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李娜以一個優(yōu)美的正手揮拍占據(jù)《時代》的封面時,她已不僅是一名中國網(wǎng)球運動員,她已然成為了《時代》評選的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中的一員。
實際上,自從李娜選擇網(wǎng)球,選擇像其他那些業(yè)已成名的運動員一樣“單飛”后,她就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世界公民”。幾年中她在世界各地漂泊的日子像她贏得的榮譽一樣,越來越多。
Li Na的生活
“你現(xiàn)在對網(wǎng)球更有激情了嗎?”2011年6月16日,在李娜剛剛贏得法網(wǎng)冠軍后,威廉姆·李·亞當斯代表《時代》向她發(fā)起提問。“在此之前,我覺得網(wǎng)球是我的工作。我更喜歡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我就是老板,這樣更容易一些。”她回答道。
自己決定訓練,自己選擇賽事,自己背包旅行,李娜選擇的人生在美國人看來似乎非常常見,但他們顯然也知道這對于一名“體制內(nèi)”的中國運動員而言意味著冒險,意味著可能的失敗,而且不可能再從頭來過。“但是我希望獲得更多的挑戰(zhàn)。”李娜的回答堅定無比。
2013年普利策獎獲得者約翰·布蘭奇現(xiàn)在還記得,當年跟隨李娜度過她在曼哈頓唐人街備戰(zhàn)美網(wǎng)的一天。“協(xié)會會為你支付各種費用——教練、酒店、旅行。如果你在國家隊,即便是你打得不好,你也能拿到錢,”李娜向老外解釋單飛前后——實際上是兩種運動員培養(yǎng)體制的區(qū)別,“現(xiàn)在壓力更大了,因為我必須要自力更生。”
自費的李娜走在曼哈頓的街上,沒有束縛,開心地跟布蘭奇聊著自己的生活見聞。“如果你看看抽簽表,很容易就能找到我的名字,太短了,”李娜談起了自己的名字,談起了中西方姓名的區(qū)別,她當年經(jīng)常聽到有人叫她“Nali”,他們壓根分不清她到底姓“Li”還是姓“Na”。
不過隨著李娜成績的不斷攀升,西方記者們也逐漸記住了這個東方面孔球員姓名的真正叫法,以及她的球技。
Li Na的騰飛
李娜在找到更適合她發(fā)展的道路后,球技突飛猛進,在法網(wǎng)達到了制高點,這令她在體育場內(nèi)外的曝光率陡增。法網(wǎng)奪冠的效果立竿見影,她第二天就要飛到德國——買的是經(jīng)濟艙。“他們過來跟我說,我們知道你剛贏了冠軍,所以到商務艙來吧。”
“我知道如果我回到中國的話,人們會簇擁而來,非常瘋狂,”李娜回答亞當斯的問題時說,“于是我就在慕尼黑待了4天,關掉了手機。在墨爾本后我回到了中國,否則我無法集中注意力在網(wǎng)球場上。我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李娜的注意力無疑也有一部分投入在了網(wǎng)上。中國體育迷關注的方式是微博,而世界體育迷則是在Facebook上看到她的故事。在這個面向世界的窗口中,李娜主頁的頭像是手捧獎杯的抓拍,大背景是蔬菜店前的回眸:一個是比賽,一個是生活。共同點,都是笑容。
“只有44%嗎?”在亞當斯告訴李娜,看完她比賽的中國人中有44%掉下了眼淚后,李娜開玩笑地反問,再次露出了笑容,“我從沒有想到壓力的事。”
Li Na的壓力
《時代》的漢娜·比奇曾說身上有著刺青以及染色頭發(fā)的李娜,通常在中國被視為一個反叛者。李娜反叛的主要是不愿迎合與她所期望的不一樣的生活,那是別人強加在她身上的生活。“她幾乎沒法說謊,或者說一些對她而言不真實的話,”《紐約時報》的布魯克·拉爾默說,“她總會給你直率的,無掩飾的答案。”
拉爾默,就是最近在報道李娜的故事時出現(xiàn)“烏龍”的那名記者。他為自己的錯誤道了歉,李娜并未深究,因為誰都會犯錯,而拉爾默也承擔了屬于他的責任——李娜也是如此,但她身上的責任比拉爾默大得多。“你知道,姚明,當他來到美國后總會說,背負著13億中國人(的期望),”拉爾默說,“或許他塊頭兒大,能夠肩負起來。但李娜說不,我只想當一個運動員。我就是我自己。”
無論拉爾默是否搞得清楚為何如此,他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媒體要她向球迷說點什么,向球迷解釋時,這在她的感覺中卻像是國家仍然要占有她,她仍然覺得那是一個太大的重擔。”所以,后來的故事像你我知道的一樣,在“華語地區(qū)”炸開了鍋。李娜在自己的微博介紹中說她是“生活在地球的外星人”,或許就是對她境遇最恰如其分的形容。
但是,李娜的回答很簡單:“我喜歡壓力。人沒有了壓力,他們?nèi)绾紊妫课业囊馑际牵瑝毫α钗覐姶螅乙部梢宰C明自己。”
Li Na和她的阿根廷伙伴
壓力來自于社會,但卻始于賽場——當李娜遇到困難的時候。倫敦奧運會是又一個時間節(jié)點,在毫無疑問“承載了太多期望”的李娜第一輪就被淘汰后,她決定面對壓力,做出改變——經(jīng)紀人要盡快給李娜找到新教練,替換她的前任教練姜山——也就是她的丈夫。“愛就是愛,教練就是教練,你得分開。”李娜說。
這次找到了卡洛斯·羅德里格斯,一個安靜而專注的阿根廷人。卡洛斯的執(zhí)教歷史與海寧的榮譽榜單可謂是齊頭并進,這讓他在贏得李娜青睞的時候非常容易。
以體能和心智訓練聞名的卡洛斯的執(zhí)教效果立竿見影,他從網(wǎng)球理念上就給李娜帶來了新思維。“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就說,‘聽著,網(wǎng)球并不僅是你做好了工作,就可以贏下比賽,’”李娜回憶說,“不是這樣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對手那邊會發(fā)生什么。所以不用管你是進是退。你就繼續(xù)加油,繼續(xù)戰(zhàn)斗……直到現(xiàn)在,我也在按著他說的做,試著在球場上冷靜下來。”
“我的工作就是幫助她擁有這兒,再控制好這兒,”卡洛斯說第一個“這兒”時,手指向了頭腦;說第二個“這兒”時,手指向了內(nèi)心。
李娜和她的阿根廷伙伴很快嘗到了甜頭。2013年澳網(wǎng),她闖入了決賽;美網(wǎng),她進入了半決賽。這樣的改變,是醞釀于每一天的訓練中的。8月的一天,拉爾默見證了讓李娜一點一滴進步的訓練日。
8點15分開始熱身:拉伸腿部,手臂以及上肢;在跑步機上慢跑,靈活性訓練……一系列的準備活動后,已經(jīng)是9點了。正式訓練環(huán)節(jié)開始:2組75分鐘的體能訓練,2組90分鐘的有球訓練,中間穿插2小時的午休。5點10分,打完收工。姜山駕車回家,李娜則閉目養(yǎng)神,回家睡個好覺,第二天繼續(xù)如是訓練。
有了卡洛斯,前任教練姜山可以安心“退休”了。“在我的眼里,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妻子,和別人的妻子沒有什么兩樣。”最了解李娜的姜山,在他為妻子的自傳寫序時如此說道;而對卡洛斯來說,李娜是他的學員,和他在北京學校中的每一個學員也沒有什么兩樣;對全世界的體育媒體以及球迷而言,李娜是一位贏得了大滿貫的冠軍,她和威廉姆斯姐妹、莎拉波娃沒什么兩樣。
正因此,夫妻情誼令李娜成為了姜山心中獨一無二的太太,師徒情誼令李娜成為了卡洛斯心中獨一無二的學生,而體育的情誼則讓李娜成為了世界球迷心中獨一無二的——Li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