態、場面、故事。還有,不破壞鳥類棲息、繁殖的環境,不在拍攝現場制造垃圾,污染環境,一是把野餐垃圾就地掩埋,二是帶回家來處理。這些行為規范在我們生態攝影協會的章程里專門設有《野生鳥類攝影道德準則》《野生植物攝影道德準則》和《野生動物攝影道德準則》。
Q 旅游縱覽:內蒙古科左后旗生態攝影協會一路走來,在愛鳥、護鳥、拍鳥的過程中有沒有發人深思或者讓人欣慰的故事,能不能和我們的讀者分享一二?
A 單宏宇:我們生態攝影協會的朋友們,除自己遵守生態攝影的道德準則外,還在各種場合宣傳愛鳥、護鳥的重要意義,并在拍鳥過程中還做了大量的保護、救助野生鳥類工作。凡遇到偷獵者下的鐵夾子、撒布的毒餌都加以清除;對發現的偷獵者進行規勸、教育,和他們交朋友,有的偷獵者已成為我們拍鳥、護鳥的“信息員”。幾年來我們從偷獵者的鐵夾子里救出來鳥類有天鵝、鴻雁、赤麻鴨、麥雞、銀鷗、大杓等數十只。2011年,我們有個影友在拍攝時發現一只灰頭綠啄木鳥幼雛從樹洞里掉了下來,在地上撲棱,樹洞很高無法送回去。考慮當地環境里有黃鼬和雕梟的存在,有可能會成為他們的口中食,便帶回家中,買來面包蟲等食物精心喂養。半個月后雛鳥有了飛行能力,他約了幾個影友將它帶回原地,見到了已經初飛的幼鳥群后將其放飛,看著它漸漸地融入兄弟姐妹中,看到了它敢于與伯勞鳥抗衡的場面才高興地離開,我本身就是親歷者。
Q 旅游縱覽:有幸見過一組你們的野生鳥類攝影作品,從攝影的角度講,靜態的鳥可能好拍一些,拍攝動態的鳥隨機性和難度可能就比較大了,不知是怎樣把握的呢?
A 單宏宇:這可有點不好說,首先我們的野生鳥類的攝影水平并不是很高,可以說參差不齊。野生鳥類攝影所涉及到的領域太多,比如,個人對相機使用的技術、技巧掌握、熟練程度,個人的審美取向和追求,拍攝的動機和最終目的,相機、鏡頭等設備的選擇,天時地利的機遇和現場光線的運用,片子的后期調整等都會影響鳥類攝影作品最終形成。我們還在摸索、學習當中。
Q 旅游縱覽:都說“良禽擇木而棲”沒有好的自然環境,鳥兒們也就“無枝可依”,那就內蒙古生態環境及氣候的特殊性而言,您在拍鳥過程中有什么感受呢?哪些問題或矛盾是亟待解決的?
A 包秀奇:內蒙古地域遼闊,橫向跨度很大,生態和氣候類型紛繁復雜。就我們科爾沁域內的生態系統來說也是多樣性的,有山地草原、坨甸草原、丘陵草原、平原草原、黃土溝谷草原。大自然給我們留下的山林、建國以來的綠化造林的成果,加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濕地保護的初見成效,為林鳥的遷徙、繁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來草原繁殖的、遷徙路過的林鳥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多。草原上的湖泊和季節性濕地為長途遷徙的水禽、水鳥提供了落腳地和補充能量的食物,就我們的觀察,從數量和品種上看比前幾年有所增加。
目前我感覺到人們對“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對人類生存環境到底有多么重要這一點認識不足,可以說是沒有切身體驗,短期內沒有感受。需要科學界加以科學的論述,用典型案例在各種媒體上進行深刻地教育方能見效。像我們這里蒙古族歷來有狩獵的習慣,要改變人們的意識,也需要做很多宣傳工作和耐心的教育工作。再有,隨著拍鳥人越來越多,流動能力增強,一批又一批地涌入某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干擾和破壞了鳥類的平靜生活,干擾了他們的繁殖、哺育幼雛時對環境的要求,這一點應該引起拍鳥人的反省和加強自律。
不過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生態建設力度會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鳥兒一定會與我們為鄰,與我們共守一片水草豐美的家園。
Q 旅游縱覽:非常感謝二位的講解,讓我們感覺到生態攝影深層次的意義在于,真實地記錄動植物生態狀況,記錄自然之美,同時也記錄自然之美消失和被破壞的遺憾,用豐富生動的影像來吸引更多人對于生存環境的關注!希望內蒙古科左后旗生態攝影協會的成員們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和我們的讀者分享,再次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