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之
研究性學習是對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的一種改革,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教育觀念在教學領域的體現(xiàn)。它的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現(xiàn)象觀察,廣泛收集信息,去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已與之不相適應,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成為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
對于如何科學地、合理地進行小組合作,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我們在以下幾點不斷進行探討。
1.合理、恰當分組,為學生提供均衡發(fā)展的機會
研究性學習大多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推進的,一個團結和諧的研究性學習小組是研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分組一般要分這么幾個環(huán)節(jié)。
(1)按座位分組。對于初一的學生,他們剛升入我們學校,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老師是很難給他們分組的,所以這時,我一般都采取按座位分組的方式進行分組,由前后4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礎知識學習。
(2)自由組合分組。在進行了兩個星期的基礎學習后,學生之間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自己的好朋友。這個時候,我就對小組成員進行一次調整,允許學生自由組合,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利。
(3)差異分組。在進行了一個月的研究活動后,教師對于班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學生之間的相互接觸就更加多了,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再次對班級的分組情況進行調整。一般我地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方式進行,讓每個小組成員分配相對的平均合理,以便后面的研究活動能更加順利。
2.組內合作意識強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習慣
由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各種能力、思想品德、男女性別、家庭背景、學習內容等因素,在一般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內,大部分都是那些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挑大梁,一些能力差的學生就在旁邊跑龍?zhí)祝踔潦敲看味际恰按蜥u油”,而且這種情況大都是以平常的學科成績?yōu)榉诸惖摹?/p>
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發(fā)揮他們潛在的能力,在研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呢?一般在小組進行三次分組后,我都會要求每個小組制定一份詳實的研究計劃,其中有一項就是小組成員的分工。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領一項自己的拿手工作。
當然這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引導,要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訓練以下合作意識:①學會尊重。學生的認識水平有差異,思維能力也有高低。因此,要引導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欣賞的和諧氛圍;②學會傾聽。在活動的過程中,一般決定性的意見都是由組長或者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定的。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就不想或不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了。因此,要求小組在活動過程中采取民主自由的方式,實在不行,就采用舉手表決的方法;③學會溝通。要注重教給學生一些溝通的技巧,如批評對事不對人,不要急于對別人的觀點下定論,要去除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要多做思考和交流,要多查找有關資料,要引導學生多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識、情感和智慧。
3.發(fā)揮組長的核心引領功能,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研究小組中,組長通常起到領導作用,對問題的考慮和工作的承擔上要多做一點事情。因而在組長的人員選擇上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特長,能針對每個人的優(yōu)勢分配好各自的任務,能給每個人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②要說話辦事公道,樂于助人,能夠服眾;③做事要有計劃,不能是一個心血來潮的人擔任組長。一般確定組長人員的時候,是很少能有人都達到以上幾點,因而,一個小組除了有一個組長外,還要配備一個副組長,以此來協(xié)作組長作好這些協(xié)調管理工作。
4.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
沒有競爭就缺乏動力,為了讓幾個小組能從始至終都充滿研究的熱情,我一般在確定課題的時候,會有意讓2到3個小組從事一樣的研究課題。這樣,在活動的過程中,有些活動可以共享或者共同進行,在進行展示成果的時候,可比性也就大一點。這樣在小組之間就形成了相對的競爭氣氛,每個小組都會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研究熱情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在小組合作活動的過程中,還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學生,有些是不愿參與任何小組的活動,有些人是每個小組都不要的成員……發(fā)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教師應問清原委,及時地幫助他們融入到合作群體中去,樹立他們的自信,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我們的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特殊學科,小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一個基本形式。每個人的獨特經(jīng)驗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對于他人和我們的研究都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