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峰 孟慶利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蘇 常州 213003)
頸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部分,可以引起缺血性腦卒中。血清白蛋白濃度降低,腦卒中〔1〕及心血管疾病〔2〕的發生率增加。本文探討血清總蛋白、白蛋白、丙氧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氯酸氨基轉移酶(AST)比值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2008~2009年我院住院患者147例,其中男104例,平均年齡(62.2±10.7)歲。女43例,平均年齡(63.4±8.9)歲。
1.2標本采集和檢測方法 均禁食12 h后,于清晨空腹采靜脈血,測定血清總蛋白、白蛋白、ALT、AST及Fib,在UA5400全自動生化儀上進行檢測。
1.3頸動脈超聲檢查 采用美國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8 MHz。受檢者取平臥位,頭部偏向檢查區對側,充分伸展頸部,沿胸鎖乳突肌外緣縱切掃查,依次顯示頸總動脈及分叉部、頸內動脈起始處及頸外動脈。然后將探頭旋轉90°沿血管走行做橫切掃查。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正常頸總動脈IMT<1.0 mm,1.1~1.4 mm為內膜增厚,≥1.5 mm視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計分:既無內膜增厚、亦無粥樣斑塊,計為0分,僅有內膜增厚,計為0.5分,僅一側有粥樣斑塊,對側正常,計為1分,一側有粥樣斑塊,對側有內膜增厚計為1.5分,雙側均為粥樣斑塊,計為2分。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t檢驗和Spearman相關分析。
2.1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LT、AST、ALT/AST及Fib水平的相關性 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血清總蛋白(r=-0.249,P=0.002,)、白蛋白(r=-0.304,P=0.000)、ALT/AST(r=-0.217,P=0.008)呈顯著負相關,與Fib(r=0.200,P=0.025)呈顯著正相關,而與球蛋白(r=-0.072,P=0.388)、ALT(r=-0.073,P=0.380)、AST(r=0.109,P=0.187)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
2.2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程度之間各指標的比較 在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程度組別之間,隨著程度加重,血清白蛋白水(P<0.01)、ALT/AST比值(P<0.05)逐漸降低,Fib(P<0.05)水平逐漸升高,總蛋白(P=0.074)亦有逐漸降低的趨勢,但差異無顯著性。與0分組比較,2分組各指標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程度之間各指標的比較±s)
頸動脈位置表淺,通過超聲檢查可以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可作為了解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傳統危險因素包括增齡、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及吸煙〔3,4〕,但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復雜,傳統危險因素的作用并不能完全解釋其病理生理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總蛋白、白蛋白、Fib及ALT/AST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相關,可能成為其新的危險因素。血清白蛋白是總蛋白的主要組分,由肝臟合成,是血漿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在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體內代謝物質轉運及營養方面起重要作用。一般總蛋白降低與白蛋白降低相平行,見于一些蛋白合成障礙或蛋白丟失過多的疾病,本研究結果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白蛋白顯著相關,導致與總蛋白亦有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清總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可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理由是:①白蛋白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在生理情況下,白蛋白在體內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氨基酸序列的34位為半胱氨酸殘基,是體內還原性巰基的主要來源,而這些巰基是活性氧和氮的清除劑,主要是對過氧化物、巰基離子及過氧化亞硝酸鹽有清除作用。銅離子(Cu2+)是促進自由基產生的重要離子,血清白蛋白可以結合這些游離的Cu2+從而減少自由基的產生〔5〕。自由基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白蛋白通過清除自由基可能產生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②白蛋白的抗凝作用:肝素具有帶負電荷的硫酸基團,能與抗凝血酶Ⅲ的正電基團結合,增強其抗凝作用,血清白蛋白結構與肝素類似,也具有大量負電荷,具有肝素樣活性。也有研究認為,血清白蛋白可能結合一氧化氮(NO)而抑制其失活而產生抗凝作用〔6〕。
Fib是由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它是血漿中的纖維狀蛋白質,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具有活性的纖維狀蛋白,并形成互相交織的纖維網狀結構,完成凝血的過程,此外,它在血小板聚集、纖溶活性調節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Fib沉積可以改變血管內皮的通透性,促進低密度脂蛋白在內皮下聚集并氧化修飾,從而進一步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并向內膜遷移,最終導致粥樣斑塊形成〔7〕。本研究提示Fib水平升高是頸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目前尚不清楚降低Fib水平能否預防及逆轉頸動脈硬化,應進行更大樣本的前瞻性臨床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頸動脈硬化程度加重,血清ALT/AST比值逐漸降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ALT/AST比值的因果關系尚不能明確,推測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AST輕微升高而引起該比值下降,其機制需進一步研究明確。
4 參考文獻
1Hostmark AT,Tomten SE.Serum albumin and self-reported prevalence of stroke:a population-based,cross-sectional study〔J〕.Eur J Cardio Prev Rehabil,2006;13(1):87-90.
2Schillinger M,Exner M,Mlekusch W,etal.Serum albumin predicts cardiac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therosclerosis-interrelation with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Thromb Haemost,2004;91(3):610-8.
3王根發.朱紅蓮,潘志紅.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2):119-21.
4Maresca G,Di Blasio A,Marchioli R,etal.Measuring plasma fibrinogen to predict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an up-dat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9;19:1368-77.
5Gum ET,Swanson RA,Alano C,etal.Human serum albumin and its N-terminal tetrapeptide (DAHK) block oxidant-induced neuronal death〔J〕.Stroke,2004;35(2):590-5.
6張英霞,張 云.白蛋白的功能及應用〔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3):315-20.
7Ganotakis ES,Oazi IF,Papadakis JA,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ting fibfinogen and lipoprotein(a)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lipidemia〔J〕.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07;13(1):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