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月嬌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北京市是我國社會老齡化較嚴重的城市之一,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隨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及對養老服務的要求提升,加之失能、空巢等因素影響,專業的養老機構在社會養老體系中日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北京市機構養老床位還有諸多床位的空置。本文通過多角度的原因分析,能夠全方位思考養老床位供需結構失衡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與建議減少養老床位空置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緩解養老壓力,為老年人提供優質、舒適的養老環境有重要意義,此外還能為政府和社會分憂。
【關鍵詞】北京市;機構養老;供需結構失衡
0引言
北京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對北京市機構養老床位供需結構失衡的研究,是對發達地區現有問題的分析、發展規律的探討和先進經驗的總結。能為發達地區機構養老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和對策建議,同時也為相對落后的地區提供更為清晰的發展思路。
1北京市機構養老床位供需結構失衡的表現
根據北京市民政局資料顯示,2012年底,北京戶籍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62.9萬,養老機構床位數達8.7萬。按照4%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需要養老床位10萬余張,遠不能滿足養老需求,可見養老機構前景之廣闊。雖然2013年10月中旬養老機構床位數已達9.7萬,北京市民政局福利處處長李紹純介紹,2015年養老機構床位數要達到12萬張,任務還很重。可是,在這種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還有諸多養老床位的空置,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對北京市養老機構的專項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養老機構400家,整體入住率超過六成。在2012年投入運營的養老服務機構761723張床位中,公辦養老機構占近3萬張,其中2萬張鄉鎮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接近一半,而全市民營養老床位入住率超過65%。這不僅沒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資源,也無法滿足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
2北京市機構養老床位供需結構失衡原因分析
2.1政府職能定位不明確,政策支持落實不到位
公辦養老機構要明確的職能定位是“托底”,應當優先保障孤老優撫對象、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充分發揮托底作用。而現實情況是,公辦和社會辦養老機構老年人可以自由選擇,由于公辦養老機構有國家作為強大的后盾支持,一般不會出現經營不善而倒閉的問題,加之費用、服務和管理方面的綜合優勢,使得養老機構床位供需結構矛盾突出。針對民辦養老機構生存壓力較大的現狀,為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事業中來,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說新建床位補貼、老年人入住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補貼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但目前新建床位的資金補貼不到位,因為所需證件比較多,門檻比較高,尤其是對土地使用相關證件的限制比較嚴格。
2.2養老機構自身服務質量較差和經營管理能力較弱
養老服務需求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特殊性,保證老年服務質量并非易事。在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大多數民辦養老院在不合理的服務價格影響下,只能通過降低服務人員工資、減少服務來維持生存。另外,過低的行業工資不能吸引高素質的服務人才進入,使得養老院的整體服務水平難以提高,導致老年人不愿意入住。養老服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要求從業者具有愛心、耐心,掌握基本的醫療、護理、照料、康復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運用心理學、營養學等知識為老人服務,對需要半護理、全護理的老人提供專業化服務。而大多數養老機構只能提供簡單的看護,無法提供專業性很強的服務,這就導致對老年人入住缺少吸引力。
2.3老年人經濟支付能力不足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入住機構養老,83.1%的北京城鎮老人月承受額在3000元以下,73.9%的農村老人月承受額在1000元以下。而目前城區養老機構月均收費超過3000元,遠郊區縣月均收費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絕大多數老年人的承受能力。2013年城市低保標準家庭月人均為580元;農村低保最低標準家庭月人均為460元,遠不能支付養老機構的費用。
3實現未來機構養老床位供需平衡的對策建議
3.1對養老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扶持社會辦養老機構發展
政府應逐步取消財政直接投資建設養老院和直接補貼公辦養老機構的做法,將經費直接補助給需要國家供養的困難老人或低收入老人,真正實現養老機構公平競爭。對養老服務機構一視同仁,不論何類養老機構只要達到行業服務標準,都可以接收政府買單的貧困老人,實現老人和養老機構之間的雙向選擇,這樣那些不能夠提供優質服務的養老機構就會被自然淘汰。在提供資金、征用土地等方面同等對待,優惠項目和政策上積極落實。
3.2整合周邊各種社會服務資源,提供專業化、多樣化服務
整合機構養老與衛生資源。我國青島地區早在 2005 年就已經大膽嘗試了“養、護、醫”模式,由醫院牽頭,設置下屬的護理院,為老人提供護理型養老服務,接受了大量失能、高齡老人。其次,機構養老服務與其他服務資源的整合。機構養老服務應發揮其專業化特征,聯合餐飲業、家政服務業、老年產品制造業打造產業服務鏈。加強社會化養老護理員的培養力度,增加專業人員數量。可在相關大專院校和中職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并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護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員,迅速增加專業養老服務人員數量。最后,增加在文化娛樂服務方面、輔助康復保健服務方面和在精神慰藉服務方面的投入。
3.3拓寬養老機構融資渠道,促使其價格合理
第一,適時調整財政政策,強化政府的有效投入。財政部門要按照規定將養老機構發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根據北京市的經濟水平和物價增長幅度,適時增加資金投入比例。第二,市場化運作,資金來源多元化。采取“投資—管理”模式,形成投資者合理的投資收益機制;鼓勵商人、海外僑胞投資于本市的老年服務機構,政府給予各項優惠政策;鼓勵社會捐助和大型企業參與養老機構建設。第三,放寬擔保條件,降低貸款利率。銀行應為養老機構提供“綠色通道”,在信貸規模上劃出專項信貸規模,特許其信貸金額,提供低息貸款。
【參考文獻】
[1]董亞紅.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于瀟.公共機構養老發展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7):28-31.
[3]劉同昌.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青島市老年人入住社會養老機構需求的調查[J].人口與經濟,2001(2):77-80.
[責任編輯:孫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