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英 原志芳 張 敏 陳長香 李淑杏 孔祥慧
(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健康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保持一種完好的生活狀態,而不僅僅是免于身體上的疾患和殘弱〔1〕。進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適應能力的降低、重大生活事件(如退休、喪偶等)的影響,對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空巢老年人〔2〕。本文擬了解老年人與子女交流情況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2012年9~11月,選取唐山市路北區喬屯辦事處下屬的各居委會所屬社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的疾病或言語障礙不能配合者)。共1 717名,符合條件的1 581人,回收有效問卷1 500份,回收率94.88%。其中男760人,女740人,年齡60~98歲,平均(70.24±8.44)歲。文盲79人,小學328人,初中296人,高中專197人,大專及以上600人。未婚5人,老伴健在1 167人,離婚或喪偶者304人,再婚者24人。
1.2調查方法 采用一般狀況量表及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3〕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9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每一個項目均采取1~5級評分: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分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3〕。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
如表1所示,老年人與子女交流的頻率與其心理健康在軀體化、強迫癥、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維度上密切相關(P<0.05或P<0.01)。隨著與子女交流頻率的增加,在上述9個緯度有癥狀者所占比例降低。

表1 社區老年人與子女交流情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n(%)〕
本文結果與許多學者關于老年人與子女關系影響其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相似〔3,4〕。如果子女不能經常與之溝通,了解其生理心理需求,老年人往往會由于其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表現出一系列心理狀況異常。經常與子女交流,老年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感受及時主動地表達出來,取得子女的理解,子女也能夠與父母換位思考,更加理解父母的感受。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將能夠更加重視老年人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不局限于滿足衣食〔5〕,進而提高其家庭功能,而良好的家庭功能能向老年人提供滿意的物質、精神、情感、尊重和親情等多方面的支持,家庭功能越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度就越高〔6〕。應倡導子女與老年人多溝通交流,鼓勵父母表達內心的感受,及時了解發覺其不良的心理狀態,盡早幫助他們消化及轉化這些不良心理〔7〕;對于較嚴重的不良心理狀態,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使其能夠始終保持樂觀的情緒、穩定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4 參考文獻
1師 領.21世紀健康新概念——關于WHO健康定義的理解和闡述〔G〕.北京: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全國第七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暨專業委員會成立十周年大會論文集,2001:114-5.
2陳長香.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53-4,58-9.
3姜乾金.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 (增訂版 )〔M〕.北京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0-2.
4王慶華,段曉明,宋榮榮,等.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況的相關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 (10A):5-8.
5王 璇,羅 浩.無社會養老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 149-50.
6李金平,徐德均,鄧克維. 現代預防醫學〔J〕.應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晨練老年人幸福度及相關因素,2006;33(4): 497-9.
7冀同俊,祝 燁.子代行為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5;11(10):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