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洮南 137100
洮南市2000-2009年布魯氏菌病疫情分析
金士國
吉林省洮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洮南 137100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全身性傳染病,我市從2000~2009年,布病疫情呈上升態勢,經流行病學調查,與地域相關性不大、與季節相關、與從事的職業相關。今后要提高認識、加強疫情監測、開展宣傳和培訓等防控措施。
布魯氏菌病;疫情;分析報告
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全身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近十年來,洮南市布病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并有不斷擴大、蔓延態勢。為了解全市布病的流行情況,預測流行趨勢,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現將我市2000~2009年布病發病情況分析如下。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部,南與通榆縣,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突泉縣和烏蘭浩特市毗鄰,東與大安市相鄰,是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副的城市,轄區18個鄉、鎮,6個辦事處。總面積5082平方公里,2009年底常住人口為445239人。
2000~2009年全市共報告實驗室確診病例1039例,發病率由2000年的0/10萬上升至2009年的100.26/10萬,呈突升和逐年上升態勢,特別是近3年來呈顯著上升趨勢。

3.1 地區分布 全市18個鄉、鎮均有病例發生。10年期間累計發病1039例,中部地區126例,占發病總數的29.87%;南部地區148例,占發病總數的25.17%;北部地區156例,占發病總數的8.09%;市區16例,占發病總數的5.47%。

3.2 時間分布 全年均有發病,但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以春夏季(2~8月份)高發,占發病總數的82.27%,與布病流行病學特征一致。由于我市屬于北方地區,北方冬季產羔在1~2月份,人布病疫情一般出現在3~7月份,與牛、羊繁殖期有關。

3.3 人群分布 2000~2009年全市1039病例。農民906例,發病率87.19%;工人49例,發病率4.72%;學生35例,發病率3.38%;干部13例,發病率1.25%;其他36例,發病率3.46%。與從事畜牧業生產、流通、畜產品加工等有直接關系。低年齡組的兒童和學生的發病也有發生,近幾年有增加趨勢。

3.4 性別、年齡分布 發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發病之比為3.14∶1。該病主要侵害男性,與男性接觸羊、牛有關。年齡以青壯年為主,20~59歲青壯年占90.03%,4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從2006年開始10歲以下兒童發病數逐年增加。

4.1 布病疫情流行強度 我市2000~2009年布病年平均發病率為23.33/10萬,10年來發病率從2000年的0/10萬上升為2009年的100.26/10萬。發病位次按年度不斷上升,從2007年開始由原來的第四位越居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的第三位。疫情波及全市18個鄉鎮及6個街道辦事處。發病主要原因:一是牲畜交易混亂;二是缺乏檢疫、免疫制度,傳染源得不到及時控制;三是防治知識宣傳不到位,農民對布病的危害認識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四是疫情觀念淡薄,免疫屏障消失,使疫情出現回升趨勢。
4.2 今后應采取的防控措施
4.2.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各地要提高對布病防治工作的認識,要根據本轄區疫情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積極為政府和有關行政部門作好參謀,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切實做好各項防治工作,遏制疫情上升趨勢。
4.2.2 加強布病疫情監測 密切注視疫情變化及發展勢態,進一步加強疫情報告制度。同時要加強邊遠鄉鎮和邊界的疫情調查。加大疫情搜索范圍,及時發現疫情,及時采取措施,做好疫區處理。
4.2.3 開展多種形式的防治知識宣傳和培訓工作,加強醫護人員對布病的認識。
4.2.4 提高養殖戶個人布病防護意識,增強密切接觸牲畜人群的自我防護能力,切斷布病傳播途徑,控制布病的發生和流行。
R37.5
A
1007-8517(2014)06-0073-02
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