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 妮圖片說明:朱新禮6年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被否決曾引起空前的輿論風暴。很多人因為熱愛這個民族品牌而反對其被美國公司收購,也有很多人是被媒體報道渲染的情緒所感染。6年后,《環球時報》記者在新疆喀什見到匯源果汁集團董事長朱新禮時,他正準備去考察公司在喀什的工廠。談到匯源這幾年及未來的發展,這位樸實的企業家平靜而低調,而提起當年備受爭議的收購案,他仍很激動。朱新禮在喀什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如果6年前這一收購能成功,將是中國人最大的勝利。當時所有反對這件事的中國人都要深思一下,到底幫了誰。”“沒有人能打過我們”環球時報:您最開始是怎么想到去做果汁的?匯源果汁近年加大對新疆的投入,是出于什么考慮?朱新禮:20多年前我陰差陽錯地做起了這個。1992年我從政府辭職出來,接手一個水果罐頭廠,那個企業已經倒閉3年,發不出工資。1993年公司將主營業務轉為生產濃縮果汁,填補了市場空白。1994年公司開始向歐洲、日本和美國出口果漿原料。1997年,我們創建了匯源品牌,從那時起,匯源果汁飲料開始在國內銷售。目前我們在內地的種植基地大部分在河北、山東、陜西、吉林、黑龍江等地。新疆10年前就是我們重要的消費市場,8年前我們在新疆昌吉建了第一個廠,后來在阿勒泰建了一個基地搞農業種植。去年我們在喀什建了工廠,我們還要在這里種植水果。喀什的土地非常寬廣,陽光、溫度等自然條件好,沒有污染。如果把喀什作為一個種植基地,我們的產品不僅能出口到中亞國家,還能服務于喀什幾百萬消費者,同時還可以把原料回銷到內地去。環球時報:有數據顯示,果汁已成為中國繼碳酸飲料之后的第二大市場。您對未來的果汁市場有怎樣的預測?是否想把匯源做成全球最大的果汁品牌?朱新禮:再過5年、10年,果汁肯定不是第二大,而是第一大市場,碳酸飲料已經越來越下滑了。現在的人更關注健康,碳酸飲料沒有給人帶來健康。而果汁是天然、健康的。我當然希望把匯源發展成全球化的果汁品牌。但從國際上看,果汁品牌還沒有做到全球的,歐美的果汁品牌多如牛毛,沒有絕對大的。唯有在中國,我們目前是最大的,約占50%-60%左右的市場份額。能做到現在的規模,可能是因為我們做得早,再加上我們的智慧、努力,還有不斷學習。和國外果汁比,我們優勢很多。我們的設備是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原料和國外一樣。唯一不一樣的是,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知道在中國該怎么打,怎么和國外品牌競爭。環球時報: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商業巨頭紛紛跨界進軍果樹種植領域,比如“潘蘋果”、“柳桃”、“褚橙”。面對激烈的競爭,匯源如何保持市場優勢?朱新禮:果汁市場的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競爭是這個時代的特征,這個時代不可能也不會有不激烈的競爭。競爭是好事,只有競爭才能更好地促進發展,才能激勵人們創新,才能對消費者和客戶更有利。如果懼怕競爭,這個企業肯定就完了。企業應該適應競爭,勇敢地迎接競爭。我是不懼怕競爭的,越有競爭我越有激情,越有挑戰我越有勁,沒挑戰我就不知道勁往哪兒使了。未來即便有競爭,我也可以毫不客氣地講,沒有人能打過我們,再過5年也是一樣。反對收購,到底幫了誰?環球時報:直到現在,很多人還對2008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被否決那件事記憶猶新,您現在如何看待當時這件事引發的有關民族品牌的巨大爭議?朱新禮:我一直認為,如果6年前這一收購能成功,將是中國人最大的勝利。為什么?可口可樂在100年收購史上從來沒有過拿25億美元收購美國本土以外企業的先例。可口可樂把這個小廠起家的民營企業買過去,同時這個品牌還留在中國。因為它叫匯源,它是兩個中國字,出了中國沒人認識。而中國人用美國人的25億美元可以做很多事,我們可以用這些錢幫助窮人,可以去做中國的現代農業,還有能力在兩年后再創辦一個中國的果汁品牌,去和可口可樂收購的匯源品牌進行競爭,讓消費者受益,讓中國的果農受益,何樂而不為?外國人的錢放到中國來,你怕什么?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短視葬送了這樣一個非常好的買賣,結果讓美國人省了錢,讓可口可樂當天的股價大漲,匯源股價從12元跌到2元。這是否是一個英明的否決,人們應該有一個判斷。這個否決案不僅害了一個中國的民營企業,中國政府還被國外說成是貿易保護,很多國家后來都拿這個說事,把它當成一個反面案例。當時,很多人喊“愛國主義”、“民族品牌”,如果大家真的支持民族品牌的話,政府和民眾平時應該對民族品牌給予更多鼓勵、表揚和支持。什么叫愛國?我覺得應該是把美國人的錢拿到中國來,那叫愛國。大家多喝匯源少喝可樂那叫愛國。6年以后應該好好深思了。不僅是我要深思,當時所有反對這件事的中國人都要深思一下,到底幫了誰?環球時報:也許當時更多的人認為,雖然我們拿到了美國人的錢,但如果丟了中國這個民族品牌,會覺得很可惜。您對此如何看待?朱新禮:品牌是可以創造的。中國的品牌丟掉的太多了,為什么在這個品牌上糾結呢?我們可以創造無數個品牌。匯源1992年剛創辦的時候沒有資金,也沒有人才,我們也都一步步把品牌創造起來了。如果那次收購成功,我們的2萬多名員工可以向可口可樂學習,之后再和它競爭,那多容易啊!我認為在這件事上,一些媒體的炒作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一個媒體的社會責任應該比企業還要大。環球時報:當時還有人說匯源是在開曼群島注冊的,不算是民族品牌。朱新禮:那只能說還有很多人不太了解香港上市的情況。匯源果汁是2007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境外上市無外乎兩種基本模式:H股和紅籌,前者是以境內注冊公司的身份直接上市,后者則是在離岸的島嶼上注冊作為上市主體。紅籌上市的公司注冊地通常在開曼、百慕大或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但公司的主要業務資產在中國大陸。大部分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都是采用紅籌上市,也就是注冊地在境外,但不能以此注冊地非中國境內就斷言匯源不是中國品牌。舉幾個例子,蒙牛上市公司也是開曼群島注冊的,國美注冊地是在百慕大,它們就不是中國品牌了嗎?環球時報:如果以后再有來自外資企業的收購,您還歡迎嗎?朱新禮:不歡迎了。將來也許不是他們收購我,而是我收購他們了。目前我們收購了日本三得利旗下的中國三得利食品公司,現在還在談其他的收購,既然中國老百姓不喜歡我們被收購,我就沒得選擇了。最希望中國農業大發展環球時報:中國雖然是個農業大國,但農民的收入還很低。您認為中國農業問題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改善?朱新禮:在意大利、法國、英國的農村,農民都住在別墅里,前后都是花園,生活品質和品位很高。每次看到他們再想到中國農民的差距,我心里一是覺得很難過,二是有一種想改變的欲望。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企業家,我認為中國農業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深層次的機制問題。中國農業目前是小家小戶在做,一家二畝地,雖然看起來大家比較安定,社會比較和諧,但只有二畝地,你能投入100萬去做品牌、去改造土地或苗木嗎?我認為農業應該搞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或者說品牌化,讓更多農民穿上工作服,獲得更多的培訓機會,得到更多的福利和保險。我一直想好好地去解決農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我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應該鼓勵更多的國企和民企去農村,對農業做更多投入,解決農業落后問題。當然,中國農業怎么發展,這不是一個農民、一個企業能解決的,也不是一個縣委書記、一個省長能解決的,我認為應該從國家層面好好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環球時報:具體到果樹種植方面,怎樣才能讓農民的利益最大化?朱新禮:前段時間,我去意大利考察水果種植,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奧地利的山區,那里的果農非常富有。同樣一畝土地,他們的收入是2萬元人民幣,而中國果農一般只有一兩千元人民幣。他們用了新技術使蘋果的口感、產量、保存時間都得到很大提升。果苗子和水果培育技術還能作為一種價值,帶給他們更多收入。受到歐洲農業的啟發,我決定在北京密云建一個最先進的生物科技研究院,把歐洲的技術引進到中國,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這個研究院今年年底投入使用,來自美國、以色列、意大利等國的專家將在此工作。我一年可能會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在這個研究院上。我可能在做5年、10年、20年以后的事,也許會幫助10年、20年、30年以后的中國農民和農業。現在很多人賺錢后不再想農業了,我是有錢沒錢都想著農業。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農業是有責任、有情懷的,我更多的是以一種責任感和一種理想在做這些事,我認為做這一切很值得。▲
環球時報201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