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鑫

“比較厚的羽絨服相當于9℃,薄款羽絨服相當于6℃,稍厚的彈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抓絨衣服、薄外套是3℃,厚的棉毛衫2℃,薄的棉毛衫是1℃等。若溫度為22℃,那么穿一件短袖T恤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控制在26℃就可以了。”
——微信朋友圈上流傳的“穿衣公式”
調(diào)查
>> 追溯:“穿衣公式”源于2011年杭州市中醫(yī)院的一名內(nèi)科醫(yī)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的類推。
>> 辟謠:只有衣物面料的保溫性可測,但單位應該為克羅;衣物的保暖程度取決于款式結構和穿著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克羅值相加。
近日,一則“穿衣公式”在微信朋友圈上流傳,公式中明確量化了羽絨服、棉衣、羊毛衫等衣服的溫度,指導網(wǎng)友通過衣物溫度和當日天氣溫度的簡單相加來選擇應穿的衣服。這則公式在受到網(wǎng)友追捧的同時也被質(zhì)疑沒有科學依據(jù)。記者通過調(diào)查和咨詢專家發(fā)現(xiàn),這則將衣物溫度量化的公式并不科學。
傳言:
衣物保溫可量化
一件羽絨服相當于9℃
這則在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的“穿衣公式”對各種衣物的保暖溫度都精確量化,“比較厚的羽絨服相當于9℃,薄款羽絨服相當于6℃,稍厚的彈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抓絨衣服、薄外套是3℃,厚的棉毛衫2℃,薄的棉毛衫是1℃等。若溫度為22℃,那么穿一件短袖T恤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控制在26℃就可以了。”
記者在網(wǎng)絡上搜索發(fā)現(xiàn),這則公式最早源自于2011年1月的一則題為《醫(yī)生計算穿衣溫度,穿一件羽絨服相當于+9℃》的報道,內(nèi)容為杭州市中醫(yī)院內(nèi)科的一名醫(yī)生將自己女兒的衣服按照溫度做了劃分,8種類別的衣物相加共能提供34℃的熱量。隨后,只要遇到換季或者溫度變化較大的時節(jié),該醫(yī)生的計算公式就會在網(wǎng)絡上流傳開來。
調(diào)查:
同樣溫度同樣穿著
有風冷,無風不冷
不同衣服的保溫度數(shù)如何得來?按這位醫(yī)生解釋,這是她自己推算出來的。她說,當溫度為26℃時,穿一件T恤剛剛好。以這個為基準,如果溫度下降3℃,加一件薄外套就剛剛好;下降4℃,加一件厚羊毛衫就行。這就意味著,薄外套代表3℃、厚羊毛衫代表4℃,公式就是這樣類推出來的。
那么,這樣的“穿衣公式”可以直接套用嗎?記者進行了測試。按照天氣預報,2013年11月21日的最低溫度為零下2℃,記者分別穿了一件薄款的羽絨服(相當于6℃),一件抓絨衣服(相當于3℃),還有一件薄的棉毛衫(相當于1℃)。三件衣服的溫度與當天氣溫相加,即“-2+6+3+1=8”。也就是說,記者在零下2℃的環(huán)境中將自身的溫度控制在了8℃,與26℃要求相去甚遠,但在室外卻并未感到寒冷,甚至有些出汗。而在之前一個周末,預報的最低溫度同樣為零下2℃,記者采用同樣的穿著,卻因為大風來襲感到十分寒冷。
釋疑:
保溫性業(yè)內(nèi)以克羅衡量
但不可以簡單相加
這樣類推的“穿衣公式”科學嗎?對此,記者咨詢了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授張輝,張輝的回答是“顯然不科學”。張輝認為,人體體溫和環(huán)境溫差不同,人體散熱情況就不同,單單憑感覺測出衣物的保溫程度肯定是不科學的。
衣服的保暖性真的可以測量出來嗎?張輝解釋,從材料角度來說,用平板式保溫儀只能測試出衣服面料的保溫性。把平板的溫度設定在人體的溫度36℃,然后將面料覆蓋上去,看看加熱功率在多少才能讓平板保持36℃不變,加熱功率的大小就是散熱量,功率越大,散熱情況越差,所以導熱情況越好,那么保溫效果就越差,但是這樣測不出衣服整體的保溫性。而且業(yè)內(nèi)形容面料保溫性所用的單位也不是“攝氏度”,而是“克羅”。一個安靜坐著或從事輕度腦力勞動的人,代謝產(chǎn)生的熱量為209.2千焦每平方米小時,在室溫21℃、相對濕度小于50%、風速不超過0.1米每秒的環(huán)境中,如果感覺舒適,那么這個人所穿服裝面料的溫度就是1克羅。也就是說,理論上來講,1克羅的衣服在20℃左右的環(huán)境下穿著是沒有問題的。類推起來,2克羅的衣服可以在10℃左右的環(huán)境下穿著。
既然能測出一件衣服面料的克羅值,能不能通過簡單相加得到幾件衣物的整體保溫性呢?“一條短褲是0.2克羅,如果你需要1克羅,難道穿5條短褲就夠了嗎?”張輝打比方說,按照傳言中的說法,只是上衣進行了簡單相加,褲子等并沒有計入其中,“上衣穿了26℃,下身光著,那肯定還是很冷。”所以,那種衣服相加之后得到多少攝氏度的說法是十分不科學的。張輝說,就算是上衣加上了褲子的克羅值,也不能得出兩件衣服的整體保溫性,因為服裝和服裝穿著在人身上之后是有重疊的,不是均勻覆蓋,所以多件衣服穿著后的保暖性,不在于單件的克羅值,而在于服裝本身的款式結構和穿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