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言行自為,而天下化。
摘?要:筆者結合外國留學生選課、學分和考勤等方面工作,闡發對外漢語教學管理由刻板僵硬的“家長式”到“自助化、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嬗變歷史,與老莊思想“無為自化”的治世精神相契合,適逢其時。當今中國教育環境日益國際化,應有意識地發掘老莊思想中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因素,這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管理理念的進一步提升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老莊;自助化管理;無為自化;國際化
由“道”的哲學觀念引發的“無為自化”的治世態度,是老莊思想的核心。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老子》第三十七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老子》第二章),主張“以無事取天下”,其理想的境界則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
我們認為,“處無為之事”這種理念具有無限拓展的能動性,而所謂“無事”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順應時事,不妄為。在長期教學管理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一系列留學生“自助管理”的方式,而把老莊“無為自化”的思想結合到我們國際化、開放性的教學理念,目的是達成外國留學生的“自化”“自正”以及“自覺”。
莊子說,南海有個天神叫“倏”,北海有個天神叫“忽”,中央的天神叫“混沌”,倏、忽常在混沌那里會面,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欲報答之,說:“人類皆有七竅,用來看、聽、吃飯、呼吸,此公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來吧。”他們每天給混沌鑿一竅,鑿到第七天,混沌死了。(莊子《應帝王》)
老莊思想除了闡述“道”“無”之類的本體問題,這些發揮在治世或者說管理理念的內容,尤其是其中特別開放、人性化的部分,對于外國留學生教學管理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我們理解,在留學生教學管理中,不要像中國人管孩子那樣過分地約束,應外松內緊,給在華的外國留學生提供一種人性化、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不到不得已、沒有十分必要的情況就不做行政命令式的干預,不針對具體問題就不添加什么硬性規定,順應時勢,尊重客觀規律,不折騰、不無事生端。這樣才能使中外師生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外國留學生的教學管理工作和中國學生管理不同,他們來自于不同文化的世界各國,不具有中國學生那種趨同性和紀律性,在管理工作中,最常聽到學生的問話是:“為什么?”我們管理人員的回答是:“這是規定。”
早期來華留學生教育是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創辦的,學生大多是公費生,這也導致了那時的教學管理比較刻板,留學生都是中國政府的獎學金生,能夠被動服從。隨著我國起于八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深化,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自費生來華學習,我們教學管理規定中不合理的部分日益難以被留學生理解和接受。
為便于敘述,以下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漢語學院留學生管理為例。以來華留學生二系為前身的漢語學院成立于上世紀的1993年,我們教務管理的各項規定集中體現在每學期修訂一次的印刷本“漢語學院留學生手冊”中。其中“學生選課須知”和“留學生教學管理規定”和當前2014年3月“漢語學院教學管理規定(含選課規定)”同為兩千五百字左右,內容上,卻在以下幾個方面有較大的變化:
一、自助式選課及學分管理體現老莊的“自為”思想
漢語學院本科生各學期周課時數:
1997年7月“漢語學院學生手冊”關于升留級的規定如下:“1.一年級一門及一門以上課程補考仍不及格者,不得升級。2.二三年級和中國語言文化專業四年級:(1)必修課經補考仍不及格者,不得升級。(2)二年級選修課經補考達不到6學分者、三年級選修課經補考達不到8學分者,不得升級……3.各年級留級重讀的學生須重修本年級所規定全部學分。”
由此可見,我們最初的學分管理在升留級制度上還是比較嚴苛、死板的,對于一年級學生,如果一門2學分的口語課或視聽課不及格,對于二年級以上學生僅僅一門必修課比如聽力口語課不及格就得重讀,過于嚴苛,缺乏靈活性。規定中更令學生難以理解的是,重讀生必須重修本年級全部規定學分。
在操作層面,那時成績管理還是以學年成績作為總成績,每個學年末,教務人員像農村秋后算賬似的逐一檢查每個學生的第一二學期的成績,人工核算出學年總學分,以確定該生能否升級。
2004年9月,我們對學分管理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變化是:1.放寬各年級升級標準(一般允許缺少6學分;年級升級另附加綜合課必須通過條款),允許跨年級選課用以補學分(補修以前學期未通過課程或以加修課程方式獲得學分)或在重讀的情況下,適當上選一些選修課(限4學時,以保障課堂教學水平的大致相當);2.留級生以往取得的學分予以承認(兩次學習保留相對高分數)。這樣,就把原規定死板、缺乏人性化的部分革除而為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的發揮拓展了空間。這體現了老子“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老子》第二十七章)。我們管理者要對每個學生負責,要善于做到人盡其才,不能遺棄任何人,把每個人的潛力和潛能都挖掘出來,發揮出來。
此規定彰顯了學分制(學期學分制)管理的靈活性,使得一些原本不能升級的學生多選課補學分加大課時量,通過付出比別人更大的努力而獲得學分,最終完成學業。新的升留級規定因此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
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是為推進學分制管理,卻無意形成了一種學生自助式學分管理的模式。由于教務辦公室辦公自動化的完善,學院網頁的建立,同時實現了學生自行上網選課、查詢。我們漢語學院除了諸多專業及專業方向的必修課,還有豐富的選修課由學生自己選修,自助安排時間,先來先得,后來后得,有時候學生在我們的管理框架內,在符合專業及專業方向設置的前提下,每人選成的個人課表我們排課人員都預測不出,可謂花樣迭出,譬如某天下午沒課,某天全天沒課,或者是均勻分布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致,總之學生盡可以自行安排業余時間。而補學分的學生由教務人員幫助在規定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跨年級選課,選課后每個學生都可以比照專業課程設置,在網上自行檢查選課時數,期末考試后查詢成績并確認自己的學分情況,實際上這也達成了一種學生自助式選課和學分管理的模式。
在莊子的著作中,“自為”這個詞出現多次。“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也”“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言行自為,而天下化”。(莊子《天地》)
在外國留學生管理工作中,除了日常工作,我們不過多“施為”而把一部分學生自己的事情交給他們去“自為”,這并不等于管理人員不作為,而是讓管理者的動能更加貼近管理服務的受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種“自助”直接體現了學生自身的需求,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二、老莊“無為自化”的觀念在考勤管理中的體現
關于留學生的考勤管理,一直以來,外國學生出勤率比較低,老師拿考勤冊記錄學生有沒有來、是否遲到,按規定時間依次向學生提出“缺課警告”“嚴重缺課警告”,到學期末“打小報告”似地把考勤冊提交給教務人員錄入電腦,教務辦公室在考前張榜公布“取消考試資格學生名單”。
2004年秋季(含)以前,關于考勤的規定如下:“一個學期內,學生缺課時數達到全學期總學時數的30%,取消該課程的期末考試資格。”由于寬容度比較大,一些學生把學期三分之一的時間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休息時間,而且屢屢突破紅線,課堂上缺課的同學達到了三分之一或更多,這種現象已經影響到了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學院領導決定嚴格考勤管理,在2005年2月的學生手冊中,把允許缺課的時數壓縮到全學期總學時數的五分之一,并且在管理規定中以表格明確列出與課程周課時數對應的取消考試資格節數。如圖:
endprint
到了2006年的手冊中關于考勤管理的規定加了一句“無論什么原因,只要不來上課即視為缺課”,這意味著老師無須接受學生請假,按規定時間在網上提交本班學生考勤即可,而每個學生都自行上網查詢自己的缺課情況,自己管理自己的考勤。
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一些同學因為大病住院或回國治療這類的情況不能參加考試,基于人性化原則,2007年9月的考勤規定中,“缺課達到下表規定的節數時,取消該課程的期末考試資格”之后,附加“普通事假、病假均按缺課處理,若有不可抗拒的特殊原因,須提前申請,經院長批準方可準假”的補充文字。
這樣,我們也是在無意之間實現了考勤方面學生的自助化管理(這同樣是在學院考勤管理實現網絡化的前提下)。在規定紅線范圍內,學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上課和休息,一般小病,或者有事,無需請假,出于禮貌跟老師打個招呼,不打招呼也可以——有點莊子所說“相忘于江湖”的意思了;老師照例記考勤,學生自己掌握只要不達到取消考試資格的時數,能夠考試即可。特殊情況諸如生大病回國治療,連續十天以上的,持醫院有效證明和護照簽證,直接來教務辦經認定予以免除。這樣,既簡化了考勤管理工作流程,又保障了課堂出勤率,還給了這些外國留學生一些自主安排的自由度。
必須指出,自助式考勤管理不等于對學生的思想動向和生活狀況放任不管,我們還有著嚴格的監控機制,當一個學生連續不來上課時間達到三次,老師有責任報告給留學生管理辦公室,由管理干部及時聯系學生。還有一點,為鼓勵學生積極出勤上課,我們還設立了“全勤獎”,對每學期沒有缺課的學生發放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總之,通過長時間探索,實踐證明我們自助式考勤管理體系,是一個比較適合外國留學生實際情況的規定。
在留學生教學管理工作理念中借鑒老莊“無為自化”的精神,管理者不要以家長自居,不以“有為”的方式強迫學生甚至壓制學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
我們考勤自助管理的方式,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知識裂變的時代,如果還要求外國留學生像小學生那樣每天做課堂的俘虜,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是不人道的。相反如果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天性,把必要的考勤管理交給學生自己來做,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一個變被管束的聽課者成為一個學漢語的“好之者”;而又在學漢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而成為孜孜以求的“樂之者”。
三、教學管理工作與老莊哲學的開放精神
根植于中國古老土地的老莊思想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對宇宙的獨到理解,但又不是什么玄妙的東西;潛移默化,老莊思想的開放精神,在今天改革開放的現實中煥發魅力,適逢其時,與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機遇,與對外國留學生教學管理中開放式理解相契合,不是偶然的。
什么是開放?簡單地說就是解除束縛,釋放活力。一個規章制度不是死板一塊,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誰都可以挑,誰都可以質疑,我們跟外國留學生這樣說:“對于我們管理工作你覺得有什么不好的方面,告訴我們;有什么好的方面,告訴別人。”
教學管理規定的制定出于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的目的,是學校管理和服務的需要。規定是人制定的,它實施的對象也是人,是外國留學生。制定規定的目的不是用來“卡”人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具體而言就是為教學工作提供良性的秩序和環境保障。譬如依據學分制度讓一個學生留級是對他的學習能力負責;允許其升級并補學分是給他一個努力追趕的空間;允許跳級是給學能優異者一個節省時間和金錢早日完成學業的機會。而考勤制度目的是督促學生多上課,也是穩定課堂秩序的必需。
在留學生教學管理的實際工作中,某些特別矯情、善于挑刺、愛鉆空子的學生容易引起教務人員的惱怒,這需要持一種寬容、開放態度看待。對方能夠找出我們規定的小漏洞,體現了他一定的漢語能力和邏輯性,應允許他鉆,甚至加以鼓勵,其實這也是對完善我們的管理工作作出了貢獻,漏洞堵住,瓶頸疏通,我們的管理工作也就更完善、更合理了。
譬如補考口試安排中設定的8-12點,有的學生直到11點才到,口試早已結束,他說:“你寫的是8-12點,我11點來,在這個范圍。”我們明知道他故意找托詞,但還是給他加了補考,下次口試安排就寫明:“8點開始”,再無漏洞。
又譬如有人對我們期末考試的安排有意見,就請他來辦公室一起排,排了一天感覺太復雜回去了。關于“多選課”條目中,第四條是后來補充的:“補學分時,選修課的學分不可替代必修課學分;低年級低層次的學分不可以替代高年級高層次的學分。”這也是針對個別學生對我們“學期學分制”的層級性理解偏差而附加的限制條件。
“得魚忘筌,得兔忘蹄” (莊子《外物》)。每學期迎新階段各國大批學生經過教務辦公室報到、選課、換課,忙而不亂,順暢地完成,該升級的一過電腦就打出上課單;可升級而需要補學分的鍵盤動幾下就選成走人;該留級的沒有怨言。管事的“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沒有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做什么。以師生的意見為意見:“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老子》第三十六章);干活的辦事不挑事,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工作的意義和樂趣。這個“日常”,就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正常秩序。
四、結語
如前所述,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中自助選課、自助管理學分和考勤的做法,特別體現了老莊思想中“無為而無不為”的開放性,“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 人只有“無為”于“治”,才能夠“無不為”地實現“成其治”的目的。
自助式管理的意義不僅在于化繁瑣的工作流程為簡便易行,更在于對學生自主精神的尊重和信任,適合運用于北語這個國際化大學的外國留學生管理工作。如何達到莊子“忘與相忘”的境界,也是我們管理工作目標的哲學表述。一個學生在報到選課的過程中,不太記得教務辦公室,好像來過;學期中偶遇一些關于學分、考勤等問題幾句話就解決了。在整個四年的學習生活中沒有太多的糾結,對任課老師的記憶栩栩如生,對教務人員記不太準,模模糊糊——這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境界,這或者也是教學管理工作最大的特點吧。
參考文獻:
[1]馮達甫.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楊柳橋.莊子譯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肖長春(1955—),男,北京人,現就職于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漢語學院,任教務辦公室主任,圖書館館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