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娟,徐長林,曹文俠,師尚禮,李 文
(甘肅農業大學 草業學院/草業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草業工程實驗室/中-美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農牧交錯區是農區與牧區的中間接壤地帶,其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對整個區域的經濟有直接影響,但二者之間很容易產生矛盾,對農牧交錯區生計的研究有助于搞好該區農牧業之間的協調發展。所謂“生計”,即謀生方式,是決定個人或家庭生活狀況的資產、活動以及獲取上述資產或進行上述活動的途徑和權利[1],生計及其多樣化研究已成為貧困地區研究的熱點問題[2]。生計多樣化是指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個人或者家庭的各種經濟來源及維持這些經濟來源所需的各種社會關系,生計的多樣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農戶作為農業社會經濟的基本單元及農業土地利用決策主體,其生計策略會影響到土地的合理利用[4-8]。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區域氣候有暖干化趨勢[9,10],加上人口以及牲畜數量的快速增長,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草地大面積退化、草地資源短缺,局部地區甚至出現沙化[11,12]。農牧民生產活動所依賴的草地和耕地資源逐漸退化、減少,直接影響到農牧民的生計。因此,了解農牧交錯區農牧民的生計現狀、對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天祝縣抓喜秀龍鄉及打柴溝鎮的實地調查,探討了不同類型農牧戶的生計策略,分析了農牧戶生計發展的困境與限制因素,提出了改善不同類型農牧戶生計的策略,為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推進農牧交錯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位于河西走廊的東端,N 36°31′~37°55′,E 102°07′~103°46′。東連景泰縣,南接永登縣,西鄰青海省門源、互助、樂都縣,北與涼州區、古浪縣接壤,土地面積7 149 km2。地勢西高東低,為青藏、黃土和內蒙古3大高原的交匯處,屬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海拔2 040~4 874 m。天祝縣屬寒冷高原性氣候,年均氣溫-8~4 ℃,年均時照時數2 500~2 700 h,相對無霜期90~145 d,年均降水量265~632 mm。該縣是典型的農牧過渡地帶,草原面積39.1萬hm2,包括干旱草地、山地草甸、疏林草甸、灌叢草甸、高寒草甸、灌叢林地6大草地類型,其中,高寒草甸和灌叢林草甸為天祝縣草地的主要類型,分別占草地面積的26.16%和22.58%;耕地面積2.1萬hm2,糧食作物以青稞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天祝縣是甘肅省最重要的牧區縣之一,也是白牦牛保種選育基地和甘肅高山細毛羊繁育基地之一,畜種主要是綿羊和牦牛。調查所選的代乾村、紅疙瘩村、南泥溝村、永豐村以及下河東村具有典型的農牧過渡區位特點,是進行牧戶和農戶生計對比研究的理想對象,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各行政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及人口狀況
以天祝縣基本情況為基礎,以參與式農村評估方法[13](PRA )為指導,對天祝縣抓喜秀龍鄉、打柴溝鎮的農牧戶進行隨機調查。
PRA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生計評估方法,包括直接觀察、社區村民會議、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特定的群體討論會、參與式制圖等多種方式[13-15]。具體采用PRA中的問卷調查與半結構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于2013年6~8月對5個行政村,包括純牧業型、半農半牧型、純農業型農牧戶家庭進行了調查。其中,純農業型家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部分剩余勞動力從事非農業生產;純牧業型主要從事畜牧業,部分剩余勞動力從事非牧業生產;半農半牧型家庭部分勞動力從事種植業和畜牧業,部分剩余勞動力從事非農牧勞動[15]。調查總戶數為105戶,其中有44戶為純牧業型家庭,31戶為半農半牧型家庭,30戶為純農型家庭。調查內容主要有農牧戶家庭情況(人口、年齡構成、文化程度、畜牧業經營狀況、收入支出、土地利用等)、退牧還草等政策的實施情況、國家給予禁牧、草畜平衡、畜牧良種和牧草良種等的補助情況、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以及生活中藏族文化習俗的保留情況等。運用EXCEL軟件分析不同類型農牧戶的家庭基本信息、生計策略以及對改善生計的認知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研究區3種類型農牧戶的家庭規模,少數民族比例、職業構成存在一定差異。純牧型家庭以藏族人口為主,占64.08%,家庭規模最小,家庭平均人口4.29人,并以從事牧業人口所占比例最大,每個家庭從事牧業活動的人口占59.22%,其次是學生和外出打工者,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農牧交錯型家庭中,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低,占總人口的18.86%,家庭規模適中,家庭平均人口為4.82人,其中,平均每個家庭有50.94%的人從事農業活動,外出打工者和學生分別占18.88%、16.98%,從事經商活動的人員最少。純農型家庭規模較大,且人口均為漢族,職業構成不均,每個家庭有40%的人從事農業活動,26.76%的為老人或小孩(表2)。
被調查農牧戶的年齡構成、受教育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純牧型家庭,年齡結構在18~60歲的人所占比例最大,占該類型總人口的88.4%,勞動力充足;農牧交錯家庭,18~60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1.1%,青壯年所占比例較大,為其從事第3產業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也較大,占該類型人口的17%;純農型家庭中,年齡結構均衡,各年齡段的人口均在20%上下,大于60歲的人口達到了28%,較其他兩類型大,年齡結構偏大,老齡化現象普遍。

表2 不同類型農牧戶的家庭規模和職業構成
注:“工資性工作”指有固定職位和穩定收入的工作,如事業單位職員、教師等;“打工”指常年在外打工人員,不包括農閑時期外出打臨工的人員;“其他”指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和學齡前兒童
純農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整體高于純牧型和半農半牧型;純農型家庭文化水平最高,高中文化以上比例達到24%;半農半牧型受教育程度較高,但兩極分化較嚴重,文盲占64.15%,大學及以上學歷人數在3類家庭型最高,占5.66%,純牧型的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文盲比例占60.19%,大學及以上學歷幾乎沒有,只占0.97%(表3)。

表3 不同類型年齡構成和受教育程度Table 3 The age composi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
由于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不同類型的農牧戶在收入和消費水平上存在很大差異。
3.2.1 純牧型家庭的生計策略 純牧型每個家庭收入為65 094元/a,都擁有一定面積的承包草地,并且都設有圍欄,作為冬春季草地,其謀生方式主要以放牧為主,通過出售牛、羊、毛等畜產品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這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72.1%;但是由于該區生產資本有限,生產方式單一,牧民只能通過增加放牧來增加收入,但牲畜數量的增加,使草地承載力增大,長期掠奪式的放牧,加劇了草地的退化(表4)。
牧民其他收入相對較少,為18 166元/a,其中政府補貼8 325元/a,政府補貼是該類型區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主要是大部分牧民參與了“退牧還草”項目;非農業收入只占總收入的15.12%,是3個類型區最低的,不到其他類型區的一半。在家庭支出方面,生產投入比較多,主要是用于草地建設;其他費用都相對偏低。由于家庭支出較少,因此,年末余額最多。

表4 不同類型農牧戶的收入和支出
3.2.2 農牧交錯型家庭的生計策略 農牧交錯型家庭年均總收入最低,戶均收入僅46 419元/a,其中,農業收入僅為18 091元/a,占總收入的40%,是3種類型區農業收入最低,主要原因是草原面積有限,限制了家畜的數量,通過調查發現,該類型區家庭沒有草地,只能到公共草地進行放牧,每個家庭平均飼養家畜49只,以細毛羊為主;半農半牧區耕地面積也較少,平均每個家庭耕地面積為0.37 hm2,并且無灌溉條件,導致耕地產量低,基本屬于靠天吃飯。非農業收入為19 850元/a,占總收入的43%,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職業構成不合理,大部分人口投入到農牧業勞動中,導致從事其他產業的勞動力短缺,無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本區生活支出較高,用于基本生活費用和教育費用的較多,平均每個家庭基本生活費和教育費用分別為6 318,10 000元/a,分別占總支出的31.83%,50.38%,教育費用是其他類型區的2~3倍。由于農牧業發展的限制,該區用于投資生產的費用較低。
3個研究區的調查項目中只有農牧業收入、基本生活費用兩項差異較為顯著,3個區域的收入高低不同,農區的收入最高,牧區次之,農牧交錯區最低;生活支出的差異最為顯著,農區最高、農牧交錯區次之、牧區支出最少(表4)。從顯著性分析中可以看出,3區的收入高低、生計方式和生活支出有關系,其余的項目對收入的影響不大(表4)。
3.2.3 純農型家庭的生計策略 純農型家庭收入最高,平均每戶達70 099元/a。農區主要集中在水熱條件較好的打柴溝鎮,年均氣溫1 ℃,年均降水量400 mm,相對無霜期120 d,又有便利的灌溉條件,適合種植業的發展,因此,純農型家庭多從事農業活動,以出售經濟作物為主要來源,該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57.97%。本區非農業收入較高,占總收入的33.16%,主要是因為該區具有工資性的人口和打工的人口相對較多。本區生活費用支出多,說明該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較高;生產投入費用較低,源于國家的惠農補助政策。
3.3.1 農牧戶對生活的滿意度 3種類型的農牧戶以純牧型家庭的收入較高,由于牧戶從游牧變為定居生活,生活相對安逸穩定,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最高,滿意度達到38%;生活在地理環境相對較好的純農型家庭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相對較低,滿意度為20%,由于繁重的農事,家中老人就醫和孩子上學的支出較大,大部分農戶對生活狀況抱有不滿;半農半牧型家庭的生活滿意程度最低,滿意度只有18%,原因是本類型家庭的經濟狀況最差,文盲所占比例高,無法從事文化水平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其他非農業工作,加上生計資本貧乏,子女上學,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員多,常年在外不能與家人團聚,迫于生活的種種壓力,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較低(表5)。

表5 不同類型農牧戶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3.3.2 農牧戶的生活壓力 面臨的壓力主要是資金、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術、醫療、子女、土地等方面(表6)。

表6 不同類型農牧戶的生活壓力來源分布
近年來,由于物價提高,人們對高生活質量的追求,牧民們不斷增加牲畜數量實現經濟的增長,但由于嚴重的超載過牧,導致草地退化嚴重,又加上近年來國家實行禁牧、休牧政策,使得飼草短缺情況加劇[16,17];而對于家畜數量較少的半農半牧型家庭而言,牧場資源短缺對其影響不大,但是生產技術匱乏、子女的教育和婚嫁等問題,給半農半牧型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純農型家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高、勞動力缺乏,因此,青壯年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調查分析表明,制約牧區家庭發展的主要因素:①草地資源日益短缺、生態環境加劇惡化;②農牧民生計策略和職業構成過于單一,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③農牧民受教育程度低,對外界信息知之甚少,導致其觀念落后、科技意識淡薄、對先進農牧業技術的接受能力差,使其不能及時改變經營策略適應市場的需求;④生產資料價格逐年上漲、而農牧產品價格波動較大以及牲畜疫病、自然災害的時常發生等制約著農牧戶生產的發展。
不同類型農牧戶的生計策略和制約因素存在差異,應該根據制約不同類型農牧戶發展的因素和特點制定相應的策略。
純牧型家庭主要面臨草地面積少、超載過牧嚴重的問題,加之牧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對外界信息缺乏了解和接受能力,導致牧區生計方式長期得不到改善,因此,對于牧區而言提高牧民的草原生態保護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應改良家畜品種和畜群結構,對肉畜、奶畜、毛肉兼用畜等特用畜種重點調整,加大畜群再生能力,使牧區具有高繁殖、高出欄、高商品、高效益的4高畜牧業能力[18];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特色旅游業及奶食品加工業,增加家庭收入[19];牧區應該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在“質”上以及文化理念宣傳上與其他肉類產業競爭,積極向社會宣傳和倡導綠色、健康、安全、公平(優質優價)的消費理念與文化,努力引導消費結構,尋求政策扶持[20]。
純農型家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缺乏,科技在農業發展中占據的比例小,但是本區水熱條件較好,在此基礎上純農型家庭應改進生產技術、改良作物品種;打破傳統小農意識的束縛,積極發展相關的非農產業;同時大力發展綠色無污染的高原夏菜,以達到更高的收益。
農牧交錯區面臨著草地短缺、耕地匱乏、人口多、降水量少等問題,加之地理環境惡劣,無論發展牧業還是農業都沒有較好的基礎,根據此種情況,本區可種植耐寒耐旱優良豆科牧草,既可作為家畜的高蛋白飼草,又可以外銷以增加收入;建立育種和育肥基地,在吸收剩余勞動力的同時增加本地收入減輕土地壓力;政府應組織半農半牧區人民進行再就業技術培訓,通過增加本地的外出就業率來提高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 Ellis F.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朱立凱,蒙吉軍,劉洋,等.農牧交錯區農牧戶生計與土地利用-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2010(2):81-88.
[3] 閻建忠,吳瑩瑩,張鐿鋰,等.青藏高原東部樣帶農牧民生計的多樣化[J].地理學報,2009,4(2):221-233.
[4] 歐陽進良,宋春梅,宇振榮,等.黃淮海平原農區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及其環境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1):1-11.
[5] Holden S,Shiferaw B,Pender J.Non-farm income,household welfare,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Food Policy,2004,29:369-392.
[6] Pender J.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n and East Africa[J].Food Policy,2004,29:339-367.
[7] 聶學敏,石紅霄,趙成章.基于參與性調查的退牧還草政策可持續性分析——以黃河源區為例[J].草原與草坪,2010,30(1):37-41.
[8] 蘇芳,蒲欣冬,徐中民,等.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關系研究——以張掖市甘州區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6):119-125.
[9] Chambers R.The origins and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and rural appraisal[J].World Development,1994,22(7):953-969.
[10] Cramb R A,Purcell T,Ho T C S.Partcipatory assessment of rural livelihoods in the Cenral High lands of Vietanam[J].Agricultural System,2004(8):255-272.
[11] 張麗萍,張鐿鋰,閻建忠,等.青藏高原東部山地農牧區生計與耕地利用模式[J].地理學報,2008,63(4):377-385.
[12] 王關區.我國草原退化加劇的深層次原因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4):15-19.
[13] Chambers R.The origins and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and rural appraisal[J].World Development,1994,22:953-969.
[14] 魏雯,徐柱,師尚禮,等.基于參與式方法的農牧戶生計現狀評估—以內蒙古太仆寺旗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11(10):2686-2692.
[15] Zhang L P,Zhang Y L,Yan J Z,etal.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and crop-land use pattern in agro-pastoral mountainous reg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J].Acta Geographica Sinca,2008,63(4):377-385.
[16] 聶學敏,趙成章,張國輝,等.黃河源區退牧還草工程實施現狀及績效的調查研究[J].草原與草坪,2008(2):59-63.
[17] 傅民,徐鵬,杜漪.農戶生計可持續的決定性因素分析——基于綿陽市北川縣曲山鎮石椅村農戶生計轉型的案例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2):23-27.
[18] 陳正新,王學東,史世斌,等.內蒙古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生態建設中天然草地的利用[J].中國草地,2001(23)6:68-72.
[19] 劉晨,馮臣偉,陸海鳴,等.天祝抓喜秀龍草原區旅游發展現狀與制約因素調查[J].草原與草坪,2009(6):73-75.
[20] 周立,姜智強.競爭性牧業、草原生態與牧民生計維系[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28(2):13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