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韻
夏要養“心”
心屬火,主血脈,主神志,通于夏氣,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所以“心”的保健是夏季養生的關鍵。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觀點,盛夏的自然之火與體內的心火可以相互影響。夏天的炎熱非常容易使人煩躁易怒,心緒不寧,焦慮不安;心煩會加速心跳頻率,進而加重心臟的負擔,導致情緒不穩定,血管痙攣,血壓升高。氣候的炎熱使人出汗較多,致使體液丟失,血液黏度增高。這些都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因此,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
我們平時常說“心靜自然涼”,就是說要做到清心寡欲,恬淡虛無,靜養心神。就像《養生論》中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減少,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也是順應自然規律,天人和諧的體現。
清淡飲食有利于心神養護,茯苓、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子等都是養心安神的食物。夏天易多汗,而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會導致心氣不足、氣津兩虧,所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銀耳、西瓜等,都有利于夏季養生。另外,適當服用西洋參或生曬參,有助于補益心氣,避免由于汗出太多而導致氣虛的癥狀。
在《黃帝內經·素問》中還提出,“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也就是說,夏季可多食些酸味或咸味之品來養心。為此,我們可有選擇性地食用一些酸味之品,如烏梅、五味子煎湯代茶等,它們不但能補氣,還能生津止渴。
夏天容易心火亢盛,中醫認為咸味入腎,有補腎的作用,通過補腎水來調劑心火,使心火不易亢盛。此外,咸味之品還能補充因汗液流失而缺少的鈉,保持人體水電解質的平衡。注意調節心志、靜坐閉目養神,也有協調身心、平衡陰陽、安神定志的良好作用。
小心脾胃受損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現胃腸道問題,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消化功能本來就受天氣影響,入夏后人體胃口自然變差;二是由于暑夏人們貪涼,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腸胃,胃受到強烈的低溫刺激后血管驟然收縮,血流量減少,影響胃腸道消化液的分泌,導致生理功能失調。很多老人、兒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往往會在夏季出現腹部疼痛、胃炎等情況。
從養生方面來說,夏季養護脾胃,最好能多進稀食,吃粥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此外,新鮮蔬菜水果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在食物中,清熱利濕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最好不要急著吃,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少吃或不吃。
飲食方面,可食用芡實、山藥等健脾養胃。日常飲食首推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的食物。如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苦瓜等能清熱;薏苡仁、芡實、赤小豆等能利水滲濕。薏苡仁粥、赤豆粥等都是這一季節不錯的選擇。如果因為脾胃虛弱,出現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胃口不佳等表現,可在中醫指導下,適當選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和胃化濕、益氣健脾的藥物。
總之,夏季養生應當注意養陽,補充元氣;重在精神調節,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澆油;飲食宜溫涼有節,不宜過食寒涼,要顧護人體的脾胃之氣;另外適當運動,以增強抵抗力。只有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才能安然地度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