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最該成為孩子的時候,讓他們做回孩子。”這不是繞口令,而是一聲呼吁,為學生課業減負的家長呼吁。
在“后應試教育時代”,諸如此類的呼聲漸起:為什么“奧數”還是“打不死的小強”?為什么十幾歲的正長身體的孩子被無休止的考試和作業奪取睡眠時間,常常每天只能睡五六個小時?很多家長心疼孩子,卻擔心孩子第二天無法交上無關緊要而又必須交出的作業而充當“抄寫員”、替孩子完成作業,有些家長陪著孩子甚至寫到凌晨,而第二天不到6點又要送學生上學……
對此,“叫停”聲音此起彼伏。還有不少憂患者疾呼:教知識不教做人,社會頻出抑郁癥、自閉癥的“問題人”,這種人稍遇挫折便選擇自殺甚至殺人;重智能、不重體能的教育惡果,是讓學子們有力讀萬卷書卻無力行萬里路!
因此,素質教育的方方面面:個性化教育、心靈的教育、喚醒教育、德商培養等,從未像今天這樣牽動越來越多人的心。畢竟,今日之教育,關乎來日之民生,關乎明天之國運,關乎未來之中國夢。
在鄭州,有一些素質教育的追夢者,正在嘗試用“有靈魂的教育”去觸摸素質教育的內核,用愛和熱忱點燃學生的夢想,用行之以躬探索“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創新”不是“說教”
如非現場親見,你不能相信他們只是一群正當少年的中學生。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氣質自華地站上TEDx(TED由科技、娛樂、設計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組成,“x”代表獨立組織的TED活動)大會鄭州二中會場的講臺,傳播思想、分享感悟,從內容到表達,都儼然國際范兒。
這種創新學習方式,鄭州二中校長王瑞將之稱為“以人生啟迪人生,以智慧點燃智慧”。
2010年,在一次赴上海的學習中,王瑞偶然聽到了周老師的講座,為之熱血沸騰。誰也不知道王瑞用了何種說功,2011年8月,是年66歲的上海高級教師周士良受聘于鄭州市第二中學,當了一名班主任。
2011年9月,秋季開學,鄭州二中高一開辦“信息化創新實驗班”,被稱“創新班”。
“創新班”是銜玉而生的——學生們人手一臺平板電腦,電腦里的各種軟件和服務系統讓即時閱讀、及時練習、快速評價、大容量學習成為可能,課堂效能成倍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思維能力大幅躍升,學生逐漸從原來的被動學習狀態轉化為主動學習行為,由共性學習習慣轉變為個性化學習能力。在創立了信息化創新實驗班、國際部、管樂團等各類綜合素質培養班型的同時,鄭州二中推出了堪為“全人格教育”的“老周班”。
教育是“會學”不是“學會”
老周的“育兒寶典”是著名的“四個得到”教育理念:學生得到發展,家庭得到幸福,社會得到和諧,國家得到人才。他鼓勵學生培養問題意識,做創新型人才,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做有責任心、講誠信、懂感恩、有集體意識和國家觀念的“大寫的人”。責任、誠信、感恩、集體、國家這十字箴言,成其獨特的教育體系,閃爍著老周思想的光輝,更閃爍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光芒。
周士良說,教育的真諦不是使學生“學會”,而是使他們“會學”和“肯學”。他痛感“重復毫無意義的作業,最易消磨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孩子智力發育是一種傷害”。
周士良的教育宗旨,是“每一個鮮活的靈魂都有享受春天的權利”,把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比作“傾聽花開的聲音”。
教育之功在未來不在當下
有人把全國教育名師周士良比作圣人孔子。
子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老周說:“春蘭早芳,秋菊晚秀,每一朵花都有花季。”所以,他關注每一個孩子,在他的概念里沒有“差生”,他把這樣的孩子稱為“發展緩慢的學生”。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老周班”的學生有《在家一日常規》禮儀讀本,他們的桌椅擺放總是整齊劃一;在學校就餐,先吃完要離開的總會頷首跟同餐的同學說:“我吃好了,您請慢用!”男生處處請女生優先,女生著裙裝坐下時總是先用雙手把裙擺捋順,坐在2/3椅面上……
更不必說孔子62歲“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而老周68歲在鄭州二中“遠離故土,樂不思蜀,不知鄉關何處”了。
凡此種種,頗有夫子“穿越”感。
“教育中的國家意識”,是周士良超越“圣人”的現代教育理念。他最常在班里說的就是這句話:“你們是國家的孩子,代表著民族的形象,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決定著共和國的未來。”
有研究中學校史的學者提出:“當教育傳達出對學生的善意、信任和關愛時,喚醒的是學生的向學之志和向善之心。”
看到“老周班”,相信很多人第一感覺還是遺憾:嘆當年自己學校的素質教育徒有形式,嘆自己學生時代未能有幸一讀“老周班”。遺憾過后更是憂慮:放眼河南甚至全國,以“老周班”為代表的素質教育務實實踐顯得稀缺而孤單。
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沒勇氣也沒能力嘗試鄭淵潔、鄭亞旗父子那樣的“私塾教育”。在高考指揮棒“號令”下,千千萬萬的孩子仍疲憊、壓抑、艱難、困頓地跋涉在通往高考的獨木橋上。正在長身體,人生中最該培育創新、揮灑激情的大好時光,卻耗費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死記硬背與考分比拼中……
有因必有果。現實是,我國至今還沒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至今沒有答案。而從“高考狀元大多歸于平庸”的調查給出到“報告顯示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的尷尬無奈,從“我國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不足5%”的殘酷現實到“要造多少機模才能換別國一架飛機”的警醒追問,都是后遺癥表現……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小而言之,“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是核燃料”,“得天下可教者而育為英才”,成就的是每個學生都能擁有健全人格、美好心靈、現代意識、創新精神。
愛因斯坦曾言:“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所以,大而言之,用愛的教育、靈魂教育關注培育每一個孩子,“讓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成就每一個孩子,必能養成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更是在“為國家培育人才”。
所幸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事實上,從浙江省試行的綜合考查高考成績、面試成績和高中平時成績“三位一體”選拔到被稱為“中國高教改革試驗田”的南方科技大學實行的“六三一”錄取方式,都在力圖打破當前“一錘定音”的高招錄取模式,探索更科學、更多元的人才選拔模式。
所以,更多的地方、更多的學校應盡己所能,力促還原教育本質的素質教育“老周班”落地開花,完成自下而上的推動。更趨公正、科學、嚴謹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應盡早得以確立,完成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如此多方努力,才能成就更多年青一代立體而大寫的人生,才能切實做好“教育”這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綜合《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