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堅 孔小明 陸士奇 何 楊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內科,江蘇 蘇州 215006)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分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ACS(NSTE-ACS)。STEMI時,冠脈常常急性完全阻塞,需直接行冠脈介入治療(PCI)或靜脈溶栓,以早期、充分和持續開通血管,使心肌充分再灌注。NSTE-ACS分為不穩定型心絞痛(UAP)和急性NSTEMI,冠脈嚴重狹窄和(或)易損斑塊破裂或糜爛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伴或不伴血管收縮、微血管栓塞,引起冠脈血流減低和心肌缺血。因此抗血小板活化,在治療ACS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氯吡格雷是嘌呤能受體(P2Y12)阻斷劑,需經肝酶細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活化,起效慢,CYP2C19基因多態性,導致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應,影響療效;替格瑞洛作為新型可逆性P2Y12受體阻斷劑應運而生,無須激活,起效快,作用強,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少等特點,正逐漸被臨床醫生接受。本文旨在探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療NSTE-ACS時,臨床觀察及細胞因子的變化,以期在臨床治療的指導作用。
1.1病例資料 選擇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NSTE-ACS患者102例,男60例,女42例,均符合2012年我國NSTE-ACS指南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氯吡格雷治療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61.6±10.5)歲;替格瑞洛治療組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年齡(62.1±10.1)歲。兩組性別、年齡、易患因素、一般病史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吸氧,臥床休息,低脂低鹽飲食,同時予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降脂類藥物、阿司匹林等常規冠心病治療;氯吡格雷組:口服氯吡格雷300 mg負荷劑量,后予75 mg,1次/d維持治療;替格瑞洛組:口服替格瑞洛180 mg負荷劑量,后予90 mg,2次/d,維持治療。
1.3檢測方法 采集受試者清晨空腹安靜狀態靜脈血,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OLYMPUS AU5400自動檢測儀測定;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ANTHOS2010全自動酶標儀(奧地利)檢測白細胞介素(IL-8);膠體金免疫層析法,LEPU Quant-Gold-1(北京樂普)檢測N-末端腦鈉肽(N-BNP)。
1.4臨床觀察指標 ①MACE:包括再發心絞痛、非致死性再梗、心源性猝死;②治療期間出現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牙齦出血、顱內出血等),一過性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等。

2.1兩組患者發生MACE情況 治療3個月后,替格瑞洛組MACE發生率(13.5%)顯著低于氯吡格雷組(32.0%)(χ2=5.016,P=0.025)。其中再發心絞痛6 vs 10例,非致死性再梗1 vs 4例,心臟性死亡0 vs 2例。
2.2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嚴重出血、重度呼吸困難。氯吡格雷組出現血尿1例、消化道出血4例、一過性呼吸困難1例;替格瑞洛組出現血尿1例、消化道出血2例、一過性呼吸困難2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1,P=0.698)。
2.3兩組患者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情況 在剛入院時,兩組患者hs-CRP、IL-8、NT-proBNP等細胞因子水平相比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均P>0.05);治療第4、7天替格瑞洛組較氯吡格雷組各細胞因子水平下降更快,值更低(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s)
替格瑞洛作為一種新型非噻吩吡啶類抗血小板藥物,是首個口服可逆性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拮抗劑,無須肝臟激活,直接起效,選擇性抑制二磷酸腺苷的關鍵靶受體P2Y12,阻止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Ⅱb/Ⅲa結合,從而阻斷血小板的交聯及聚集。傳統抗血小板藥氯吡格雷ADP受體拮抗劑為前藥,需經肝酶CYP2C19和脂酶兩步活化,起效緩慢;與受體P2Y12不可逆結合,使血小板功能難以恢復,易導致出血;CYP2C19基因多態性,導致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因減效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本研究中MACE結果和國外報道相一致〔2,3〕。
研究表明〔4〕,ACS本質是一個慢性炎癥的急性惡化過程,炎癥在斑塊從穩定走向不穩定狀態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抗血小板藥物之所以能有效抑制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機制除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作用之外,還可能來自于對缺血缺氧環境的改善以及對免疫炎癥反應的抑制。
CRP是一個傳統的炎癥標志物,與血管內皮細胞及其他細胞相互作用促進血管炎癥反應,致使斑塊走向不穩定破裂,引發白細胞黏附、血小板激活氧化、新血栓的產生,因此CRP已被看作為ACS獨立預測因子。 hs-CRP更以其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炎癥反應的判斷、預測斑塊穩定性和預測心血管事件等方面,具有很重要作用〔5〕。
IL-8作為一種白細胞趨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及T細胞等,其誘導白細胞的趨附作用最強,是炎癥反應重要介質,對白細胞在血管內貼壁趨附遷移、免疫調節、炎癥或毒物刺激反應及機體防御機能起重要作用,炎癥反應白細胞的激活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產生了巨大威脅。研究表明〔5〕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IL-8水平升高,IL-8參與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6〕。本文結果表明替格瑞洛抑制炎癥方面明顯優于氯吡格雷。
NT-proBNP來源于心室肌細胞,由心肌細胞感受心室壁壓力而釋放,反映的是心室壓力與容量負荷變化。先合成一種108個氨基酸前體,前體釋放至血液前降解為有活性的BNP和無活性的NT-proBNP;NT-proBNP反映是新合成而不是貯存釋放,且具有半衰期更長、穩定好的特點,更能準確反映室壁張力變化。心肌缺血損傷導致左室形態改變、心肌機械應力,局部張力升高,結果前體合成釋放增多,外周NT-proBNP升高。研究表明ACS、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外周血NT-proBNP明顯升高,與損傷嚴重性呈正相關〔7〕。本研究結果說明替格瑞洛在改善心肌供血及張力明顯優于氯吡格雷。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治療NSTE-ACS較氯吡格雷迅速降低細胞炎癥因子,抑制炎癥反應,從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減少MACE發生,值得臨床推薦使用。
4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5):353-67.
2Wallentin L,Becker RC,Budaj A,etal.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 Engl J Med,2009;361(11):1045-57.
3Steg PG,Harrington RA,Emanuelsson H,etal.Stmt thrombosis with 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n analysis from the prospective.Randomized PLATO Trial〔J〕.Circulation,2013;128(2):1055-65.
4齊 新,劉克強,王 敏,等.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與炎癥因子關系的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09;24(3):178-81.
5Kirbis S,Breskvar UD,Sabovic M,etal.Inflammation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mparison of intracoronary and systemic levels〔J〕.Wien Klin Wochenschr,2010;122(Suppl 2):31-4.
6Zhang X,Zhang B,Zhang M,etal.Interleukin-8 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J〕.Cytokine,2011;56(2):188-91.
7Kavsak PA,Ko DT,Newman AM,etal.Risk stratifica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death in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opulation using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J〕.Clin Chem,2007;53(1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