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昭紅



大理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是一項有著300多年歷史的神奇技藝,它采用天然植物板藍根作為染制原料,染出洱海一般的藍色布料。但由于受到成本低廉、使用便捷的化學染料的沖擊,這項傳統技藝如今瀕臨失傳,整個周城村會用板藍進行傳統扎染、技術全面的藝人,就只剩張仕紳了……
位于大理蝴蝶泉邊的周城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全村15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的白族婦女都擅長扎染和刺繡,因此有著“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的說法,是名副其實的“扎染之鄉”。
作為古老的技藝,板藍根扎染在周城已有300多年歷史。但由于現代化學染料的沖擊和傳統板藍根原料的缺失,越來越多的手藝人放棄了扎染,致使這項技藝瀕臨失傳。作為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的張仕紳,如今已經70多歲,卻依舊在為這項技藝的傳承而奔走……
天然板藍根的杰作
在周城一家扎染廠的大院落里,好幾位上了年紀的老奶奶在做活,幾位男工人在染布,用木棒攪動染缸,3口染缸里分別翻滾著黃色、綠色、紅色的水,散發出刺鼻的氣味。院子的墻上掛滿了正在晾曬的扎染布料,而在另一邊,染好的布泡在漂洗池里,水面還點綴著從樹上落下來的米白色緬桂花瓣,一條條染好、漂洗過的裙子掛在旁邊的曬架上晾著,五顏六色。
和張仕紳的見面就是在這種環境里,他端來一個白瓷杯,杯中浮著一小片綠葉子,葉狀如茶,可茶水竟然是罕見的淺藍色。喝一口,沒什么特別的味道,張仕紳告訴我,這是板藍根泡的水,是清熱消炎的良藥,而扎染的秘密也藏在這種植物之中。
扎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朝時就已經在大理的白族聚居區流行,從古籍《南詔國傳》和《張勝溫畫卷》中,都可以發現當時的扎染服飾,但將板藍根用到扎染中,還是近幾百年的事。明末清初,云南大理的白族意外地發現了板藍根這種植物竟然可以作為染料,把生白布染藍,于是他們學著扎上布,簡單染出一些花樣,然后制成衣服、頭巾、窗簾、門簾等日常生活用品,這門手藝一代代傳了下來,也就成了周城用板藍根做染料的特色扎染。
以前,用來扎染的板藍根都是周圍山上野生的,后來用量大了,野生板藍根不夠割,不得不采用人工種植。張仕紳介紹,板藍根有兩種,大葉種和小葉種,一般都能長到1米多高,每年3月種下,9~11月收割,割下來的板藍根先泡水,然后再注入木制的大染缸里,再摻入一點石灰或者工業堿,就能用來染布了。
周城扎染的色彩一般由藍白兩色構成,實際上凝固的是當地的自然顏色——墨色的蒼山和藍色的洱海,以及上空的月色交織在一起,獨具民族地域的魅力。傳統的扎染手工技藝產生的大量圖形變幻莫測,極具韻味,非筆墨所能描繪,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扎染形成的花紋別具一格,具有個性化、偶然性、隨意性,暈色變化,這是其他印花方法難以達到的。
有了好花型,還需要高超的手藝,周城人祖祖輩輩都會扎花,祖上傳下來的三五種花型,比如蝴蝶、梅花、毛蟲等,女孩子從小就能在布上縫出來。她們手藝高超,即使帶有主題的山水圖案,單扎制需要一個月,針法也很復雜,但難不倒她們。這種扎花手藝,方圓百里,單單只有周城人出類拔萃?!爸艹侨说氖止ず玫绞裁闯潭??”張仕紳說,如果拿扎染好的成品來對比,他總是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周城人的手藝。
保護扎染躲過滅絕之災
周城村的扎染始于明末清初,是從四川傳來的,歷經了300多年的發展。這里的村民都以此為生,而張家更是村里的扎染世家,世代都從事扎染,是周城村最好的手工藝人,因此,張仕紳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做扎染,可謂家族傳承。
1941年,張仕紳呱呱墜地,打從他能說會寫開始,就對白族民間藝術很感興趣。15歲那年,他開始跟隨母親學習祖傳的扎染技藝,由于用功,他很快就掌握了制作訣竅。張仕紳回憶,在他的孩提時代,周城村水源充足,村里有300多戶人家做扎染,蒼山上的溪水流下來,染坊人家便在門前支起木制大染缸,用活水漂洗經板藍根染過的布匹。很多年后,那些大染缸,依然是他少年時最難忘的記憶。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社會經濟制度、結構發生了變化,周城村幾乎沒有人種植板藍根來染布了,直到1961年,政策才有了松動,村大隊才又恢復了板藍根種植、土靛生產和扎染。那時,張仕紳已經是19歲的“高小”畢業生,被分配到了大隊當會計。
“當時周城村分4個大隊,別的大隊做土靛都做垮了,只有我們大隊有個懂技術的老倌做得好,我們賣板藍根染料,100斤能賣50元。”隨后,“四清”運動開始,上面派人來周城“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工作隊給土靛潑上大糞,要集中銷毀,張仕紳就和隊長、技術員趁著夜色扒開大糞,偷出了100多斤板藍根土靛,悄悄保留下來。一兩年后,工作隊走了,張仕紳所屬的大隊又開始悄悄種板藍根,不過由于害怕被告發,不敢大規模種植,也就十來畝,但做土靛和扎染的技藝,總算是保留了下來。如果不是他們當年保護了周城村的土靛,恐怕扎染早就慘遭滅絕之災。說起往事,張仕紳總是一副笑呵呵的樣子。
如今,張仕紳的扎染之路已經走過了四五十個年頭,通過幾十年的不斷摸索、創新,依靠祖傳的工藝和發酵液“母滴”,他創新發展了白族傳統的扎法、針法、花型、花色品種,成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是白族扎染技藝。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張仕紳開始擔任村辦企業——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廠的廠長,把廠子經營得紅紅火火,產值最高的一年達800萬元,同時還種植20多畝板藍根。他說,當年扎染廠還舉辦過14期扎花培訓班,培訓了2000人次,對周城扎染的傳承和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而現在,家庭作坊都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要發展、傳承扎染技藝,不上一定的規模肯定不行。
藝人流失,成本高昂
1983年后,大理逐漸成為旅游勝地,扎染成為旅游和外貿商品,許多藝人在迎接發展機會的同時卻急功近利,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傳統的板藍根染料,選擇了現代化學染料——因為板藍根染一周才能染成的東西,化學染料只要一兩天即成,而且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在這種沖擊下,周城民族扎染廠不得不黯然關門。endprint
今天,即使在白族扎染的起源地周城村,要找到純粹用板藍根染制的扎染工藝品也很少了。張仕紳等老一輩藝人認為,扎染喪失了經濟優勢,無法留住技術人才,愈加倚重廉價的勞動力。扎花的快手、好手一天收入不過10元錢,而慢手只有兩三元錢,而且扎花不僅是技術活,還是力氣活,扎久了手指關節還會變形。所以,手藝好的藝人都愿意出去打工,就連老太太也寧愿去旅游點的餐館洗碗,因為一天能掙30元錢。
現在周城做扎花的都是被家務絆住而出不了遠門的婦女,但她們也并不愿做扎染。如果年輕人不愿做扎染,這門技藝又能傳承給誰呢?
周城向來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張仕紳選擇把自己的技藝傳給大兒子和侄子。大兒子現年50多歲,自幼就跟父親學扎染,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的言傳身教,自然就掌握了板藍根扎染技術。侄子現年40多歲,雖然略懂植物扎染技術,但他的作坊只做化學扎染。如今,他們的子女都還在讀書,至于以后會不會傳承扎染技藝并發揚光大,都還是未知數,張仕紳對此雖有遺憾,卻力不從心,他也說不準究竟會不會失傳。
周城如今有20多戶人家在做扎染,但使用板藍根原料做扎染的,就只剩下張仕紳的大兒子了。他種植了0.2畝板藍根,年產量達四五百斤,能制出約1000米的布,但用板藍根制出的布價格是30元/米,而化學染料制出的則在10~20元/米之間。張仕紳說:“板藍根成本太高,與普通成品相比并無太多優勢,大兒子一般只有在顧客預訂的情況下,才會做板藍根扎染,平時也只做化學品扎染。”
如今,張仕紳已經有10多年不碰染缸了,問他為什么不做扎染,他回答:“現在的扎染都用化學染料,不用植物染料,沒意思了,我也老了。”民族扎染廠關門后,他回家養老,每天要么侍弄家里的園子,要么幫女兒照看商店,偶也會到大兒子或小侄子的作坊里指導工人進行扎染操作。顯而易見,對于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扎染技藝,老人還懷著深深的感情。
張仕紳曾帶出不少徒弟,專門分管扎染過程中不同的步驟。但當國營扎染廠解散后,他們就各自開起染坊,成為周城村中率先富起來的人,但可惜其所學的技術都不算完整——像張仕紳這樣技術全面的工藝師傅,周城村僅他一人。
在植物雜染技術瀕臨失傳的情況下,老人打算向大理市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所提出申請,希望政府能給予相關補助和政策扶持,解決白族傳統扎染技藝的傳承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