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秀民 徐九峰 李玉祥 聞春艷
(首都醫科大學延慶教學醫院創傷骨科,北京 102100 )
術后疼痛是機體對手術造成的組織損傷和機體動員各系統恢復損傷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反應,疼痛不但給患者帶來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也不利于疾病的恢復,使病人身心受到影響〔1〕。病人自控鎮痛(PCA)是一種成功的鎮痛技術,是病人自己通過計算機控制的微量泵向體內注射止痛藥,按需調控,達到鎮痛效果〔2〕。本實驗通過硬外泵注和皮下泵注的觀察比較,旨在為臨床推出更為方便、有效的鎮痛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9~2013年來我院就診的高齡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齡(63.7±2.5)歲。單側脛腓骨骨折11例, 雙側股骨干骨折合并單側脛腓骨骨折8例, 單側踝關節骨折合并對側股骨干骨折6例, 單側腓骨骨折4例, 雙側踝關節骨折5例。隨機分為皮下泵注與硬膜外泵注組,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兩組均泵內置麻醉藥50 ml(嗎啡5 mg/5 ml或芬太尼1 mg加0.75%布比卡因9 ml加0.9%氯化鈉注射液36 ml);泵設定參考值:負荷量4~6 ml;PCA單次給藥劑量1 ml;注藥速度1 ml/min;參數可根據病人情況酌情增減。手術結束后,硬外泵注組將硬膜外導管連接WZ-6523C-4型微量止痛泵(珠海福尼亞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皮下泵注組將泵埋于皮下靜脈內。病人術畢回病房后,兩組均在留置管內注入負荷量4~6 ml,然后將PCA泵按鈕交給病人。當病人疼痛時按下按鈕即啟動PCA泵注藥止痛。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病人術后PCA啟動后4、8、12、24、48、72 h進行觀察記錄:(1)鎮痛、鎮靜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標準:評價鎮痛效果0分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痛;(2)病人呼吸和血壓變化;(3)記錄惡心、嘔吐等副反應的發生率;(4)術后PCA的滿意度。

2.1鎮痛、鎮靜評分的比較 采用VAS法評分,術后皮下泵注組患者在4、8、12、24、48、72 h VAS評分均低于硬膜外泵注組,即皮下泵注組的鎮痛效果要明顯高于硬膜外泵注組,各時間點兩組間VA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n=17)
2.2術后患者對鎮痛效果滿意度的比較 皮下泵注組17例患者中,對鎮痛方法滿意者14例(82.35%),基本滿意有2例(11.76%),不滿意1例(5.88%),總有效率為94.11%;硬外泵注組17例患者中,對鎮痛方法滿意11例(64.71%),基本滿意1例(5.88%),不滿意5例(29.41%),總有效率為70.5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鎮痛效果滿意度的比較〔n(%),n=17〕
2.3并發癥及副反應發生率 并發癥無;副反應:惡心嘔吐發生率1.1%,兩組均未出現皮膚瘙癢、尿潴留等其他不良反應。
由于PCA泵是病人自己控制,所以術前、術后的宣教和指導對有效止痛非常重要,術后病人應用PCA能有效的控制術后傷口疼痛,有利于維持生理功能的穩定和術后康復;同時正確掌握PCA的使用方法和放置部位就變得尤為重要,以便確保患者的鎮痛效果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3〕。老年人發生骨折時,通常由于患者耐受力低導致疼痛非常劇烈,往往難以忍受,嚴重影響患者圍術期的休息、睡眠、食欲,加之術后早期患者自身無法翻身、活動,強迫被動體位也會加重患者的疼痛癥狀,使患者術后非常痛苦〔4〕。因此,應用PCA可在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疼痛癥狀,緩解心理壓力,使患者平穩度過圍術期。另一方面,高齡骨折患者相對臥床時間長,不能自主活動,其長期臥床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明顯增高,而充分利用PCA的鎮痛作用,可加強早期功能鍛煉,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5〕。本實驗觀察皮下泵注和硬外泵注的臨床療效,目的比較二者的臨床應用效果,以便為病人提供更為簡捷、方便的治療方式,實驗結果提示,皮下泵注的應用可以代替硬外泵注。
4 參考文獻
1李美容.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1;17(33):120-1.
2袁海娟.普外科手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6;2(4):62-3.
3唐 瑮,鐘 強,蔡鐵良.單次硬膜外鎮痛聯合靜脈自控鎮痛療效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8): 6872-3.
4周香萍.淺談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護理〔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1;5(10):33-5.
5應賢萍,夏翠華.術后PCA 泵鎮痛的使用與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3;24(10):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