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胡新宇
摘?要:挫折和挫折感是當今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客觀原因和大學生認知方式因素、學習壓力因素、情感戀愛因素、就業壓力因素等主觀原因的影響。針對大學生挫折感的特點和原因,在開展挫折教育時,必須進一步豐富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具體內容,努力改進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方法,提高當今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為當今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挫折;挫折感;挫折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早已不是“天之驕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在面臨或即將面臨學業、情感、社交、就業等諸多問題的考驗。而大學生心理承受力差,這種挫折感給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甚至使某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大學生出現了極端行為,給個人和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一、當代大學生挫折感及其特點
1.大學生挫折感的概念
心理挫折是指人們受某種動機的推動影響,期望達到的目標受到阻礙,因無法克服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或稱挫折感。大學生挫折感是指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的需要和動機遇到困難或阻力而無法得到滿足,造成他們內心的沖突與不平衡時的心理狀態。
2.大學生挫折感的特點
(1)自由發展與現實制約的沖突。自由貿易、自主經營、自主擇業和自負盈虧是市場經濟所提倡的。社會上提倡自由、平等,但這些自由和平等是相對的,并非任何事情都可以按照個人的自由意志辦事。事實上無論學習、生活、戀愛、交往、擇業等,都要受到現實的制約,大環境的制約使人們在實現自主性上受到限制,以至于在某些具體事情上表現出無能為力。因此,自由發展和現實制約是當前大學生面臨的一大沖突。
(2)滿足需求與抑制需求的沖突。社會的發展進步、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同學間的攀比等因素使大學生從低到高的需求不斷增強。另外,受經濟、環境和傳統價值觀念的限制,大學生必須抑制這些欲望。
(3)競爭與合作的沖突。市場經濟自身包含競爭,它僅遵循價值法則,優勝劣汰、獎勤罰懶及不講情面對每個大學生都是一種壓力和動力。因此,大學生要想成功,無論在學習、生活交往、就業等方面,都會遇到激烈的競爭。但是他們必須參與到競爭中,并且要打敗別人才能獲得成功。由于從小受傳統教育影響,大學生被灌輸要通力協作、互幫互愛的思想,現在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又缺乏這種協作和團隊精神,這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他們內心的沖突。以上這些沖突,就成為當今大學生挫折的普遍性表現。
二、當代大學生產生挫折感的原因
1.當代大學生產生挫折感的客觀原因
(1)社會環境原因。社會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社會轉型帶來的變化包括社會體制轉變、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社會沖突的加劇等。社會的急劇變化容易引起大學生內心強烈的動蕩,也使他們心理承受著多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同時,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相互碰撞,各種思潮不斷沖擊,造成人們對價值觀的重新思考和審視,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沖擊和挑戰,引起大學生價值觀的沖突,這種沖突增加了大學生的挫折感。
(2)學校環境原因。①學校教學內容與管理方式的滯后。高校的教育教學與現實社會脫節,教學內容陳舊,教育的方式方法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脫節,導致大學生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從而出現了不良的挫折心理反應。②教育體制改革的沖擊。由于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沖擊,如獎學金、助學貸款、淘汰機制的改革,對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高分低能”的現象不在少數,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緩慢,挫折承受力普遍較弱,面對挫折,容易產生偏激行為。
(3)家庭環境原因。家庭教育對于人的一生影響重大,家庭的各種因素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特別是抗挫折心理的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長的素質等。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關系。單親家庭、遭遇家庭變故、家庭矛盾復雜等一些家庭問題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會對個體的人格特點和人際關系產生影響。這些家庭的大學生伴有自卑、多疑、孤僻等心理特征,有的具有攻擊性傾向、內心脆弱,容易做出一些反社會規則的行為。
2.當代大學生產生挫折感的主觀原因
(1)認知方式因素。認知是指個體關于外部事物的看法和觀點,認知是心理過程的組成部分,也是指大腦思考認識活動。個體在認知中逐漸形成了觀點和看法,控制著個體的行為反應和情緒變化。當個體遇到挫折,挫折感通過個體的認知傳遞給情緒,導致各種復雜的挫折心理行為產生。認知方式表現為個體對事物習慣性的認知。每一個體的認知有所不同,當面對相同的挫折情境,不同的個體產生的挫折感的強弱程度不盡相同。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以往的知識經驗、個性特征、需要結構以及其心理成熟度有關。
(2)學習壓力因素。大學學習競爭依然存在,緊張的學習壓力是大學生產生挫折的重要原因。進入大學之后,部分學生仍然停留在高考前的緊張復習的學習狀態中進行學習,持久緊張的學習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下降等現象,給大學生帶來考試焦慮感和挫折感。新生入學后容易產生學習不適應等情況,學習不得要領,沒有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致使學習成績不理想,自信心也隨之下降,產生了挫折感。老師講課乏味,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選修課沒有選到自己中意的課程等也會產生挫折感。
(3)情感戀愛因素。大學生的生理發育已趨于成熟,性意識正處在發展階段,渴望與異性交往接觸,對愛情充滿無限向往,但對戀愛的認識還比較懵懂,無法正確把握異性交往,有的缺乏基本的倫理道德,法制觀念淡薄,容易因為一時的性沖動而引發越軌行為,事后擔心害怕,產生嚴重思想包袱,造成戀愛挫折心理。當前,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有的大學生對戀愛的態度輕浮草率,大學戀愛同居現象屢見不鮮,戀愛動機不純、方式不正確,對感情不負責任,一旦出現感情破裂極容易使大學生卷入情感漩渦,難以自拔,遭受挫折困擾;有的大學生也因為戀愛受挫,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反應,如自殘、殉情等。
(4)就業壓力因素。2013年全國大學應屆畢業生數量高達699萬,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19萬,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嚴峻。第一,畢業生就業市場自主擇業的市場化運行模式進一步完善,由于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迅速膨脹、就業門檻不斷提高,社會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也在提高,這些使得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畢業生擇業挫折感增多。第二,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是就業受挫的重要原因。包括自我定位、就業技能、自信心等。很多大學生自我定位不正確,容易產生非理性的擇業動機。例如:有的大學生擇業標準過于功利化、過分地看重物質,盲目追求髙工資、升遷快的熱門職業;有的大學生擇業目標理想化,好逸惡勞,不愿意參加基層工作。當大學生過高的擇業期望與現實產生落差時,內心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擇業挫折感就產生了。
三、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對策
通過對大學生挫折感的特點以及造成挫折的原因分析,對大學生實施挫折教育具有必然性。對大學生實施挫折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應該包括挫折教育的原則、實施內容和實施方法。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應對挫折,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1.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則
教育學和心理學是挫折教育的實施基礎,同時,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還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學校、社會、家庭教育三者相結合的原則;二是廣泛性教育與集中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加強實際磨煉相結合與提高思想認識的原則;四是充分調動自我教育的原則;五是因材施教的原則。
2.豐富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具體內容
新時期大學生挫折教育是一個廣泛深入不斷發展的教育體系,而不是僅局限于某個領域,包括大學生思想認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而新時期大學生也不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而是更加關注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因此,高校應該主要從理解教育、激勵教育、磨難教育、榜樣教育等幾個方面不斷優化和完善挫折教育的體系方法。一是強化理論學習。要堅持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二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開設心理常識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三是豐富社會實踐教育形式。讓大學生到基層鍛煉,接受挫折教育,開展軍政訓練和野外生存鍛煉,增強大學生的體力、耐力和適應能力。
3.改進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大學生挫折教育是一個科學系統的體系,需要科學的方法和課程設置,改進大學生挫折感心理承受力的方法,將大大提高高校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效果。一是理解教育法。要樹立理解教育的理念,努力打造理解教育的氛圍;二是激勵教育法。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及其行為動機,使其能夠自覺地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去努力付出,從而滿足自身需求,不斷前進的輔助教育過程就是激勵。激勵的角度包括正面激勵、反面激勵和側面激勵。而正面激勵是最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目標激勵、形象激勵、情感激勵、強化激勵等;三是磨難教育法。教育者有計劃的設計和設置一些困難和阻礙作為教學過程的手段,讓受教育者能夠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各種各樣的磨難,從而提高學生面對困難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處變不驚的心態,這個過程或者說這種教育方法就是磨難教育。學校在進行磨難教育時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和意識,必須注意教育的度,否則過猶不及,同時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四是榜樣教育法。在對大學生進行榜樣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樹立真正的榜樣,真正為大學生所接受和模仿學習;②要對榜樣進行適當的宣傳和推廣,通過事跡傳誦、座談會等形式讓大學生學習榜樣的長處;③教師要以身作則,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參考文獻:
[1]周婧,楊聯星,鄧曉剛.大學生挫折感特點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法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2]李瑨孺,朱蓮花.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挫折教育[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3).
[3]王?穎.大學生挫折心理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