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建設無性系茶園,是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但由于扦插繁殖的無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栽植成活難度較大,有的地方栽后多次補苗,仍然不能實現全苗,以致對無性系茶園建設失去信心。如何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確保“一栽全苗、一建成園”,已成為無性系茶園建設成功的關鍵。
根據筆者經驗,如果沒有特殊自然災害,只要把握好以下關鍵技術環節,就可使無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基本可實現“一建成園”。
一、正確選址,優先在二高山建園
選址不當是無性系茶園建設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地方在建設無性系茶園時,將基地位置選址在海拔較低處,由于新栽茶苗不耐高溫酷暑與強光照射,很多茶苗在越夏過程中死亡。有的則將基地選址在水源無保障的區域,或將茶苗移栽于抗旱難度較大的旱地。山區十年九旱,遇持續干旱時如果無法澆水抗旱,也會造成新栽茶苗大量死亡。在海拔過高處建園,茶苗冬季容易受凍,因此也不太適宜。
正確的做法是,優先選擇在海拔600~800米的二高山地區建園。其主要原因:一是該區域環境污染輕,生態植被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特別是夏季云霧偏多,光照偏弱,蒸發量小,溫度略低,溫差較大,適宜茶樹生長;二是在該區域種植水稻、玉米等喜溫喜光農作物,受年積溫限制產量不是很高,因此農民樂意將耕地調整出來,種植更適宜且效益更高的茶葉。
種植區域選定后,還須選擇在土層深厚肥沃、土質呈微酸性且有充足水源做保障的地塊建園。最好選擇在地下水位較低、抗旱比較方便的水田建園。在旱地建園,必須距離水源較近且配備一定的抗旱設施。
二、科學規劃,堅持連片規模經營
茶園過于分散,既不利于技術人員指導,更不利于茶葉加工。因此,建園要突出重點區域,堅持相對集中連片,每片面積不小于200畝,這樣便于對水、電、林、田和道路進行整體規劃,便于茶苗的調運、發放,便于栽植和管理技術指導,便于鮮葉收購與加工。
經營規模過小也是導致無性系茶園建設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基地在建設前土地未經流轉,農戶在各自的承包地栽植茶苗,其好處是栽植管理責任心強、成本低,但其弊病也很突出:一是農戶素質、投入能力、管理水平差異很大;二是栽植、管理技術難以統一,很多關鍵技術難以落實到位;三是很多農戶將其視為附帶產業,栽后忽視甚至放棄后期管理,導致茶苗栽后荒草或旱死。因此,建設無性系茶園一定要堅持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專業種植、規模經營,只有這樣農戶才能將茶園始終放在心上,才能將各項技術推進到位。但規模經營也要適度,農戶如果承包面積過大,超出管理能力,也會導致技術無法落實到位。
三、提早起旱,確保栽苗時土壤充分熟化
目前山區建設無性系茶園,選擇的地塊基本上都是灌溉方便的水田。如果臨時整地,在水稻田上直接移栽茶苗,由于稻田犁底層淺,地下水位偏高,土壤通透性較差,土垡大、碎土少,不僅移栽時操作困難,而且茶苗成活率較低。
正確的做法是,對擬建茶園的水田提早起旱,開好排水溝,春季先種植一季玉米或其他旱地作物,秋季再種植一季綠肥或其他生育期短的蔬菜,通過兩季耕作旱種打破犁底層、增厚活土層,使耕層土壤疏松透氣。茶苗移栽前施足底肥,再次對土壤進行深翻炕垡,使土壤進一步熟化,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栽苗時清除田間秸稈等雜物,盡量把地整平、把土整活,以便于栽苗。
四、就近育苗,保證移栽茶苗新鮮健壯
茶苗質量對移栽成活率影響很大。一些地方茶苗移栽成活率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不育苗,大量從外地調苗。茶苗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一是外層遭受風吹易失水,二是內層堆碼緊實容易上燒。無論是“失水苗”還是“上燒苗”,移栽后都不易成活。特別是“上燒”嚴重的茶苗,栽后成活率基本為零。
正確的做法是,堅持本地扦插育苗,就近調運茶苗,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茶苗新鮮、適應性良好。另外,最好采用營養缽或塑料穴盤扦插育苗,茶苗出圃前充分煉苗、帶土(或基質)移栽,這樣成活更有把握。如果使用大田扦插的茶苗,應選擇葉綠、莖粗、根多、苗壯且無病蟲的1~2年生茶苗。出圃前一周,將茶苗齊地面15厘米以上的幼嫩部分剪去,起苗后蘸黃泥漿護根,每200株扎成一小捆,然后迅速運至大田移栽。
五、春季移栽,盡量適時早栽
茶苗可秋栽也可春栽,實踐證明在秦巴山區以春栽為好。其主要原因:一是秋栽時間不好把握。栽植過早溫度太高,調苗過程中容易“上燒”,同時苗栽植后遇烈日高溫須抗旱遮陰;移栽過遲溫度已降,茶苗發根困難,即使冬前采取蓋草、覆膜等保溫防寒防凍措施,遇特殊低溫年份,茶苗仍有受凍危險。春栽茶苗時間容易把握,不存在防寒防凍問題。二是秋栽時間緊,整地質量難以保證。春栽可在冬前將地深翻,通過冬季凍融交替,使土壤進一步熟化,變得更加細碎疏松。三是秋栽如果遇旱,難以保證土壤墑情適宜。春栽經過漫長的冬季,降雨降雪概率較高,容易保證栽前土壤足墑。
春栽茶苗應盡量適時早栽,以當地氣溫穩定通過10℃為準。一般在驚蟄到春分(3月上中旬)較為適宜。移栽過早溫度太低,茶苗栽后萌動返青慢,而且容易受凍;移栽過遲溫度太高,茶苗已進入生長期,難以栽活。
六、單行溝栽,保證移栽質量
栽植方式欠佳、質量不高是茶苗移栽死亡率高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多數農戶采取雙行移栽,因擔心栽后死苗,常常加大茶苗栽植密度,每穴栽苗2~3株,每畝達到4000株以上,有的甚至達到6000株。這樣一是加大了種苗投入,二是增加了栽苗用工,三是如果死亡率高,出現缺苗斷壟,多栽茶苗仍然需要補苗。另外,不少地方采取起壟覆膜,將苗栽植于壟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加厚活土層,增溫保墑,促進茶苗生長,但問題是遇旱難以澆水抗旱。有的農戶在移栽茶苗時,土壤本身缺墑,土垡過大,碎土較少,栽苗時又沒有澆足定根水,茶苗根系與土壤結合不緊,導致苗栽后死亡。也有的農戶是因為承包茶園面積過大,大量請工栽植,督促管理不到位,茶苗栽植不認真,導致栽后死亡。
近年來,我們結合山區旱災發生頻繁,茶苗容易因旱死亡實際,對栽植方式進行了改進,一是改雙行密植為單行稀植,二是改壟作覆膜為溝種覆膜。將地翻耕整平后,先每隔1.3米起一條15~20厘米高的土壟(具體壟高視地下水位確定),壟面寬0.6米,在壟面中間開淺溝,若土壤墑情不足,先提前順溝澆足水,待墑情適宜時栽苗。栽時注意用細土護根,澆足定根水,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然后覆蓋0.8米寬地膜,膜邊封嚴扎實,破膜接苗后破口處用細土蓋嚴,使膜面呈“V”型,茶苗栽在“V”字型底部。這樣既便于蓄水納墑,又便于澆水抗旱。如果不蓋地膜,也可在壟面蓋稻草保墑。
七、適當稀植,防止茶園出現早衰
栽植無性系茶苗的地塊,水肥條件較好,茶樹生長旺盛,如果栽植過密,封行投產雖快,但后期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容易出現早衰,因此應堅持適當稀植。
具體栽植密度應根據茶園地力與投入管理水平確定。地力好、投入管理水平高的茶園,采取單行栽培,行距1.3米,株距0.3米,每穴只栽健壯茶苗1株,畝栽苗1700株;地力差、投入管理水平低的茶園,可將株距調整至0.25米,爭取茶苗在栽植后4年左右能夠封行。較弱的茶苗應剔除,假植于營養缽內,精心管理以備后期補苗。
八、及時復水,隨時注意抗旱保苗
栽后管護不及時、措施不到位甚至只栽不管是無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無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水分通過根系的吸收量相對較小,而葉片的蒸發量相對較大,因此在認真栽植基礎上,必須加強栽后管理,尤其要注意水分管理。在茶苗栽植后直到發根成活前,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和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澆水,保持較高的土壤與空氣濕度,養根護葉,促苗成活。茶苗成活后,遇持續干旱仍要注意澆水抗旱,防止茶苗因旱脫水死亡。
九、合理套種,嚴防蔭蔽過重
茶苗栽植后,在行間套種部分農作物或經濟作物,既能為茶苗遮擋陽光,提高茶苗成活率,又能增加當年收入。但套種作物若過密、離茶苗過近,作物封行后茶苗無法接受到陽光雨露,也會出現大量死亡。因此,套種必須以提高茶苗成活率為主要目標,不能過于看重套種作物的產量與效益。
在具體操作時,一要注意作物距離茶苗不能太近,二要選好套種作物,三要控制套種密度。一般春季可在茶行中間套種一行緊湊型玉米或向日葵等高稈作物,畝株數控制在1000株以內(單行株距40厘米),在其生長后期打掉基部葉片以利通風透光。秋冬季可套種兩行蘿卜、半無葉豌豆、菜薹等,畝株數控制在2000株以內(雙行株距40厘米),保證茶苗受光充足。
建設無性系茶園,是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但由于扦插繁殖的無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栽植成活難度較大,有的地方栽后多次補苗,仍然不能實現全苗,以致對無性系茶園建設失去信心。如何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確保“一栽全苗、一建成園”,已成為無性系茶園建設成功的關鍵。
根據筆者經驗,如果沒有特殊自然災害,只要把握好以下關鍵技術環節,就可使無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基本可實現“一建成園”。
一、正確選址,優先在二高山建園
選址不當是無性系茶園建設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地方在建設無性系茶園時,將基地位置選址在海拔較低處,由于新栽茶苗不耐高溫酷暑與強光照射,很多茶苗在越夏過程中死亡。有的則將基地選址在水源無保障的區域,或將茶苗移栽于抗旱難度較大的旱地。山區十年九旱,遇持續干旱時如果無法澆水抗旱,也會造成新栽茶苗大量死亡。在海拔過高處建園,茶苗冬季容易受凍,因此也不太適宜。
正確的做法是,優先選擇在海拔600~800米的二高山地區建園。其主要原因:一是該區域環境污染輕,生態植被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特別是夏季云霧偏多,光照偏弱,蒸發量小,溫度略低,溫差較大,適宜茶樹生長;二是在該區域種植水稻、玉米等喜溫喜光農作物,受年積溫限制產量不是很高,因此農民樂意將耕地調整出來,種植更適宜且效益更高的茶葉。
種植區域選定后,還須選擇在土層深厚肥沃、土質呈微酸性且有充足水源做保障的地塊建園。最好選擇在地下水位較低、抗旱比較方便的水田建園。在旱地建園,必須距離水源較近且配備一定的抗旱設施。
二、科學規劃,堅持連片規模經營
茶園過于分散,既不利于技術人員指導,更不利于茶葉加工。因此,建園要突出重點區域,堅持相對集中連片,每片面積不小于200畝,這樣便于對水、電、林、田和道路進行整體規劃,便于茶苗的調運、發放,便于栽植和管理技術指導,便于鮮葉收購與加工。
經營規模過小也是導致無性系茶園建設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基地在建設前土地未經流轉,農戶在各自的承包地栽植茶苗,其好處是栽植管理責任心強、成本低,但其弊病也很突出:一是農戶素質、投入能力、管理水平差異很大;二是栽植、管理技術難以統一,很多關鍵技術難以落實到位;三是很多農戶將其視為附帶產業,栽后忽視甚至放棄后期管理,導致茶苗栽后荒草或旱死。因此,建設無性系茶園一定要堅持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專業種植、規模經營,只有這樣農戶才能將茶園始終放在心上,才能將各項技術推進到位。但規模經營也要適度,農戶如果承包面積過大,超出管理能力,也會導致技術無法落實到位。
三、提早起旱,確保栽苗時土壤充分熟化
目前山區建設無性系茶園,選擇的地塊基本上都是灌溉方便的水田。如果臨時整地,在水稻田上直接移栽茶苗,由于稻田犁底層淺,地下水位偏高,土壤通透性較差,土垡大、碎土少,不僅移栽時操作困難,而且茶苗成活率較低。
正確的做法是,對擬建茶園的水田提早起旱,開好排水溝,春季先種植一季玉米或其他旱地作物,秋季再種植一季綠肥或其他生育期短的蔬菜,通過兩季耕作旱種打破犁底層、增厚活土層,使耕層土壤疏松透氣。茶苗移栽前施足底肥,再次對土壤進行深翻炕垡,使土壤進一步熟化,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栽苗時清除田間秸稈等雜物,盡量把地整平、把土整活,以便于栽苗。
四、就近育苗,保證移栽茶苗新鮮健壯
茶苗質量對移栽成活率影響很大。一些地方茶苗移栽成活率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不育苗,大量從外地調苗。茶苗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一是外層遭受風吹易失水,二是內層堆碼緊實容易上燒。無論是“失水苗”還是“上燒苗”,移栽后都不易成活。特別是“上燒”嚴重的茶苗,栽后成活率基本為零。
正確的做法是,堅持本地扦插育苗,就近調運茶苗,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茶苗新鮮、適應性良好。另外,最好采用營養缽或塑料穴盤扦插育苗,茶苗出圃前充分煉苗、帶土(或基質)移栽,這樣成活更有把握。如果使用大田扦插的茶苗,應選擇葉綠、莖粗、根多、苗壯且無病蟲的1~2年生茶苗。出圃前一周,將茶苗齊地面15厘米以上的幼嫩部分剪去,起苗后蘸黃泥漿護根,每200株扎成一小捆,然后迅速運至大田移栽。
五、春季移栽,盡量適時早栽
茶苗可秋栽也可春栽,實踐證明在秦巴山區以春栽為好。其主要原因:一是秋栽時間不好把握。栽植過早溫度太高,調苗過程中容易“上燒”,同時苗栽植后遇烈日高溫須抗旱遮陰;移栽過遲溫度已降,茶苗發根困難,即使冬前采取蓋草、覆膜等保溫防寒防凍措施,遇特殊低溫年份,茶苗仍有受凍危險。春栽茶苗時間容易把握,不存在防寒防凍問題。二是秋栽時間緊,整地質量難以保證。春栽可在冬前將地深翻,通過冬季凍融交替,使土壤進一步熟化,變得更加細碎疏松。三是秋栽如果遇旱,難以保證土壤墑情適宜。春栽經過漫長的冬季,降雨降雪概率較高,容易保證栽前土壤足墑。
春栽茶苗應盡量適時早栽,以當地氣溫穩定通過10℃為準。一般在驚蟄到春分(3月上中旬)較為適宜。移栽過早溫度太低,茶苗栽后萌動返青慢,而且容易受凍;移栽過遲溫度太高,茶苗已進入生長期,難以栽活。
六、單行溝栽,保證移栽質量
栽植方式欠佳、質量不高是茶苗移栽死亡率高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多數農戶采取雙行移栽,因擔心栽后死苗,常常加大茶苗栽植密度,每穴栽苗2~3株,每畝達到4000株以上,有的甚至達到6000株。這樣一是加大了種苗投入,二是增加了栽苗用工,三是如果死亡率高,出現缺苗斷壟,多栽茶苗仍然需要補苗。另外,不少地方采取起壟覆膜,將苗栽植于壟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加厚活土層,增溫保墑,促進茶苗生長,但問題是遇旱難以澆水抗旱。有的農戶在移栽茶苗時,土壤本身缺墑,土垡過大,碎土較少,栽苗時又沒有澆足定根水,茶苗根系與土壤結合不緊,導致苗栽后死亡。也有的農戶是因為承包茶園面積過大,大量請工栽植,督促管理不到位,茶苗栽植不認真,導致栽后死亡。
近年來,我們結合山區旱災發生頻繁,茶苗容易因旱死亡實際,對栽植方式進行了改進,一是改雙行密植為單行稀植,二是改壟作覆膜為溝種覆膜。將地翻耕整平后,先每隔1.3米起一條15~20厘米高的土壟(具體壟高視地下水位確定),壟面寬0.6米,在壟面中間開淺溝,若土壤墑情不足,先提前順溝澆足水,待墑情適宜時栽苗。栽時注意用細土護根,澆足定根水,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然后覆蓋0.8米寬地膜,膜邊封嚴扎實,破膜接苗后破口處用細土蓋嚴,使膜面呈“V”型,茶苗栽在“V”字型底部。這樣既便于蓄水納墑,又便于澆水抗旱。如果不蓋地膜,也可在壟面蓋稻草保墑。
七、適當稀植,防止茶園出現早衰
栽植無性系茶苗的地塊,水肥條件較好,茶樹生長旺盛,如果栽植過密,封行投產雖快,但后期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容易出現早衰,因此應堅持適當稀植。
具體栽植密度應根據茶園地力與投入管理水平確定。地力好、投入管理水平高的茶園,采取單行栽培,行距1.3米,株距0.3米,每穴只栽健壯茶苗1株,畝栽苗1700株;地力差、投入管理水平低的茶園,可將株距調整至0.25米,爭取茶苗在栽植后4年左右能夠封行。較弱的茶苗應剔除,假植于營養缽內,精心管理以備后期補苗。
八、及時復水,隨時注意抗旱保苗
栽后管護不及時、措施不到位甚至只栽不管是無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無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水分通過根系的吸收量相對較小,而葉片的蒸發量相對較大,因此在認真栽植基礎上,必須加強栽后管理,尤其要注意水分管理。在茶苗栽植后直到發根成活前,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和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澆水,保持較高的土壤與空氣濕度,養根護葉,促苗成活。茶苗成活后,遇持續干旱仍要注意澆水抗旱,防止茶苗因旱脫水死亡。
九、合理套種,嚴防蔭蔽過重
茶苗栽植后,在行間套種部分農作物或經濟作物,既能為茶苗遮擋陽光,提高茶苗成活率,又能增加當年收入。但套種作物若過密、離茶苗過近,作物封行后茶苗無法接受到陽光雨露,也會出現大量死亡。因此,套種必須以提高茶苗成活率為主要目標,不能過于看重套種作物的產量與效益。
在具體操作時,一要注意作物距離茶苗不能太近,二要選好套種作物,三要控制套種密度。一般春季可在茶行中間套種一行緊湊型玉米或向日葵等高稈作物,畝株數控制在1000株以內(單行株距40厘米),在其生長后期打掉基部葉片以利通風透光。秋冬季可套種兩行蘿卜、半無葉豌豆、菜薹等,畝株數控制在2000株以內(雙行株距40厘米),保證茶苗受光充足。
建設無性系茶園,是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但由于扦插繁殖的無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栽植成活難度較大,有的地方栽后多次補苗,仍然不能實現全苗,以致對無性系茶園建設失去信心。如何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確保“一栽全苗、一建成園”,已成為無性系茶園建設成功的關鍵。
根據筆者經驗,如果沒有特殊自然災害,只要把握好以下關鍵技術環節,就可使無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基本可實現“一建成園”。
一、正確選址,優先在二高山建園
選址不當是無性系茶園建設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地方在建設無性系茶園時,將基地位置選址在海拔較低處,由于新栽茶苗不耐高溫酷暑與強光照射,很多茶苗在越夏過程中死亡。有的則將基地選址在水源無保障的區域,或將茶苗移栽于抗旱難度較大的旱地。山區十年九旱,遇持續干旱時如果無法澆水抗旱,也會造成新栽茶苗大量死亡。在海拔過高處建園,茶苗冬季容易受凍,因此也不太適宜。
正確的做法是,優先選擇在海拔600~800米的二高山地區建園。其主要原因:一是該區域環境污染輕,生態植被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特別是夏季云霧偏多,光照偏弱,蒸發量小,溫度略低,溫差較大,適宜茶樹生長;二是在該區域種植水稻、玉米等喜溫喜光農作物,受年積溫限制產量不是很高,因此農民樂意將耕地調整出來,種植更適宜且效益更高的茶葉。
種植區域選定后,還須選擇在土層深厚肥沃、土質呈微酸性且有充足水源做保障的地塊建園。最好選擇在地下水位較低、抗旱比較方便的水田建園。在旱地建園,必須距離水源較近且配備一定的抗旱設施。
二、科學規劃,堅持連片規模經營
茶園過于分散,既不利于技術人員指導,更不利于茶葉加工。因此,建園要突出重點區域,堅持相對集中連片,每片面積不小于200畝,這樣便于對水、電、林、田和道路進行整體規劃,便于茶苗的調運、發放,便于栽植和管理技術指導,便于鮮葉收購與加工。
經營規模過小也是導致無性系茶園建設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基地在建設前土地未經流轉,農戶在各自的承包地栽植茶苗,其好處是栽植管理責任心強、成本低,但其弊病也很突出:一是農戶素質、投入能力、管理水平差異很大;二是栽植、管理技術難以統一,很多關鍵技術難以落實到位;三是很多農戶將其視為附帶產業,栽后忽視甚至放棄后期管理,導致茶苗栽后荒草或旱死。因此,建設無性系茶園一定要堅持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專業種植、規模經營,只有這樣農戶才能將茶園始終放在心上,才能將各項技術推進到位。但規模經營也要適度,農戶如果承包面積過大,超出管理能力,也會導致技術無法落實到位。
三、提早起旱,確保栽苗時土壤充分熟化
目前山區建設無性系茶園,選擇的地塊基本上都是灌溉方便的水田。如果臨時整地,在水稻田上直接移栽茶苗,由于稻田犁底層淺,地下水位偏高,土壤通透性較差,土垡大、碎土少,不僅移栽時操作困難,而且茶苗成活率較低。
正確的做法是,對擬建茶園的水田提早起旱,開好排水溝,春季先種植一季玉米或其他旱地作物,秋季再種植一季綠肥或其他生育期短的蔬菜,通過兩季耕作旱種打破犁底層、增厚活土層,使耕層土壤疏松透氣。茶苗移栽前施足底肥,再次對土壤進行深翻炕垡,使土壤進一步熟化,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栽苗時清除田間秸稈等雜物,盡量把地整平、把土整活,以便于栽苗。
四、就近育苗,保證移栽茶苗新鮮健壯
茶苗質量對移栽成活率影響很大。一些地方茶苗移栽成活率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不育苗,大量從外地調苗。茶苗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一是外層遭受風吹易失水,二是內層堆碼緊實容易上燒。無論是“失水苗”還是“上燒苗”,移栽后都不易成活。特別是“上燒”嚴重的茶苗,栽后成活率基本為零。
正確的做法是,堅持本地扦插育苗,就近調運茶苗,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茶苗新鮮、適應性良好。另外,最好采用營養缽或塑料穴盤扦插育苗,茶苗出圃前充分煉苗、帶土(或基質)移栽,這樣成活更有把握。如果使用大田扦插的茶苗,應選擇葉綠、莖粗、根多、苗壯且無病蟲的1~2年生茶苗。出圃前一周,將茶苗齊地面15厘米以上的幼嫩部分剪去,起苗后蘸黃泥漿護根,每200株扎成一小捆,然后迅速運至大田移栽。
五、春季移栽,盡量適時早栽
茶苗可秋栽也可春栽,實踐證明在秦巴山區以春栽為好。其主要原因:一是秋栽時間不好把握。栽植過早溫度太高,調苗過程中容易“上燒”,同時苗栽植后遇烈日高溫須抗旱遮陰;移栽過遲溫度已降,茶苗發根困難,即使冬前采取蓋草、覆膜等保溫防寒防凍措施,遇特殊低溫年份,茶苗仍有受凍危險。春栽茶苗時間容易把握,不存在防寒防凍問題。二是秋栽時間緊,整地質量難以保證。春栽可在冬前將地深翻,通過冬季凍融交替,使土壤進一步熟化,變得更加細碎疏松。三是秋栽如果遇旱,難以保證土壤墑情適宜。春栽經過漫長的冬季,降雨降雪概率較高,容易保證栽前土壤足墑。
春栽茶苗應盡量適時早栽,以當地氣溫穩定通過10℃為準。一般在驚蟄到春分(3月上中旬)較為適宜。移栽過早溫度太低,茶苗栽后萌動返青慢,而且容易受凍;移栽過遲溫度太高,茶苗已進入生長期,難以栽活。
六、單行溝栽,保證移栽質量
栽植方式欠佳、質量不高是茶苗移栽死亡率高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多數農戶采取雙行移栽,因擔心栽后死苗,常常加大茶苗栽植密度,每穴栽苗2~3株,每畝達到4000株以上,有的甚至達到6000株。這樣一是加大了種苗投入,二是增加了栽苗用工,三是如果死亡率高,出現缺苗斷壟,多栽茶苗仍然需要補苗。另外,不少地方采取起壟覆膜,將苗栽植于壟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加厚活土層,增溫保墑,促進茶苗生長,但問題是遇旱難以澆水抗旱。有的農戶在移栽茶苗時,土壤本身缺墑,土垡過大,碎土較少,栽苗時又沒有澆足定根水,茶苗根系與土壤結合不緊,導致苗栽后死亡。也有的農戶是因為承包茶園面積過大,大量請工栽植,督促管理不到位,茶苗栽植不認真,導致栽后死亡。
近年來,我們結合山區旱災發生頻繁,茶苗容易因旱死亡實際,對栽植方式進行了改進,一是改雙行密植為單行稀植,二是改壟作覆膜為溝種覆膜。將地翻耕整平后,先每隔1.3米起一條15~20厘米高的土壟(具體壟高視地下水位確定),壟面寬0.6米,在壟面中間開淺溝,若土壤墑情不足,先提前順溝澆足水,待墑情適宜時栽苗。栽時注意用細土護根,澆足定根水,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然后覆蓋0.8米寬地膜,膜邊封嚴扎實,破膜接苗后破口處用細土蓋嚴,使膜面呈“V”型,茶苗栽在“V”字型底部。這樣既便于蓄水納墑,又便于澆水抗旱。如果不蓋地膜,也可在壟面蓋稻草保墑。
七、適當稀植,防止茶園出現早衰
栽植無性系茶苗的地塊,水肥條件較好,茶樹生長旺盛,如果栽植過密,封行投產雖快,但后期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容易出現早衰,因此應堅持適當稀植。
具體栽植密度應根據茶園地力與投入管理水平確定。地力好、投入管理水平高的茶園,采取單行栽培,行距1.3米,株距0.3米,每穴只栽健壯茶苗1株,畝栽苗1700株;地力差、投入管理水平低的茶園,可將株距調整至0.25米,爭取茶苗在栽植后4年左右能夠封行。較弱的茶苗應剔除,假植于營養缽內,精心管理以備后期補苗。
八、及時復水,隨時注意抗旱保苗
栽后管護不及時、措施不到位甚至只栽不管是無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無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水分通過根系的吸收量相對較小,而葉片的蒸發量相對較大,因此在認真栽植基礎上,必須加強栽后管理,尤其要注意水分管理。在茶苗栽植后直到發根成活前,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和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澆水,保持較高的土壤與空氣濕度,養根護葉,促苗成活。茶苗成活后,遇持續干旱仍要注意澆水抗旱,防止茶苗因旱脫水死亡。
九、合理套種,嚴防蔭蔽過重
茶苗栽植后,在行間套種部分農作物或經濟作物,既能為茶苗遮擋陽光,提高茶苗成活率,又能增加當年收入。但套種作物若過密、離茶苗過近,作物封行后茶苗無法接受到陽光雨露,也會出現大量死亡。因此,套種必須以提高茶苗成活率為主要目標,不能過于看重套種作物的產量與效益。
在具體操作時,一要注意作物距離茶苗不能太近,二要選好套種作物,三要控制套種密度。一般春季可在茶行中間套種一行緊湊型玉米或向日葵等高稈作物,畝株數控制在1000株以內(單行株距40厘米),在其生長后期打掉基部葉片以利通風透光。秋冬季可套種兩行蘿卜、半無葉豌豆、菜薹等,畝株數控制在2000株以內(雙行株距40厘米),保證茶苗受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