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婷 沈 軍 傅志蓉
(重慶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重慶 400016)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老年癡呆患者數占全球老年癡呆患者總數的3/4〔1〕。我國有老年癡呆患者600萬,平均每年增加30萬,預計2050年將增至2 000萬人口以上〔2〕。本文探討生活方式與老年癡呆的關系。
1.1對象 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在某三級甲等醫院老年科和神內科住院治療,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診斷標準各類癡呆患者共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齡65~94〔平均(75.8±7.35)〕歲;簡易智能量表(MMSE)評分低于17~23分(文盲≤17分,小學18~20分,中學21~22分,大學≤23分)。文盲24例,小學16例,初中8例,高中及以上3例;未婚3例,已婚34例,喪偶9例,離異5例;工人23例,農民25例,管理人員3例;居住在農村21例,城市30例。同期收集56例來源于體檢中心的60歲以上老年人,且無心血管病和神經性疾病及先天性癡呆者等作為對照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60~91〔平均(72±9)〕歲;文盲12例,小學14例,初中14例,高中及以上16例;未婚0例,已婚52例,喪偶3例,離異1例;工人28例,農民9例,管理人員19例;居住在農村12例,城市44例。
1.2方法 采取病例對照研究法。相關資料通過對老年科和神內科的老年癡呆患者及同期體檢中心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后獲得。本次調查生活方式的內容包括:研究對象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地、職業、吸煙、飲酒、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興趣愛好等等;采用結構式訪談了解研究對象的生活方式。訪談前,在查閱大量文獻和聽取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列出訪談提綱,組織小部分目標人群進行預實驗,確保訪談提綱的適用性。由5名小組調查人員完成調查,對調查員進行培訓并要求掌握本次調查的內容、研究目的、意義、方法等。調查者對研究對象或其一級親屬進行訪談,調查者使用明確的指導語,研究對象作口頭回答,由調查者填寫并記錄,平均每個人采訪的時間約15~20 min。
1.3倫理原則 自愿參加,自愿退出原則。研究對象本人或有可靠知情者愿意配合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參加本次研究對象的個人資料予以嚴格保密。

2.1一般人口學與老年癡呆的關系 表1可見,兩組性別、年齡無顯著差異(P>0.05),癡呆組未婚、喪偶、離異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癡呆組中文盲明顯多于對照組,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癡呆組中農民明顯多于對照組,而管理人員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癡呆組中農村居民數量多于對照組,而城鎮居民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生活方式比較(n)
2.2生活因素與老年癡呆的關系 兩組在吸煙和飲酒上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愛好運動的人數明顯高于癡呆組(P<0.01);癡呆組睡眠時間大多分布在小于5 h或大于9 h,而對照組睡眠時間多在5~9 h(P<0.01)。癡呆組喜好甜食、咸食及油膩食物上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喜好蔬菜的人數低于對照組(P<0.05)。癡呆組獨居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子女同居的人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對照組喜好棋牌麻將的人數明顯高于癡呆組,而喜好看電視的人數明顯低于癡呆組(P<0.01)。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文化程度高于癡呆組,與李紅等〔3〕研究結果一致。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知識面越廣,勤于思考,用腦機會多,增加腦血流量,防止自由基對神經細胞損傷,從而阻止癡呆的發生〔4〕。另外,高學歷者善于思考,提高了腦對老化的代償能力。農村居民比城鎮居民更容易發展為老年癡呆,與農村居民教育程度低于城鎮居民有關。
本結果說明從事腦力活動是癡呆的保護因素,與Jornm等〔5〕研究結果相似。體力勞動(農民)比腦力勞動者(如管理員)更容易發展成老年癡呆,可能與農民從事體力活動比管理員需要較少的腦神經刺激及神經活動有關。
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以刺激大腦中相應受體,而這些受體在大腦思考及記憶技巧中發揮重要作用〔6〕。但也有人認為吸煙是老年癡呆的危險因素,吸煙加速低灌注,腦髓質缺血,是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7〕。輕中度飲酒可以預防老年癡呆〔8〕,適度飲酒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氧化性損害,保護大腦認知功能。但是過量飲酒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煙酒嗜好對癡呆的利弊目前還存在爭議,但考慮到吸煙和酗酒對身體其他臟器的危害已被證實,所以建議老年人戒煙、適量飲酒。
運動可能使腦細胞直接受益,尤其是有氧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量和氧流量。經常做有氧運動能降低老年癡呆和認知功能下降的危險〔9〕,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老年人可以做一些整體性全身活動如散步、做保健操或練太極等,但注意不要操之過急,而且要量力而行,貴在堅持。
睡眠過多或過少可能是老年人認知功能下降、發生老年癡呆的早期征象,與Foley等〔10〕研究結果相似。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于防止認知功能下降,預防老年癡呆的發生。指導老年人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建立規律的作息表。睡前熱水泡腳,養成正確的睡姿右側臥位。失眠老人可以用中藥調理,恢復睡眠結構,提高睡眠質量。
維生素B和葉酸的攝入,可能降低癡呆發生風險,而脂肪過量攝入可能與癡呆發生風險高有關〔11〕。葉酸豐富的食物有綠葉蔬菜、柑橘、西紅柿、菜花、菌類等。健腦食品如玉米、小米、雜糧、豆類、核桃、魚、花生、水果、雞蛋等。
獨居的老人與人交流少,加速腦部退化,增加患病概率。良好的興趣愛好可以愉悅身心,有益健康;智利活動,如棋牌、麻將、拼圖、書法、游戲等可以幫助老年人擴大思維和增強記憶,從而延緩大腦的衰退。Wilson等〔12〕研究發現經常參加刺激認知功能的活動如讀報,可以降低老年癡呆發生的危險。
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睡眠、業余愛好、不良嗜好、醫療保健五個大項98的小項。因篇幅有限,本文只列舉其中有代表性的幾項。本研究存在樣本和地域的局限,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和地區。
4 參考文獻
1趙 瑛.老年精神病學〔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12.
2劉 群,吳榮琴,孫復林.老年期癡呆患者照顧者負擔及相關因素調查〔J〕.上海精神醫學,2009:21(4):234-6.
3李 紅,張洪惠,黃 和.福州市鼓山鎮農村老年人癡呆患病率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8):772-5.
4Scamesa N,Albert SM,Manly JJ,etal.Education rate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incident Alzheimer's diseas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6;77(3):308-16.
5Jornm AF,Redgers B,Henderson AS,etal.Occupation type a predictor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in old age〔J〕.Age Ageing,1998:27(4):477-83.
6Newhouse P,Kellar K,Aissc P,etal.Nicotine treatment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6-month double-blind pilot clinical trial〔J〕.Neurology,2012;78(2):91-101.
7馬 菲,王 婷,銀 炯,等.社區老年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流行病雜志,2008;29(9):873-7.
8鄧 娟,周華東,李敬誠,等.飲酒對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6):440-1.
9陳先文.重視運動在癡呆防治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0;10(3):285-91.
10Foley D,Monjan A,Masaki K,etal.Daytime sleepiness is associated with 3-year incident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Japaness-American men 〔J〕.Am Geriatrics Soci,2001;49(12):128-32.
11劉海韻,周 玲.飲食因素阿爾茨海默病〔J〕.國外醫學·地理分冊,2006;26(2):74-7.
12Wilson RS,Mendes De Leon CF,Barnes LL,etal.Participation in cognitively stimulating activities and risk of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J〕.JAMA,2002;287(6):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