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麗+賈林亞+李永彬
近年來,隨著羊肉價格持續攀升和國家種羊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養羊業得到快速發展,但羔羊和成年羊的頻繁調入與調出使羊傳染病日益復雜化,尤其是羊李氏桿菌病、癢病、梅迪-威斯納病(威斯納病)、山羊關節炎/腦炎等以神經癥狀為主的傳染病廣泛流行,若不及時加以預防,將會制約養羊業的發展,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筆者結合臨床經驗,現將4種以神經癥狀為主的羊傳染病的防制介紹如下:
1. 羊李氏桿菌病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2~3周。患羊早期體溫升高,不久降至正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失調,步態不穩,常常依偎在羊舍或圍欄旁,精神不佳,強制運動時呈單一方向旋轉運動,有的還出現大量流涎和咬肌、舌麻痹的癥狀,嚴重的在1~6天后死亡。剖檢可見化膿性腦炎變化。由于李氏桿菌在健康家畜、人和野生動物的糞便中廣泛存在,因此很難確定傳染源。該病多因飼喂粗飼料導致口腔和鼻腔黏膜損傷,李氏桿菌趁機侵入機體而引發。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羊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季和早春多發。
該病主要靠接種疫苗預防,在疾病流行地區尤要定期接種。此外,還應注意搞好舍內外環境衛生,加強飼養管理,堅決杜絕使用品質不好的青貯飼料,避免或減少羊的口、鼻黏膜損傷。在該病易發季節,適當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對該病敏感的西藥和中藥進行預防,效果顯著。發病后,除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外,及時對癥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實踐證明,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可以防止該病的傳入或擴散。
2. 癢病
該病病原為朊病毒,潛伏期可達18~50個月,甚至更長。2~4歲成年綿羊多發,18月齡以下的羊只很少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呈散發,發病率15%左右,病死率100%。臨床主要表現為奇癢和進行性共濟失調。沒有肉眼可見的病變,腦組織切片檢查可見腦干和脊髓灰質部神經元變性和空泡增多。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療法,平時要做好預防,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從疫區引進羊只。由于該病具有潛伏期較長,病情發展緩慢,無免疫應答等特征,普通的預防措施無效,因此,快速確診是關鍵。確診后,要立即隔離、封鎖,對舍內外加強消毒,對發病羊群進行捕殺,尸體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3. 梅迪-威斯納病(威斯納病)
該病潛伏期通常為2~3年。各種羊均可感染,主要侵害綿羊,但多見于2歲以上的成年羊。病原為梅迪-威斯納病毒。傳染源主要是病羊與帶毒羊。發病無季節性,多為散發。傳播途徑有多種,但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臨床上以步態不穩,眼瞼、唇等顏面肌肉震顫為主要特征。剖檢可見腦脊髓切面散在有小的黃色斑點。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療法,預防的關鍵在于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從疫區購買羊只,若確須引進種羊,要從規模化、規范化的養殖場引進,同時對新引進的羊先隔離觀察,每6個月進行1次血清學檢查,確定無疫方可混圈入群。另外,在平時飼養管理中,要根據羊的生長階段喂給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同時在飼料或飲用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和黃芪多糖等,以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一旦發病,要及時隔離、封鎖,對舍內外環境和用具緊急消毒,對發病羊群進行捕殺,尸體和污染物要進行焚燒。
4. 山羊關節炎-腦炎
該病的潛伏期為40~100天,主要發生于2~4月齡的羔羊。傳播途徑為通過污染的飼草、飼料和飲用水經消化道傳染。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失調和面部神經麻痹。病理變化為非化膿性脫髓鞘性腦脊髓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病羊和隱性感染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與治療藥物,因此,以預防為主: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舍內通風良好,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減少傳染的機會;定期做好病原學檢查,淘汰陽性羊,把陰性羊集中起來建立新的羊群;堅持自繁自養,防止羊病傳入。若要從外地調入,要從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種羊場引種,同時還要加強檢疫工作,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1年無異常后方可入圈混群飼養。此外,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在飼料或飲用水中加入中草藥,一方面可以抗菌和抗病毒,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本文介紹的4種以神經癥狀為主的羊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有相似之處,肉眼有時很難分清,必要時需要借助實驗室進行確診。在實際生產中,有時同一羊群可能有兩種疾病同時發生,因此一定要做好鑒別診斷,避免誤診,以便及早地采取應對措施,減少損失。
近年來,隨著羊肉價格持續攀升和國家種羊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養羊業得到快速發展,但羔羊和成年羊的頻繁調入與調出使羊傳染病日益復雜化,尤其是羊李氏桿菌病、癢病、梅迪-威斯納病(威斯納病)、山羊關節炎/腦炎等以神經癥狀為主的傳染病廣泛流行,若不及時加以預防,將會制約養羊業的發展,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筆者結合臨床經驗,現將4種以神經癥狀為主的羊傳染病的防制介紹如下:
1. 羊李氏桿菌病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2~3周。患羊早期體溫升高,不久降至正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失調,步態不穩,常常依偎在羊舍或圍欄旁,精神不佳,強制運動時呈單一方向旋轉運動,有的還出現大量流涎和咬肌、舌麻痹的癥狀,嚴重的在1~6天后死亡。剖檢可見化膿性腦炎變化。由于李氏桿菌在健康家畜、人和野生動物的糞便中廣泛存在,因此很難確定傳染源。該病多因飼喂粗飼料導致口腔和鼻腔黏膜損傷,李氏桿菌趁機侵入機體而引發。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羊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季和早春多發。
該病主要靠接種疫苗預防,在疾病流行地區尤要定期接種。此外,還應注意搞好舍內外環境衛生,加強飼養管理,堅決杜絕使用品質不好的青貯飼料,避免或減少羊的口、鼻黏膜損傷。在該病易發季節,適當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對該病敏感的西藥和中藥進行預防,效果顯著。發病后,除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外,及時對癥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實踐證明,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可以防止該病的傳入或擴散。
2. 癢病
該病病原為朊病毒,潛伏期可達18~50個月,甚至更長。2~4歲成年綿羊多發,18月齡以下的羊只很少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呈散發,發病率15%左右,病死率100%。臨床主要表現為奇癢和進行性共濟失調。沒有肉眼可見的病變,腦組織切片檢查可見腦干和脊髓灰質部神經元變性和空泡增多。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療法,平時要做好預防,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從疫區引進羊只。由于該病具有潛伏期較長,病情發展緩慢,無免疫應答等特征,普通的預防措施無效,因此,快速確診是關鍵。確診后,要立即隔離、封鎖,對舍內外加強消毒,對發病羊群進行捕殺,尸體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3. 梅迪-威斯納病(威斯納病)
該病潛伏期通常為2~3年。各種羊均可感染,主要侵害綿羊,但多見于2歲以上的成年羊。病原為梅迪-威斯納病毒。傳染源主要是病羊與帶毒羊。發病無季節性,多為散發。傳播途徑有多種,但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臨床上以步態不穩,眼瞼、唇等顏面肌肉震顫為主要特征。剖檢可見腦脊髓切面散在有小的黃色斑點。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療法,預防的關鍵在于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從疫區購買羊只,若確須引進種羊,要從規模化、規范化的養殖場引進,同時對新引進的羊先隔離觀察,每6個月進行1次血清學檢查,確定無疫方可混圈入群。另外,在平時飼養管理中,要根據羊的生長階段喂給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同時在飼料或飲用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和黃芪多糖等,以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一旦發病,要及時隔離、封鎖,對舍內外環境和用具緊急消毒,對發病羊群進行捕殺,尸體和污染物要進行焚燒。
4. 山羊關節炎-腦炎
該病的潛伏期為40~100天,主要發生于2~4月齡的羔羊。傳播途徑為通過污染的飼草、飼料和飲用水經消化道傳染。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失調和面部神經麻痹。病理變化為非化膿性脫髓鞘性腦脊髓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病羊和隱性感染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與治療藥物,因此,以預防為主: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舍內通風良好,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減少傳染的機會;定期做好病原學檢查,淘汰陽性羊,把陰性羊集中起來建立新的羊群;堅持自繁自養,防止羊病傳入。若要從外地調入,要從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種羊場引種,同時還要加強檢疫工作,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1年無異常后方可入圈混群飼養。此外,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在飼料或飲用水中加入中草藥,一方面可以抗菌和抗病毒,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本文介紹的4種以神經癥狀為主的羊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有相似之處,肉眼有時很難分清,必要時需要借助實驗室進行確診。在實際生產中,有時同一羊群可能有兩種疾病同時發生,因此一定要做好鑒別診斷,避免誤診,以便及早地采取應對措施,減少損失。
近年來,隨著羊肉價格持續攀升和國家種羊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養羊業得到快速發展,但羔羊和成年羊的頻繁調入與調出使羊傳染病日益復雜化,尤其是羊李氏桿菌病、癢病、梅迪-威斯納病(威斯納病)、山羊關節炎/腦炎等以神經癥狀為主的傳染病廣泛流行,若不及時加以預防,將會制約養羊業的發展,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筆者結合臨床經驗,現將4種以神經癥狀為主的羊傳染病的防制介紹如下:
1. 羊李氏桿菌病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2~3周。患羊早期體溫升高,不久降至正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失調,步態不穩,常常依偎在羊舍或圍欄旁,精神不佳,強制運動時呈單一方向旋轉運動,有的還出現大量流涎和咬肌、舌麻痹的癥狀,嚴重的在1~6天后死亡。剖檢可見化膿性腦炎變化。由于李氏桿菌在健康家畜、人和野生動物的糞便中廣泛存在,因此很難確定傳染源。該病多因飼喂粗飼料導致口腔和鼻腔黏膜損傷,李氏桿菌趁機侵入機體而引發。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羊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季和早春多發。
該病主要靠接種疫苗預防,在疾病流行地區尤要定期接種。此外,還應注意搞好舍內外環境衛生,加強飼養管理,堅決杜絕使用品質不好的青貯飼料,避免或減少羊的口、鼻黏膜損傷。在該病易發季節,適當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對該病敏感的西藥和中藥進行預防,效果顯著。發病后,除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外,及時對癥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實踐證明,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可以防止該病的傳入或擴散。
2. 癢病
該病病原為朊病毒,潛伏期可達18~50個月,甚至更長。2~4歲成年綿羊多發,18月齡以下的羊只很少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呈散發,發病率15%左右,病死率100%。臨床主要表現為奇癢和進行性共濟失調。沒有肉眼可見的病變,腦組織切片檢查可見腦干和脊髓灰質部神經元變性和空泡增多。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療法,平時要做好預防,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從疫區引進羊只。由于該病具有潛伏期較長,病情發展緩慢,無免疫應答等特征,普通的預防措施無效,因此,快速確診是關鍵。確診后,要立即隔離、封鎖,對舍內外加強消毒,對發病羊群進行捕殺,尸體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3. 梅迪-威斯納病(威斯納病)
該病潛伏期通常為2~3年。各種羊均可感染,主要侵害綿羊,但多見于2歲以上的成年羊。病原為梅迪-威斯納病毒。傳染源主要是病羊與帶毒羊。發病無季節性,多為散發。傳播途徑有多種,但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臨床上以步態不穩,眼瞼、唇等顏面肌肉震顫為主要特征。剖檢可見腦脊髓切面散在有小的黃色斑點。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療法,預防的關鍵在于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從疫區購買羊只,若確須引進種羊,要從規模化、規范化的養殖場引進,同時對新引進的羊先隔離觀察,每6個月進行1次血清學檢查,確定無疫方可混圈入群。另外,在平時飼養管理中,要根據羊的生長階段喂給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同時在飼料或飲用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和黃芪多糖等,以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一旦發病,要及時隔離、封鎖,對舍內外環境和用具緊急消毒,對發病羊群進行捕殺,尸體和污染物要進行焚燒。
4. 山羊關節炎-腦炎
該病的潛伏期為40~100天,主要發生于2~4月齡的羔羊。傳播途徑為通過污染的飼草、飼料和飲用水經消化道傳染。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失調和面部神經麻痹。病理變化為非化膿性脫髓鞘性腦脊髓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病羊和隱性感染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與治療藥物,因此,以預防為主: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舍內通風良好,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減少傳染的機會;定期做好病原學檢查,淘汰陽性羊,把陰性羊集中起來建立新的羊群;堅持自繁自養,防止羊病傳入。若要從外地調入,要從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種羊場引種,同時還要加強檢疫工作,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1年無異常后方可入圈混群飼養。此外,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在飼料或飲用水中加入中草藥,一方面可以抗菌和抗病毒,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本文介紹的4種以神經癥狀為主的羊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有相似之處,肉眼有時很難分清,必要時需要借助實驗室進行確診。在實際生產中,有時同一羊群可能有兩種疾病同時發生,因此一定要做好鑒別診斷,避免誤診,以便及早地采取應對措施,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