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摘?要:口譯的飛速發展客觀上對從事口譯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各大高校陸續開設相關課程培養了符合市場需求的口譯人才。這一喜人現象的背后有諸多的條件支撐,比如國家方針政策支持、先進口譯配套硬件設施的配備等。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但又攸關全局的因素還得繼續加以重視,比如探討激烈的口譯教材問題,現今市場上紛繁的口譯教程、資格證考試教輔讓學習者在購買時莫衷一是,也讓口譯教學人員在選擇時有些許顧慮。筆者在此想就市面上已有的教材,對比淺談其優缺點以及對其的粗淺建議。
關鍵詞:口譯;教材;發展
一、引言
最近,在各大高校設置翻譯專業、筆譯口譯考試就是目前第四次“翻譯高潮”的最好例證。近年來,由于我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加強和發展,對專業口譯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語言學習者希望從事這一職業。因此,對譯員培訓及其相關問題進行研究迫在眉睫。2000年,國家教委將口譯定為英語專業本科必修課。選用不同的口譯教材,影響到口譯學習者的收獲還關系到口譯教學的未來發展,是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二、口譯教材現狀
目前國內的應口譯和口譯研究教材很多, 這是一喜人的現象。口譯研究不斷深入,讓具有我國特色的口譯理論不斷完善。截止到2004年底,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編輯出版了“翻譯理論與實務叢書”50種,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引進版原著“國外翻譯研究叢書”29種,湖北教育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中華翻譯研究叢書”13種,另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青島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出版社等機構近些年也分別編輯出版了若干部有關理論和教學研究的專注、論文集或教材。(劉和平,2005)據不完全統計,楊自儉教授提出20世紀90年代中國內地出版的翻譯教材和翻譯論著已經達到268種(鮑剛,2005)在我校圖書館搜索,90 年代以來,我國出版的應用型口譯教材就有:英語高級口譯資格證考試《口譯教程》(梅德明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杜,1996 年第1 版、2000年第2版) ;《商務英語口譯教程》(夏天主編,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實用英漢口譯技巧》(朱佩芬編著,上海華東理工出版社,1995 年第1 版);《實用英語高級口譯教程》(鄔姝麗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現代漢譯英口譯教程》(吳冰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等。近年來針對翻譯資格證考試的教材和輔導練習更是很多,如由江曉梅、楊元剛等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英語翻譯教材系列,《英漢(漢英)交替傳譯教程》;由盧敏主編,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輔導叢書《英語三級(二級)口譯考試真題精選》;仲偉合、劉紹龍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指導教程《英語口譯實務》《英語口譯綜合能力》(二級、三級)等。這些口譯教材既是口譯研究的成果,又對培養和訓練口譯人員起到了重要作用??偟膩碚f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以口譯實踐分專題訓練為主,另一類以口譯技巧講解為主,其中又以前一類占多數。前一類是以課文練習為基礎,以專題劃分課文,使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提高口譯的能力。“這種教材的編寫特點是:①每課的標題均以專題命名,如經濟與國際貿易、民族與文化、國際關系、科技等。②教材中通常夾雜著口譯特點和口譯技巧訓練方法的介紹。③教材中大都配備了參考答案和練習講評,但基本上是局限于語言知識,特別是語言轉換知識方面, 如某個詞的譯法、詞組的搭配、句法特點、一詞多譯等,而比較缺乏口譯技巧技能方面的訓練指導。”(陳菁,1999)后一類口譯教材則以傳授口譯技能為中心任務。課文專題的選擇是圍繞這一中心而定,并從屬于這一教學目標的。筆者粗略翻看了目前國內已出版的口譯教材,《實用英漢口譯技巧》(朱佩芬編著,上海華東理工出版社,1995 年第1 版) 和《英漢口譯——理論、技巧與實踐》(潘能編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等采用這一類編寫方法。技能策略與訓練內容, 孰先孰后,孰輕孰重是兩類教材的根本區別。
三、因獨特而重要
口譯課之所以稱之為技能課,主要因為它對特殊技巧要求:快速記錄、對非標準音的適應、數字的翻譯等??谧g由于其特殊性——時間緊迫和譯員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巨大、口譯工作人員需要依賴口譯“工作語言”(鮑剛,2005:41)等特點,使得口譯過程成為一個有限腦力資源下的多任務處理過程,給譯員的腦力體力負荷帶來嚴峻挑戰。它不僅需要譯前準備;口譯中的聽辨與理解;原語儲存與筆記;雙語互譯及程序等特殊需要反復聯系以提高的環節,還需要對口譯工作人員對所處時代新形勢的清楚了解。筆者認為現今只停留于語言層面的口譯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筆者另外的幾點想法:①教材的編寫更多地融入新任務、新特點,并提高教材的再版頻率,不斷更新,體現當下信息時代和全球化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需求。②進一步密切關注最新的翻譯實務,如在科技、金融、法律、旅游等方面的最新出爐的東西。③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兼顧筆譯能力與聽說口譯能力的培養。很多同學認為筆譯比口譯簡單,筆者認為白紙黑字留下自己筆跡的筆譯才是難點之所在。④重視邏輯思維,提高母語水平??谧g中需要快速有效的邏輯推理,“思維也不是僅僅以語言為依托的,它需要認知知識的參與,憑借各種相關知識對信息做出恰如其分的闡釋?!保▌⒑推剑?001:序)而這種儲存在我們腦中的“各種相關知識”就是我們平時積累的重頭戲。
四、發展與建議
關于在全國范圍內編寫統一的“大眾”口譯教材有沒有這個意義的討論還在繼續,而且相對激烈。一方面有人認為統一的口譯教材對于我國高校目前的口譯教學有重大意義,統一的教材可以幫助落實教學大綱對口譯的要求??梢约幸慌鷮<业牧α?編出一本有分量的好的口譯教材將對我國高??谧g教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筆者認為這只是針對的全國范圍內的在校的全日制學生或進修的在職人員的意義,因為他們有師徒般的教學模式和很好很先進的學習設備,可以隨堂練習、指點、糾錯。有學者也呼吁應當引入配套的包含現場口譯內容的DCD、VCD, 把多媒體視聽材料引到教材中去。并且讓學生配套擁有,把口譯課程教學多媒體化規范起來,當然這種多媒體教材要不斷更新體現時代性。早在1998 年召開的第二屆全國口譯理論與口譯教學研討會上, 南京國際關系學院的馮建中副教授就分析了新的口譯教材統一編寫的現實可能性,指出編寫一本高質量的口譯統編教材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筆者認為,就如同導游資格證教程一樣,應考人員得先在大范圍上必考一些導游基本知識以外,還需進一步細化自己要工作的范圍,學習地方化的導游知識和技能,在口譯這塊除了應當編撰一本全國范圍的高水平的英語專業口譯統編教材,還需要一本具有地域色彩“特色”的教材。地域性強的“特色”教材對于學生畢業后主要服務于某個地區尤其具有意義。因為這里的“特色”教程不僅包含有蘊含本地風俗習慣的特色語言、還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本地人文地理風向標。比如,筆者認為就省而言在四川地區,應編撰本省的口譯教程。更細化一點,該教材中應對川東、川西、川北、川南、平原城市、山區縣市中特有的代表性語言加以特注與詳解。同在一個城市的大學可以考慮合作共同編寫一本包含地方化口譯需要的風景名勝、主要企業、特色政治文化和經濟活動等內容的地方口譯教材。當然,這種地域性強的“特色”教材只能是全國統編教材的補充,它的目的是增加課程教學的后期實用性,直白點就是急需者之所需,增強實踐性。
endprint
關于純粹師徒制與仿真口譯現場?!翱诠P譯必須有實證的科學研究才能擺脫純粹師徒制的技術范疇, 在學術界穩占一席之地?!?(穆雷,1999)很長時間以來, 在以內容為中心(content oriented) 口筆譯課堂中,學生的任務就是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提高翻譯能力。而教師的任務則是結合學生練習,對兩種工作語言的轉換情況或主題背景知識進行講評,區分好與不好的譯法,結合介紹一些翻譯知識和技巧。學生在聽取教師的講評之后,再進行大量的練習。這樣整個教學過程遵循的是練習—講評—再練習的模式?!斑@種教學解決的是‘做什么,而不是‘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這時的學習者就類似于工廠里流水線上的學徒,坐在師傅的旁邊,通過觀察、模仿、被矯正、最后被認為合格這一程序而將技術學到手。”(方勇,2006)入學考試的首要目的與任務,是通過測驗, 診斷考生的語文能力, 其次是通過口試與面試, 考察考生的學習動機、人格特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這一點楊承淑教授也在《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這一書中特列“口譯碩士生入學考試”一章進行表述。(楊承淑,2005:128—139)選拔出的口譯學習者需要一本很好的口譯教材,而口譯教材與現實關系密切, 因此內容容易過時; 漢譯英口譯教材往往需要編者對原材料作較大加工; 適合英譯漢口譯使用的原文錄音很難找到。漢譯英和英譯漢口譯應有不同的教材, 應注意口譯的難點和特點, 訓練技巧與提高語言并重, 尊重語言學習的重復、循序漸進等規律, 解決好內容多、需要大量實踐與課時有限的矛盾, 兼顧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成都師范學院編著使用的《實用英語口譯教程》,總的來說,本教材應歸于上述歸納的第一類教材,以專題劃分課文。相比于其他此類口譯教材,增加了口譯筆記、數字口譯、習語口譯等技巧性的講解,還增加了一些特殊專題,如西藏問題、中國人權、游覽北京、中國國防等,同時也去掉了一些專題。附錄里的常用國名(地區名)、常用縮略語、常用國際機構名稱英漢對照很實用。但是在課堂教學這塊,筆者調查了解在口譯筆記上,教師的演示與評論相對缺乏。我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比、糾錯,并沒有把內容的缺失很好地看待,而只是作為簡單的遺忘這一理由笑笑處之,而且筆記沒有實現意義同語言之間的分離,邏輯模糊??谧g課程的講授由有聲教材、口譯范例、相關詞匯、誤譯分析、對譯技巧、口譯技巧、口譯習題、作答分析幾單元構成。其中有聲教材“以信息的緊密程度排序,盡量采取常見的題材,并擬設適切的言談場景與方式”。(楊承淑,2005:40)關于口譯教材的反饋問題,筆者建議在這塊多下工夫通過邏輯論證和對調研數據的定量分析來收集建議。另外一點,數字口譯這塊兒在很多口譯教材上大都沒有凸顯。筆者認為它既重要又淺易,只要掌握好要領加上勤加練習,口譯數字的準確性會很高。如果把代表口譯最高水平的會議同傳比作高樓大廈,那么數字口譯就是這高樓大廈的基底??谧g的內容雖然僅是數字,但透過數字的是重要的邏輯思維。即是我們如何把母語邏輯思維在短時間內轉換為譯入語邏輯思維。而就要領來說,每個人又有自己的譯法。各類口譯教材在多數情況下沒把數字口譯列為其中的一部分。筆者還建議把數字口譯列為每本基礎性口譯教材必不可少一單元。這樣各教材編著者們在編撰這一單元時結合本地區和自身經驗提出較好譯法,匯集各家意見為大流。
五、結語
穆雷教授稱口譯為“方興未艾的事業”,在我國,它的確年輕,正因為這種年輕而生機勃勃,也正因為年輕探索艱巨。正如引言所述,選用不同的口譯教材,影響到口譯學習者的收獲還關系到口譯教學的未來發展,是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筆者淺談了口譯教材的重要性,粗淺對比了現今市面上的教材,并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不管是提筆之前,還是落筆之后,都對口譯學習充滿無限動力,對優秀口譯員充滿向往。改革就是動力,發展就是使命。當然現有的教材已經接近完善,但秉著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目標,口譯教材與時代同步前行。
參考文獻:
[1]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陳?菁.口譯的動態研究與口譯教材的編寫——兼評介《新編英語口譯教程》[J].外語界,1999(4).
[3]方?勇.英語專業口譯課程的設置和教材[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6(2).
[4]劉和平.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穆?雷.口譯教學——方興未艾的事業[J].中國科技翻譯,1999(2).
[6]楊承淑.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作者簡介:李?智(1985—),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文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