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印,王震,張博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油田生產事業部,河北 燕郊 065201)
印尼SES區塊位于南蘇門答臘海上油氣區。南蘇門答臘盆地中間被蒂加普盧隆起分隔,東南部以楠榜隆起為界,面積7.8×104km2。研究區位于SES區塊中部,主要含油層系為UBR、LBR碳酸鹽巖儲層。該油田由于開采時間較長、儲量規模小、地質條件復雜、油井產能較差,近些年來油田遞減率居高不下。針對這種情況,如何合理開發油氣田,提高低產低效井產能成為目前擺在油田開發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筆者根據現場施工實踐即采用膠凝酸酸化壓裂 (酸壓)以及全程拌注氮氣、壓前預處理等一些列工藝措施對SES區塊中部油田碳酸鹽巖儲層UBR組進行了改造,效果十分明顯,有效的提高了油田采收率。
印尼SES區塊油氣一般產于漸新統至上新統的海侵砂巖和上部海退砂巖,個別為臺地碳酸鹽巖儲層。已發現油藏都是漸新世到早中新世沉積,河流相碎屑巖沉積占75%的儲量,另外大約25%的儲量為碳酸鹽巖沉積。主要盆地為Sunda盆地和Asri盆地,弧后前陸盆地,南北走向,不對稱半地塹,位于Sunda穩定地盾和Java島活躍火山弧之間。其中研究區SES區塊中部位于Sunda盆地[1]。
研究區油氣藏成藏模式以 “自生自儲”為主,屬于構造-巖性復合圈閉、薄層狀、低豐度、無邊(底)水碳酸鹽巖裂縫性未飽和油氣藏[2]。儲層埋深1219~1524m,屬于碳酸鹽巖臺地生物礁相;儲集空間由溶蝕孔洞、晶間孔和裂縫構成,屬裂縫-孔隙 (洞)或孔隙 (洞)-裂縫型儲層;儲層物性隨地層變老、埋深增大而變差,孔隙度平均為15%,滲透率大多小于50mD。
研究區自20世紀90年代發現工業油流并投入開發以來已相繼鉆探了10余口井,獲得了一批具有中高產油井。現有油井主要以機采電潛泵抽汲為主,油田自開發以來,一直采用枯竭式生產方式開采,直至近幾年才有少數油井轉注井開始注水開發,但據觀測注水效果欠佳。目前油田已經進入了中后期開發階段,多數油井油層壓力持續降低,地層能量虧空,目前日產油100桶左右。研究區在生產的油井大部分綜合含水率普遍較低,平均在25.5%,個別油井綜合含水較高達80%以上。這樣的油井生產動態特征反映了研究區邊底水能量較弱,經過數十年開采多數油井并未水淹,含水、產液較為穩定。
1)由于研究區主要含油層系為碳酸鹽巖儲層UBR、LBR組,儲層物性較差、基質滲透率低、非均質性較強,裂縫是油氣儲集及滲流的主要通道。在油田開發初期油井產能較低并且一直利用油藏天然彈性能量開采。目前該油田大部分油井出現產液量不穩定且呈下降趨勢,隨著井生產壓力的降低,導致部分井在生產時由于產液量太少經常出現電泵欠載現象,增加了檢泵作業次數,對研究區油氣產量產生較大影響。
2)根據井史記載,研究區生產井基本于20世紀80年代末陸續完鉆投入開發。在長達幾十年的生產歷史中,絕大多數油井做過酸化、小型酸壓、檢泵、除垢、修井等措施。而在作業過程中,由于采油平臺及其他客觀條件限制,完井液、修井液等各類入井液體質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僅僅是利用海水過濾再簡單添加一些化學藥劑,因此入井液中存在大量懸浮顆粒且密度較大。隨著油井生產時間的推移及多次作業,油氣層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老井重復酸化作業效果差,加之油氣層基質滲透率低、裂縫、溶蝕空洞等滲流通道被污染產生堵塞,從而導致研究區油井產液呈現逐漸下降最終成為 “躺井”。
針對印尼SES區塊中部碳酸鹽巖低滲透儲層開發現狀,通過大量室內試驗研究,最終決定采用膠凝酸壓裂酸化技術對研究區儲層進行改造[3]。在大量試驗基礎上,最終確定了研究區酸壓作業膠凝酸液體系CRACS-0220的配方:59.3%HCl+1.2%PA-COF2 (緩蝕劑)+2%PA-MU1 (互溶劑)+0.3%PA-CH3(黏土礦物穩定劑)+1.5%PA-GL26R (膠凝酸)+4.0%PA-PA21(水基清蠟劑)+2.0%PA-FA (起泡劑)+12%PA-NTA (鐵穩劑)+2.0%PA-PA-EH1(破乳劑)+5.7%清水。
液氮拌注酸壓是指在施工之前、施工過程及施工結束,全程將液氮伴隨著酸液連續注入井筒的酸壓配套工藝技術。在井筒中,液氮隨著溫度升高而變為氣體,形成穩定泡沫以高壓水力作用和酸液的化學溶蝕作用于儲層,達到改造儲層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在施工之前注入大量液氮,這樣做的目的是將井筒及近井地帶地層水、修井液及原油壓入地層深處,將處理段的儲層充分裸露與酸液進行完全反應,防止酸液與地層水或井筒中原油發生反應產生二次沉淀。此外,因泡沫酸中的氣體有助排作用,泡沫酸酸化特別適用于低壓低滲排液困難的儲層改造,老井挖潛和低壓井的增產措施,也能有效解決排液難、水敏性儲層等特殊矛盾井的作業。泡沫酸中的氣泡可阻止H+向巖石表面的傳遞,降低酸巖反應速度,泡沫酸酸化可獲得較大的酸液有效作用距離[4]。
印尼SES區塊中部碳酸鹽巖儲層結合儲層地質特征,通過氮氣氣驅+多級交替注入膠凝酸+轉向劑工藝并混注氮氣來進行儲層改造,有利的降低了碳酸酸巖反應速度和酸液的濾失。從而達到了長井段均勻改造、獲得較長的刻蝕裂縫和高導流能力的目的。此次酸壓施工工藝流程為:試壓→注氮氣氣驅→高壓交替注入酸壓和轉向劑 (2~3級)并拌注氮氣→過頂替液→氮氣返排→開井放噴。
2013年7月28日對研究區目前實施2口酸化壓裂井,通過對酸壓井施工參數及酸壓前后產量對比(見表1)來看,酸壓作業對油井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表1 印尼SES區塊中部酸壓井施工參數統計表
1)油田經過數十年開發,地層能量已經嚴重虧空,油藏彈性能量及天然水驅能量較低,造成油井產能低下,下步應著眼于增加注水井數量來保持油藏能量;同時進行研究區地質特征再認識,開展老井挖潛、選井選層、篩選出適合油田開發及增產的一套工藝手段。
2)針對印尼SES區塊中部碳酸鹽巖低滲透儲層,通過實驗室研究篩選出膠凝酸酸液體系用于酸液作業,該酸液體系具有水 (酸)溶解性好、耐高溫、低慮失性、穩定性好等特征。
3)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全程拌注氮氣,酸液及轉向劑多級交替注入的工藝方式進行作業。拌注氮氣具有明顯的降慮失、助排及均勻布酸的作用。事實證明,研究區實施的2口酸壓井效果十分明顯。這2口井酸壓作業的成功實施,為研究區其他井下步增產挖潛起到了指導作用。
[1]鐘大康,朱筱敏.Sunda盆地 (印尼)古近系Zelda段 (扇)三角洲沉積特征 [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7,22 (1):7-11.
[2]楊志彬,何祖榮,楊先利,等 .川北閬中-南部地區大安寨段油氣藏儲層酸壓改造技術及實踐 [J].中外能源,2010,15(5):50-52.
[3]張太斌,盧云霄 .車西古潛山碳酸鹽巖儲層酸壓改造技術 [J].鉆采工藝,2003,26(2):24-27.
[4]張慶云,蒙炯 .混氮氣酸化壓裂技術研究 [J].科技信息,2007 (33):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