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文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高效的課堂。夸美紐斯也說過,假如沒有一個學生違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學習任何學科,我們就不會有發生厭惡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個人都會順著他的自然的傾向去發展。因此,引領每一個學生快樂走進學習,輕松自愿學習,高效開展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是我們教育教學所必須追求的目標。也正是在“生本”理念的引領下,課堂教學模式猶如“千樹萬樹梨花開”,呈現出“百家爭鳴”之態。風行國內外的眾多的教學模式無一不在折射著一種教育思想:以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模式有效引領高效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自主課堂”“動態課堂”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有序的課堂教學程序引領學生學習能力的生成和持續發展。因此,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第三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從“學為主體,以學導教,教學相長”的教改思路出發,確立了“自學——實踐——討論——運用”四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真正以學生為本,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構建教學模式引領下的高效課堂,實現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進而引領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幫助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
一、在自學中明晰目標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自主的認識和將外在的知識觀念轉化為其內部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一種共識。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去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鼓勵學生課前自己預習,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自己動腦、自發理解,真正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學生自主預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效率。
1.課前自學,收集資料
在課前,讓學生自己根據教學內容參與教學準備是一個良好的通過自我探索,實現自我提高的過程。我們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書刊、翻找資料、上網瀏覽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等去自己準備學習材料,進一步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者為參與者。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課前,我就引領學生閱讀課文,通過各種媒體查找關于開國大典的資料,并用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收集整理。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也利用課內外知識的溝通為進一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探究文本做好鋪墊。
2.自主預習,對話文本
學生的課前預習是非常必要的。引導學生課前通過獨立閱讀教材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課文的重難點、獲得對知識和結構的系統認識,也可以幫助學生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更加明確。
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我經常用一句話引領學生:就是要鉆進書里看書,站在書上讀書,一定要邊讀邊思邊圈點批注,把閱讀的感想、想到的問題等用不同的符號和不同的顏色等做好標記,如關鍵的詞語下面畫三角形、比較重要的內容下面畫直線、優美句子下面畫曲線、對句子或觀點的質疑寫問號等。
在一年級下冊《春雨的色彩》時,我出示這樣的提綱引領學生自主預習:
(1)預習課文,至少讀3遍。
(2)聯系上下文,或用工具書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生字。
(3)讀懂文章大意,簡單畫出課文內容結構圖。
(4)找找課文中寫了幾種春雨的顏色,分別用對應顏色的彩筆劃出相應的語句。思考:為什么春雨在不同的人眼里會有不同的顏色?
(5)在喜歡的詞語下面畫三角形,不懂的地方標注上問號。
在明確的自學要求引領下,從閱讀要求、閱讀重點、閱讀中思考的問題和應進行的學習實踐等方面引領學生的自主預習,加強預習的有效性,讓預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也真正成為課堂有效實施的開門之舉。
二、在實踐中引領探究
在自主預習的環節之后,我們應牢牢把握“學習實踐”這個核心,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中心設計各種形式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實踐的過程之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多層次、多角度的與教材多次進行對話,進一步優化學習方法,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實踐探究的環節中,教師必須提前熟悉教材,深入走進教材,設計多種方案的學案,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認真引領教學實踐環節。教學實踐既要關注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更要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不僅充滿生機和活力,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的生成。
三、在討論中加強鞏固
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學生對本課堂的學習內容有了一個精要的認知和解讀,之后我們有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鼓勵他們在討論當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和探究,對實踐環節進行分析和評價,加深和鞏固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習能力的生成和學習方法的積累。此外,我們還可以對本堂課學習的教材進行系統地概括總結,或者就其中的重點段落或能夠激起學生思維的內容進行同桌討論、小組討論或者全班討論等等,在相互交流看法的同時有價值的生成問題,并在討論中相互學習和啟發,相互進行思維間的碰撞,共同分享探究實踐的學習過程。
四、在運用中提升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可見,新的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語文學習的學以致用。在學生經歷了課前自學、實踐感知和討論提升的各個學習活動之后,學生對于本堂課的學習已經有了百分之九十的收效,而我校“自學—實踐—討論—運用”教學模式的第四環節也正是本課堂的點睛之筆,我們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檢測一方面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以及生成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并及時反饋不足之處,以方便當堂解決,實現課堂的高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遷移,利用學以致用的落實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持續發展的興趣。
教育創新是教育發展不竭的動力和永恒的主題。創新教學模式,有效引領課堂高效發展是我們追尋的目標。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一個深入的探究和把握,并且牢牢抓住課堂這方教育的主陣地,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出發,在師生共同學習的生動的教育實踐和積極地互動討論交流和有效地遷移運用中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持續學習的愿望,才能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與有效性,真正能夠讓課堂成為教師和學生耕耘和收獲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