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國的高血壓病知曉率低,血壓控制達標率低,許多高血壓患者可能不以為然。他們說,我每次到醫院看病都量血壓,吃藥后血壓控制得挺好的呀!
假如你對高血壓的了解僅止于此,那只能說你對自己的血壓知道的太少了。人的血壓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樣起伏不定,而且還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影響著血壓的波動幅度。假如你不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如何波動的,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引發你的血壓飆升,危險就時時刻刻伴隨著你。這也是許多高血壓患者自以為血壓控制良好,卻依然擋不住靶器官損傷和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原因。
高血壓病籠罩著太多的秘密,目前尚未被人們完全探知。本組文章僅僅告訴你血壓波動的一些知識,希望能有助于你遠離高血壓的危險。
老王的經歷
老王最近心情不錯,去年被確診患了高血壓病,吃了一段時間降壓藥后,最近幾次看病時測量的血壓都很正常。盡管有時早晨起床時有些頭暈,但復診時老王很高興的告訴醫生,說自己的血壓控制得不錯。然而,大夫聽了他的述說后,堅持給他開了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夜間血壓升高”———結果出來后讓老王著實嚇了一跳,趕緊找大夫咨詢。醫生給老王調整了降壓藥,說可以控制夜間血壓升高。可是老王有點不自信了,到底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血壓是不是真的控制好了呢?
老王借復查的機會向醫生提出了這個問題。醫生告訴他,像他之前這樣每次來看病時量個血壓,專業術語叫“診室血壓”,是隨機血壓的一種,雖然準確性較好,卻并不能反映一天24小時血壓控制的真實情況。因為人的血壓存在一定的波動性,隨著晝夜節律和情緒、運動、飲食等變化,負責調節血壓的神經功能也會發生變化,即便是相鄰半小時測的兩次血壓,也可能看到明顯的區別。所以,他來就診時測的這幾次血壓不高,并不能說明他的高血壓真的控制好了。
怎樣才能真正反映血壓控制的好壞
首先要從血壓是怎樣變化的說起。人體的血壓受心臟和血管這兩個器官的直接調節,同時還受很多激素和內部環境的影響,但真正引起血壓日常變化的,主要是自主神經系統對心臟、血管的調節作用。人在活動、情緒激動或者受到疼痛等感覺刺激的時候,神經系統會自動做出反應,使血壓升高。還有一些因素,如呼吸、胃腸道的活動等,也可以對自主神經迅速產生影響,引起血壓的變化。這些神經即使在不受外界影響的時候,也存在一定的節律性,一般白天活動多,血壓會偏高一些。再精細一些說,這些神經還存在各種不同頻率上的節律變化,長到以天為單位,短到1分鐘之內,都可以觀察到神經調節的周期性變化。以上這些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就形成了血壓本身復雜的節律變化,因此,要想精確到一天24小時各個時間點的血壓,則幾乎是無跡可尋;反過來說,單獨某一時間點測得的血壓水平,也難以體現血壓整體的水平。
其次,血壓測量的方法本身也很重要。前面提到的,是在血壓測量絕對準確的前提下所發生的變化。而由于測量方法、條件的不同,以及測量設備的不同,也會造成測得血壓數值的不同。那么,怎樣才是標準的測量方法呢?首先,測量前應先安靜休息至少5分鐘,坐著或躺著進行測量,血壓計袖帶綁在上臂中部(一般為慣用手一側),保持袖帶高度與胸部上半部分同高,測量時保持心情和肌肉放松。無論使用的是傳統水銀血壓計還是電子血壓計,均應連續測量三次取平均值,以減少單次測量誤差的影響。
我們了解了如何減少測量方法帶來的誤差,才能夠盡可能的保證血壓測量的準確性。但是往往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醫生護士,才能熟練準確地完成上述操作,即“診室血壓”。而患者又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醫院里等著測血壓,還是無法觀察到不同時間的血壓變化。有什么辦法能更好的反映一整天甚至一兩個月內血壓的整體水平呢?常用的方法有兩個。
一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即通過專門的自動測量儀器,可以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內血壓的動態變化,一般稱之為“動態血壓監測”。動態血壓就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的血壓測量設備,配上專業的分析軟件,可以觀察一天之中不同時刻的血壓數值。一般白天會每隔至少半小時自動充氣測量一次,夜間至少一小時測量一次,每次測量根據初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重復充氣測量。需要注意的是,血壓計的袖帶應固定在上臂中部,如果松動或脫落,就需要重新佩戴。因為測量是定時自動進行的,無論您是站著、坐著、躺著,是在吃飯還是睡覺,只要感覺到袖帶充氣,自然放松上臂即可。測量所得的數值可以以表格或曲線的形式表現出來,白晝血壓和夜間血壓通常被分開分析。通過這種密集的血壓測量,使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特殊的血壓異常。正常血壓應為晨起后最高,至下午逐漸下降,夜間睡眠中最低,以圖表示呈“杓型”,稱為“杓型血壓”;當夜間血壓和白晝持平甚至升高時(夜間血壓下降<10%),就是“非杓型血壓”,是血壓晝夜節律紊亂的表現。還有一種異常現象叫做“晨峰血壓升高”,就是早上起床后血壓顯著升高。一般在起床后2小時內,每隔半小時測1次血壓,其平均值如果較夜間平均血壓升高≥35毫米汞柱以上,就被稱為“晨峰血壓升高”。晨峰血壓升高是心腦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需要調整降壓藥物加以避免。
二是使用常見的家用自動/半自動血壓計,在家自行監測血壓水平,稱之為“家庭血壓測量”。這種方法一般使用經國際標準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需注意袖帶的充氣軟管應盡量位于上臂的前內側,避免這部分區域被無充氣的袖帶部分覆蓋,導致血壓測量異常。目前推薦初次發現高血壓或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每日早晚各測1次,每次測量3次,取平均值,連續測量7日觀察。如果血壓控制達標且穩定的患者,可減少至每周測量1日,早晚各測量1次。當然,對于血壓波動較大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測量次數。但不建議精神緊張易焦慮的患者采用“家庭血壓測量”,因有時緊張的情緒會導致血壓的進一步升高,以至于血壓越測越高,遠遠偏離了實際情況。
如何評價不同的血壓測量方法
以上提到的三種血壓測量方法,是目前評價高血壓疾病及治療效果的主要方法。診室血壓仍是診斷高血壓的標準,而另兩種測量方法則彌補了診室血壓不夠全面的先天缺陷。動態血壓監測和家庭血壓測量還可以從診室血壓升高的人群中鑒別出“白大衣高血壓”———也就是一見到大夫血壓就升高,一回家血壓就正常的部分病人。
雖然動態血壓監測對判斷血壓晝夜節律,發現一些較罕見的引起血壓驟然波動的疾病有重要意義。但過于頻繁的測量,有時反而影響患者的休息,甚至導致被檢查者徹夜難眠,真實記錄睡眠血壓也就無從談起了。家庭血壓測量則受患者熟練程度和血壓計性能的影響。不像醫院使用的水銀或電子血壓計,家用血壓計一般難以定期校準,由于功能有限,對于房顫、帕金森等特殊病人,家用血壓計也可能會產生較大誤差。
所以,這三種測量方法其實也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有科學靈活的將三種方法結合應用,才能客觀真實地掌握血壓控制情況。
老王的新認知
了解了這么多關于高血壓的知識之后,老王在醫生的建議下買了一臺電子血壓計,每天堅持定點測量血壓,每次測的血壓多少、幾點測的,都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上,下次復查的時候拿給醫生看。這樣又過了兩個月,在醫患雙方的默契配合下,老王的血壓基本都控制在了理想范圍之內,醫生又給他復查了個動態血壓監測,夜間和清晨的血壓也不高了。但即便如此,老王說了,即使血壓不高也要堅持吃藥,堅持每天繼續自測血壓。只有這樣,他心里才真覺得踏踏實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