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敏
摘?要:眾所周知,中職學生在入學之初文化課基礎普遍不扎實,因此中職學校的英語學科教學開展起來困難重重。而中職教師面對當今社會和企業對學生英語口語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急需有效的促進手段和突破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顯而易見,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體態、動作等外顯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產生價值判斷或者進行價值觀的引導作用。為了找到既能激起中職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得到成就感,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促進下一階段的學習,形成良性循環的好辦法,本文將根據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筆者自身的實踐經驗,探討如何將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這兩種能夠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并充分保留中職學生自尊心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暗示教學法;隱性評價;教師教學行為;教學言語;中職英語課堂教學
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可以說都是全身心投入到知識的傳授和接收過程中去的,新課改下,傳統中老師在課堂中“主宰”的地位意識早已被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所取代,但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中有的是可預測、可設計的,而另一些則無法掌控,甚至是教師無意識地產生的。在如此“若隱若現”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會對學生做出有目的地引導和暗示,產生顯性或隱形的評價,從而對學生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那么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具體是體現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哪些方面呢?為什么將它們結合起來能夠很好地促進中職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呢?中職英語教師又要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這兩項教學方法的作用呢?
一、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的概念及理論基礎
1.暗示教學法
暗示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是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人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無意中受到其影響,并作出相應行為的心理現象。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保加利亞的洛扎諾夫受到一個心理暗示療法成功案例的啟發,于60年代初開始進行了暗示教學法的研究,提出把心理暗示應用于教學的思想,從而創造了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意見,使學生悟出“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的道理。恰到好處地運用暗示方法,能使學生發揮出自己潛在的各種能力,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心理學理論,主要表現在人的可暗示性方面,即人的可意會性、可啟示性、可影響性,由于它才使人和環境間的無意識關系發生作用。人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但同時也具有反暗示的能力。在使用暗示教學法時,要取得兩者的協調,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暗示教學方法可分為有聲語言暗示和無聲語言暗示兩大類。每一類包括各種不同的具體方法。
(1)有聲語言暗示。通常所指的有聲語言即口頭語言,它是生理發育正常的人常用的交際工具。口頭語言的寓意極為豐富,它除了包含著說話者直接表達的意思以外,還蘊涵著“話中有話”的“弦外之音”。主要包括語言暗示和音樂暗示。①語言暗示。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信號,人們用它來傳輸各種信息,是教學中最重要、最通常用的。語言暗示是指教師通過特定的口頭語言對學生進行訓練的重要手段。暗示教學時教師所用的語言應當多用肯定的語句,這樣才是積極的誘導教育,被暗示的學生不僅能從暗示語中獲得啟發,而且能從暗示的語調中被到感染,產生積極正面的情緒反應。②音樂暗示。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洛扎諾夫指出:“學生在聽這些音樂時身體在放松,思想在喚醒。”旋律將直接影響身體節奏。課前,可以利用校園多媒體系統在教室里播放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或氣氛比較輕松愉快的樂曲,及時解除學生在一節課中的疲勞以及某些學生不愉快的心理,及時地讓他們調節自己的情緒,在不自覺中做好上課的準備。課中,在舒緩的音樂中,在愉悅、輕松的狀態中,學生伴隨老師的朗讀,去領會課文內容并能夠融入英語學習的樂趣中,樂于表現自己,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無聲語言暗示。無聲語言是人們在人際溝通中憑借動作、表情、實物等形式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語言形式,達到傳遞信息與人溝通目的的一種語言。它是一種非語言的語言。據學者統計,“人們在面對面交談時,其有聲部分低于35%,65%的信息溝通是無聲的。”“與有聲語言相比,人體語言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強得多。”筆者在英語教學中常用的無聲語言暗示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①表情暗示。它是借助教師的表情,如親切、熱情、艷麗、責備、氣氛、贊許等表明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態度,它既可以快速地反饋給學生,又不會打斷教學進程,產生的教學效果有時比語言評價更有效。②動作的暗示。動作暗示,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肢體語言把說話人的想法展示出來,從而達到教育引導的目的:有時一個示范性的體態語言要比真正語言上的批評更能觸動學生。如果教師在口頭上表揚稱贊學生的同時,配合恰當的動作,如點點頭、拍拍肩,就能更直觀地表達對學生的贊許,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隱性評價
隱性評價的概念是相對于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且顯性的評價方式而提出的。課堂上,學生答對了問題、表現的積極,老師確認他們的回答,贊許他們的態度;學生答錯了問題、表現的心不在焉,老師也及時糾錯和提醒,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更直觀、更簡單也更快速,但有時會在不經意中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和削弱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那么我們怎樣利用評價的多樣性來規避這些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呢?
趙連順把運用隱性的評價方式的評價稱為隱性評價,如,“為實現一定的評價目標,教師在言語、體態、行為上采取‘隱藏的、不暴露的方式,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是不容易察覺的,但事實上對學生及其表現做出的價值判斷。這種“不容易察覺”不僅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及其表現的價值判斷的方式上,也表現在承載價值判斷媒介的不容易察覺上。課堂評價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從方式上來說,教師絕大多數是通過語言、體態或者不那么直觀的象征刺激對學生進行評價,而非我們常用的簡單、直接的顯性的課堂評價,這就意味著評價學生不僅僅是通過一次考試或者考核完成。當然,已有的這些評價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局限性也很大。另一些則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如有人對課堂中的語言評價做過研究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具有很大的即時性和復雜性,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普高教師面對基礎更好、以升學為學習目的的學生當然更注重直接的語言反饋出的直接效果,而中職教師則應更注重中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負面情緒,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利用體態語言甚至要控制很小的表情來鼓勵學生學習英語。這些評價的生成,往往更能左右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
古希臘的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隱性評價應該是催化劑,將學生的火把快速點燃,隱性評價應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態評價,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相結合應遵循的原則
1.愉悅而不緊張的原則
暗示教學法要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每一部分都在享受。現在已有的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情感等和認知活動是相互影響且相互制約的。消極情緒會促生出消極的心理暗示,而這是抑制智力發展的;積極情緒則會成為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并強化智力的發展和認知活動。當然,暗示教學法需要的是各種能夠幫助學生產生積極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學行為。
2.師生間的平等關系原則
課堂上,必須建立教師和學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系,建立一種平等、互助、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態度要永遠和藹可親,愛護和鼓勵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注意不能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消除一切可能的“消極暗示”和直接傷人的顯性評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地接受暗示,并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感染,產生積極情緒反應。
三、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結合運用
據統計,很多初中生就是因為英語或數學這兩門基礎學科學得不好而失去了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自信,經歷中考失利后進不了分數線高的普通高中才進入職高。所以,不少職業高中的學生多少有一定的自卑、冷漠等消極心理。如何有機地將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結合起來,幫助中職學生走出英語學習的困境呢?
具體到中職英語課堂中來,老師在教授簡單的單詞、口語句子的過程中若采取暗示教學法,即可避免在新授過程中的重復且無聊的簡單誦讀背記,轉而啟發學生用他們已掌握的發音規則來猜測單詞的讀音和句子的音調;教師在評價學生當堂產出效果時若采用隱性評價,亦可避免對基礎不是很好的中職學生自尊心的再次打擊,引導他們自己發現錯誤,如此,還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例如在教授lake 這個詞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暗示結合隱性評價的教學方法相比較。
從簡單的日常口語,到相對復雜的職場情境對話,我們都可以運用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新授時的導入和鞏固復習時的評價,使本來膽小羞怯、不愿張口的中職學生更自信地走向未來的職業崗位。
當然,我們教育教學的總原則是因材施教,暗示教學法和隱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和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結合中職學校英語課程的教材、教學的進度以及企業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即便采取如此的方式會加大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和加深教學的專注度,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新型教學方式的優點,提高中職英語課堂的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孫?玲,徐文彬.新本質觀下的課堂評價知識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10).
[2]何愛霞,李如密.潛在課程理論研究評述[J].江西教育科研,1997(5).
[3]魏忠鳳.教學與評價一體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行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4]劉北榮.課堂評價要拋磚引玉——一道復習題的教學與反思[J].云南教育,2004 (31).
[5]趙連順.隱性評價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評價[J].教學與管理,2007(6).
[6]孫德芳.課堂評價的問題、原理與取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2).
[7]白凌娥.課堂評價的特色[J].陜西教育,2007(6).
[8]湯亞寧.課堂評價案例點評[J].中小學管理,2006(2).
[9]吳思孝.隱性評價——教師評價的另一視角[J].教學與管理,2003(3).
[10]馬文芬.低年級語文課堂評價案例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7(4).
[11]鄧凡茂.課堂評價范式之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12]來永國.發展性課堂學生評價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13]楊海燕.課堂教學情景中教師言語評價行為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14]蔣國琴.重視非規范評價,構建和諧課堂[J].吉林教育,2007(11).
[15]張?虹.提高課堂評價語言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