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鳳華 方響琴
(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重慶 400042 )
為了減輕住院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患者日?;顒幽芰安叫心芰Γ狙芯扛鶕B腦損傷患者的實際情況于2010年2月開始成立了康復指導性訓練小組,對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指導性訓練,以提高患者的康復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84例,入選的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顱腦損傷,且意識清楚,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GCS)3~8分。男58例,女26例;年齡18~70〔平均(40.62±10.25)〕歲;致傷原因:交通傷47例,墜落傷30例,其他7例;病程1~5 d,平均(2.39±1.22)d;排除嚴重機體臟器疾病及其他腦部器質性病變,排除精神障礙、意識障礙以及先天性殘疾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及病程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n=42)
1.2方法 (1)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藥物治療,采用活血化淤、營養神經、促醒等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循環,同時依據各項并發癥給予抗感染、降血壓、降血糖、防治并發癥、神經細胞營養劑、氧自由基清除劑等對癥支持治療〔1,2〕。(2)康復指導性訓練:研究組患者在發病后生命體征穩定,且神經病學體征不再進展2~3 d后,同時接受康復指導性訓練。康復指導性訓練小組由康復醫師及相關治療師、康復護士組成,由康復醫師具體領導和協調。具體治療措施包括:①運動療法: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以“一對一”的方式給予系統的運動訓練,主要根據患者功能障礙的特點,早期以床上訓練為主,進行良姿位的擺放、關節被動活動、床上翻身坐起訓練;中期進行直立床站立訓練、坐站轉移、坐位平衡訓練等;后期進行站立平衡訓練、重心轉移訓練及步行訓練等〔3〕。每次訓練時間45 min,1次/d,5次/w。②心理治療:貫穿于整個康復治療過程中。指導患者通過看電視、深呼吸、聽音樂、靜坐等放松療法穩定情緒,每天安排一定時間與患者溝通交流,并組織康復較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因人而異、針對性地給予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5〕。③語言功能障礙訓練:教會患者口腔操,如撅嘴、鼓腮、呲牙、叩齒、彈舌等,每個動作做5~10次。④其他訓練:在其中穿插吞咽功能訓練及各種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和指導,針對各種運動影響因素如痙攣等進行處理。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出院后費用等進行分析;兩組患者分別在入院時、出院時由同一位醫師進行肢體運動功能、意識狀態和ADL評價。肢體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6〕評定,<50分為嚴重,50~84分為明顯,85~94分為中度,95~99分為輕度。采用GCS判斷意識狀態;ADL采用Barthel指數(BI)〔7〕評定,總分為100分,≤40分為差,41~60分為中,>60分為良。

2.1兩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49.11±25.32)d〕和住院費用〔(30 213.2±16 543.20)元〕與對照組〔(50.32±21.36)d、(32 325.26±22 351.32)元〕比較無明顯差異(t=0.62、0.50,P>0.05)。
2.2兩組意識狀態GCS評分比較 兩組入院時和出院時意識狀態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而出院時與入院時GCS評分差值比較則有明顯差異(t=3.06,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意識狀態GCS評分比較±s,分,n=42)
2.3兩組BI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BI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出院時BI評分與入院時比較明顯改善(t=4.12、3.28,P<0.05),而且研究組出院時的BI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t=3.53、9.64,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BI評分比較±s,分,n=442)
2.4兩組肢體運動功能FMA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肢體運動功能FMA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出院時FMA評分與入院時比較明顯改善(t=5.36、3.48,P<0.05),并且研究組出院時的FMA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t=5.11、9.47,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FMA評分比較±s,分,n=42)
2.5出院后繼續治療及護理費用 兩組患者在出院后均獲得隨診1年,84例患者中死亡5例,研究組繼續治療費用(包括口服藥物及護理費用)〔(755.25±129.01)元〕明顯低于對照組〔(1 132.2±212.33)元〕(t=3.08,P<0.05)。
顱腦損傷是危及人類生命的常見疾病,其發生率也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增多而出現增多的趨勢〔8〕。顱腦損傷患者的康復治療周期較長,治療強度較大,病死率高,救治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認知、語言及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將來的社會生活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從而很大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9,10〕?;颊咄蚣彝コ惺艿慕洕鷫毫^大,在治療周期未結束時自動出院,導致康復目標不能完成〔11~14〕。為了減輕住院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患者ADL及步行能力,本研究根據顱腦損傷患者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康復指導性訓練小組,研究表明康復指導性訓練在不增加住院費用、不增加住院時間的前提下,可促進顱腦損傷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利于患者意識水平的恢復,有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黃曉暉等〔15〕對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取早期運動功能訓練發現,與采取常規治療與護理的對照組比較,采用早期運動功能訓練的功能訓練組患者在經運動功能訓練3個月后,運動功能和ADL均明顯改善。吳芳芳〔16〕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實施綜合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緩和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相關研究表明〔17〕,聲音和觸覺刺激有利于腦功能的恢復,從而起到促醒的作用;及時有效地開展康復訓練,可以通過功能替代、突觸調整、芽生等實現腦功能的重組,建立更多廣泛性聯系和條件反射,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
4 參考文獻
1陳燕菊.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康復訓練指導(附一例報告)〔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12):116-7.
2劉 艷,李景燁.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1;26(6):458.
3張德清,何建永,趙延睿,等.綜合康復治療對顱腦損傷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2;27(4):282-3.
4張善綱,范建中,王曉紅,等.顱腦損傷后認知功能的康復需兼顧高技術理念與人性化理念〔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17(2):109-12.
5周先珊,李愛萍,董曉敏,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2;27(6):406-7.
6劉瑞蓮.運動性顱腦損傷及其康復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6):3594-6.
7冼慶林,成慧慧,肖永濤,等.鹽酸多奈哌齊配合綜合康復治療對顱腦外傷后記憶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1;10(11):1152-5.
8榮向霞.顱腦損傷致失語患者的康復訓練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124-5.
9崔彩虹,楊信才,吳志仙.顱腦損傷后失語癥的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12;34(5):750-1.
10李岫煒.護理干預對預防顱腦損傷患者肌肉廢用性萎縮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6):19-20.
11吳玉靜,李建民,陳長香,等.娛樂作業訓練對顱腦損傷病人執行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11):1000-2.
12汪芳軍,毛福榮,胡婀娜,等.神經生長因子聯合康復訓練對顱腦損傷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1):857-9.
13張 吉,吉 浩,楊 麗,等.康復訓練對顱腦損傷患者睡眠顛倒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2):23-4.
14周多蓮,蔡煥瓊.早期康復訓練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5):697-8.
15黃曉暉,張靜文,張麗麗.早期運動功能訓練對重型顱腦損傷療效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3):1972-3.
16吳芳芳.綜合康復治療對顱腦損傷患者運動功能及ADL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9):1159-60.
17吳雪海,朱劍虹,高 亮,等.微意識狀態患者視覺腦皮層活動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7;89(27):1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