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蓮 譚 巧 周永生
(湘雅博愛康復醫院老年康復科,湖南 長沙 410300)
腦卒中在我國發病率高,我國城鄉發病率達200/10萬〔1〕。偏癱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達60%~80%〔2〕,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此類患者患病后有明顯的心理障礙,影響患者的功能康復。此文探討在腦卒中發病急性期、恢復早期及恢復中期采用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對康復療效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用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首次發生腦卒中的住院患者90例,年齡60~69〔平均(66.3±3.4)〕歲;其中男57例,女33例;腦梗死61例,腦出血29例,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修定標準〔3〕,且經頭顱CT及MRI證實,排除有嚴重臟器功能衰竭及認知障礙者。
將上述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5 例。治療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理及功能障礙無明顯差異。
1.2治療方法 以上兩組患者均在基礎上,給予常規的康復治療和護理,包括物理治療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良肢位的擺放、定時翻身及被動活動關節,并相繼給予坐位訓練、床上移動訓練、站立床訓練、步行訓練和上肢功能訓練等。作業治療著重加強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觀察組患者加用護理心理干預:(1)急性期(發病1~2 w),認真傾聽病人的傾訴,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預。通過介紹病情進行健康教育,進行改善認知的心理干預。(2)在腦卒中恢復中期(發病3~4 w),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肢體功能變化,對患者取得的點滴進步要反復激勵,培養病人康復的積極性。(3)腦卒中恢復中期(發病4~12 w),對恢復較快的患者繼續給予激勵。部分患者進展緩慢,要安慰并消除急躁情緒,加強心理支持,強化家庭及社會支持,讓患者對康復的療效仍然充滿希望,持之以恒。
1.3檢測指標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2 w,用自評焦慮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4〕評定患者心理狀態,用FMA量表評定患者運動功能〔1〕,用改良巴氏指數(MBA)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5〕。

1.5結果 見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量表得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P<0.05),但觀察組各量表得分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FMA及MBI評分比較
腦卒中發病迅速,病程長,致殘率高。早期康復可降低腦卒中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康復訓練可增大局部區域血流量,加強側支循環,促使病灶周圍組織及健側神經細胞功能重組和代償,促進神經細胞功能再塑〔6,7〕。
腦卒中急性期,病人在毫無準備情況下出現偏癱、失語、各種認知障礙,突然的打擊使病人出現各種焦慮、抑郁、緊張、心理失常,嚴重影響病人的認知、行為功能,這些負性情緒,破壞了病人康復的依從性,影響了康復治療。急性期,護理者認真傾聽病人的傾訴,讓其發泄不良反應情緒,通過人文關懷,支持性的心理學干預,發揮患者潛能,克服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學狀態,通過給病人介紹疾病治療方案,進行健康教育,讓病人了解康復情況良好訓練過程,進行心理認知干預,調動患者主觀參與康復的積極性〔8,9〕。
腦卒中恢復早期,病人各種功能開始恢復,護理者認真觀察患者心理及功能的細微變化,用這些進步反復暗示和激勵患者。例如當患者從平臥到自己坐上輪椅,視野從天花板到周圍的世界;交流從仰視到平視,病人心情會有個豁然開朗的過程,護理者抓住時機,積極暗示與激勵,會取到很好的效果。激勵能激發人的動機,使病人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朝著樂觀的康復目標前進〔10〕。
腦卒中恢復中期,康復重點在正常模式和運動控制能力的恢復,并進行下階段慢性恢復期社區持續康復的健康教育。此時心理康復要分別對待,對進步快的患者要繼續加強激勵。但上肢功能恢復和下肢步態矯正,進展相對緩慢。進入康復的平臺期,病人易產生煩躁,失望、消極的情緒,對預后缺乏信心。運用希望與失望學說〔11〕,用樣板的作用鼓勵患者,此時要進一步加強心理支持,調動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鼓勵患者堅持康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始終堅持心理護理干預,結果發現通過心理護理干預能明顯降低患者焦慮、抑郁,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提高康復療效。
本研究用Fugl-meyer評定法進行患肢運動總評分。Fugl-meyer量表是一種累積加分量表,專門用于腦卒中的評分,主要包括肢體運動、平衡、感覺、關節活動度和疼痛5項,總分226分。本文采用運動總評分,滿分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用改良Barthel量表測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滿分亦為100分,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 w進行評分對照,發現觀察組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
由此可見,心理護理干預在康復中具有重要意義,在腦卒中康復期應做到心理護理與其軀體護理并重,做好心理干預,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3 參考文獻
1黃曉林,燕鐵斌.康復醫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3-60.
2Hendricks HT,van Limbeek J,Geurts AC,etal.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Arch Phys Med Rehabili,2002;83 (11):1629-37.
3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0.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手冊〔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99-101.
5閔 瑜,吳媛媛,燕鐵斌.改良Barthel指數(簡體中文件版)評定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3):185-8.
6Liepert J,Hamzei F,Weiller C.Lesion-induced and training-induced brain reorganization〔J〕.Restor Neurol Neurosci,2004;22(3-5):269-77.
7朱鏞連.急性腦卒中的早期康復 〔J〕.實用老年學雜志,2011;17(1):4-6.
8吳 航,聶震球,黎雪梅.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早期康復病人負性情緒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11b):3012.
9楊 娜,劉翠紅,朱慶宇,等.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心理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8(1):115-6.
10吳風銀,李利平.激勵式心理護理在腦偏癱病人中的應用〔J〕.護土進修雜,2008;3(9):955-6.
11趙曉瑞,吳曉琦,韓翠英.希望與失望學說在腦卒中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