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宓宇仙 韓 英 苗 輝 湯為民 李 巖 景 影 張美艷 姜海榮 崔曉蘭
(吉化集團公司總醫院特診科,吉林 吉林 132022)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PAD)的發病率正逐年增加,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15%~20%以上。早期可無臨床癥狀或僅輕微不適,漸出現間歇性跛行,嚴重缺血者可出現靜息痛,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等,晚期常導致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引起下肢發紺、潰瘍甚至壞疽〔1~3〕。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濃度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4〕,危險度隨濃度升高而增加,而其與PAD的關系研究報道較少。本文旨在探討Hcy與老年PAD的關系。
1.1資料 隨機選擇2013年1~8月我科住院患者85例,經雙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檢查無血管狹窄者17例,其中男14例,女3例,平均年齡(81.35±4.56)歲;血管狹窄者68例,男55例,女13例,平均年齡(82.54±4.07)歲。根據血管狹窄程度分為輕度狹窄組10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齡(81.60±5.01)歲;中度狹窄組18例,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齡(81.55±3.43)歲;重度狹窄組40例,男34例,女6例,平均年齡(83.22±4.06)歲。所有入選患者均排除各種急慢性感染、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嚴重消化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且半年內未服用維生素、葉酸等影響血漿Hcy水平的藥物。
1.2PAD的診斷依據〔5〕∶(1)有肢體缺血性表現:如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嚴重時有破潰或壞疽;(2)踝肱提數(ABI)<0.9;(3)均初步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或核磁共振動脈成像發現動脈狹窄;(4)行下肢動脈造影檢查發現血管明顯狹窄(>50%)或閉塞。68例患者均滿足前三項中兩項。
1.3血管狹窄程度判定:(1)輕度狹窄:管腔狹窄<20%,最大流速可增至近端正常流速的30%;(2)中度狹窄:管腔狹窄20%~49%,最大流速可增至近端正常流速的1倍;(3)重度狹窄:管腔狹窄50%~99%,最大流速可增至近端正常流速的2倍以上;(4)動脈閉塞〔6〕。將(3)和(4)統一為重度狹窄組。
1.4方法 對所有入選患者進行詳細病史詢問,記錄常規情況、用藥情況。所有入選患者禁食12 h,次晨空腹狀態采集靜脈血,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OLYMPUS AU 2700)測定血糖(Glu)、血尿酸(UA)、膽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Hcy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儀器:日本OLYMPUS AU 2700,試劑由上海執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日本ALOKA α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由功能科室專業技術人員檢查下肢動脈。

2.1正常組與血管狹窄組各指標比較 男、女比例、年齡、Glu、UA、CHD、TG、HDL、LDL均無顯著差異(均P>0.05),Hcy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血管狹窄三組間各指標比較 男、女比例、年齡、Glu、UA、CHD、TG、HDL、LDL均無顯著差異(均P>0.05)。Hcy每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1 正常組與血管狹窄組各組指標比較±s)

表2 血管狹窄組各組間的對比±s)
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中間產物〔7〕,其本身并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血漿中存在氧化型和還原型兩種,氧化型包括同型胱氨酸和胱氨酸,還原型包括Hcy與半胱氨酸。正常情況下Hcy在人體血液中含量很低,主要在腎臟中合成代謝及清除。1931年由DeV gneaund在尿中發現Hcy,1969年Mccully首次從遺傳性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死亡兒童尸檢中發現,其體循環內存在廣泛的動脈血栓形成及動脈粥樣硬化(AS)的病理表現,由此提出高型半胱氨酸血癥(HHCY)導致AS性血管性疾病的假說〔8〕。現有研究表明,Hcy可通過氧化應激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激發以單核巨噬細胞反應為主的慢性炎癥損傷,增加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對機體內增高的過氧化脂質的吞噬,促進血小板的聚集,促進粥樣斑塊的形成〔9〕。高Hcy直接損傷神經血管,引發動脈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病、某些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10〕。
PAD是全身AS在肢體局部外周血管的表現,一般見于中老年人,并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其發病機制主要有:(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各種損傷因素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分泌多種因子,刺激平滑肌細胞向內膜移動、增殖,分泌細胞外基質并吞噬脂質,最終形成AS斑塊;(2)脂質浸潤學說: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并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AS;(3)血流動力學學說:研究表明,AS主要位于血管壁的低切力區,湍流對斑塊的破裂或血栓形成起一定作用;(4)遺傳學說:調查顯示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發病率高2~6倍。
本研究結果提示Hcy水平的檢測可以有效反映老年PAD的嚴重程度,是老年PAD的有效預測指標。
4 參考文獻
1Finn AV,Nakano M,Narula J,etal. Concept of vulnerable unstable plaqu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7):1282-92.
2李冬梅,張漢道,張 雷.閉塞性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癥〔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11):1024-6.
3李金生,閆永忠.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價值〔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11):1822-3.
4張 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血管疾病檢測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6):17-9.
5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03-5.
6徐智章,張愛宏.外周血管彩超聲彩色因流顯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9.
7呂曉華.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心病關系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6):458,526.
8盧冰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心血管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3):379-80.
9Chassibe-Sabbagh M,Platt DE,Youhanna S,etal.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otal plasma homocysteine and its rol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J〕.Atherosclerosis,2012;222(1):180-6.
10金 曄,陳 玥,蘇建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檢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9):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