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蘇春江
中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蘇春江
本文運用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Static GL index)和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 index)對2001年至2012年中日農產品貿易數據進行分析,實證研究了中日兩國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分布現狀,研究結果表明:雙邊農產品貿易具有明顯的產業間貿易特點,只有少數的農產品如水果、堅果、蜜糖及煙草保持了良好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特別是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幾乎是完全的產業間貿易;日本農產品的競爭力水平日益提升,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威脅加重。
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
中國對日本在2001年至2011年存在整體貿易逆差,但是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對日本是貿易順差國。隨著雙邊經貿關系日益緊密,中日在經濟領域廣泛開展互惠合作與交流,雙邊農產品貿易表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兩國農產品貿易額從2001年的59.85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3.42億美元。兩國市場開放程度與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成為影響到中日兩國貿易自由化的關鍵因素。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研究最先集中在生產函數與生產要素的單一性前提假設下,是在與傳統貿易方式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對該現象的理論解釋,并探討相應的衡量指標,例如Grubel and Lloyd(1975)、Helpman and Krugman(1985)等。Loertscher and Wolter(1980)、Greenaway et al.(1995)、Greenaway and Torstensson(1997)、Gullstrand(2000)以及Fukao et al.(2003)等將產業內貿易指數應用到計量模型中對多國多產業的產業內貿易問題進行實證研究。
國內關于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不少學者認為,東亞國家經濟發展存在垂直差異性,充分發揮工業化不同階段的比較優勢會推動產業內貿易的深化。國內不少研究者通過 G-L和構建數量模型對我國各行業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做經驗分析。陸文聰、梅燕(2005)運用 G-L指數、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指數分別從整體和四大類農產品兩個層次評估了1996年以來中國與歐盟15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水平及結構特征。
關于中日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王璐(2009)采用G-L指數測算了中日韓三國四大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認為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在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的中韓和日韓之間占主導地位,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中日兩國之間則以農產品產業間貿易方式為主。梁雪、崔振東(2009)認為,發展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該研究從整體和分類兩個層面,從靜態、動態以及結構三個角度分析了中日韓三國之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結果表明,中國與日本、韓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方式為主,日本與韓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則以產業內貿易方式為主。
研究通過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考察影響產業內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評價該方式對雙邊農產品貿易的影響,但所用的模型多是以傳統貿易理論為基礎,并未充分考慮產業內貿易方式的特殊性,在形式上也多為只體現單向影響的單方程模型。因此,充分考慮產業內貿易方式與傳統貿易方式的差異,運用產業內貿易理論對中日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進行分析,這對中日農產品貿易政策調整以及雙邊貿易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具有重要的理論支持與現實意義。
產業內貿易指的是某一時期同一產業內相似產品的進口與出口,產業間貿易是指不同產業部門的商品貿易往來。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的本質區別在于:產業間貿易建立在國家間要素稟賦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基礎之上,而產業內貿易以要素稟賦的相似性與相對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一般而言,某部門產業內貿易的規模會影響到產業調整的成本。在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導的經濟部門中,貿易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是有限的,不會引起大規模的資源重新配置,因此由產業內貿易而造成的產業調節成本很小。常見的研究產業內貿易方法主要是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Static GL index)與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 index)。
(一)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
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Static GL index)是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應用廣泛的一種用來衡量某一部門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測量指標,被定義為如下形式:
(1)
在公式(1)中,GLit在0到1之間浮動,衡量部門產業內貿易的不同水平。GLit=0時,表示沒有發生產業內貿易;GLit=1時,表明產業內進口額與出口額相等;GLit值越大說明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Xit與Mit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并且對Xit-Mit取絕對值。
為了研究產業內貿易的平均水平,則將各部門或產品組的貿易額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計算,表示為公式(2):
(2)
但是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只能反映某一年內的一些靜態的產業內貿易信息,因為這一缺陷,該指數不能用于跨年度數據的比較。為了更好地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隨時間的變化,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 index)的解釋力更強。
(二)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
在公式(3)中,Xit與Mit表示的是i部門在 t時期的出口額與進口額,同理,Xi,t-n和Mi,t-n代表i部門在t-n時期的出口額與進口額。所以,Ai表示i類農產品一定時期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ΔXi和ΔMi表示從t-n到t時期內增加的i類農產品的出口額與進口額。
(3)
為了更好的表示這種凈出口增加與凈進口增加的非相對性,把公式(3)轉換為公式(4),如下:
(4)
在公式(4)中,-1≤B≤1,B越接近0表示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相反的,B越接近-1和1表示產業間貿易比重越大。與公式(3)相比,公式(4)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反映貿易績效的情況:當B>0時,表示該部門良好的貿易績效,當B<0表示該部門的貿易績效欠佳,邊際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在本文中,主要使用(4)衡量邊際產內貿易水平。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統計署創建的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三次修訂標準(SITC Rec.3)做商品分類劃分,在該標準分類中農產品主要包括以下各章:
(1)00章,活動物;
(2)01章,肉類;
(3)02章,奶制品及禽蛋類產品;
(4)03章,魚甲殼動物及軟體動物類產品;
(5)04章,谷物類產品;
(6)05章,蔬菜和水果類產品;
(7)06章,糖及蜂蜜類產品;
(8)07章,咖啡茶可可和香料類產品;
(9)08章,動物飼料類;
(10)12章,煙草及煙草制品;
(11)21章,皮革及未加工皮毛;
(12)22章,油質作物種子及果實;
(13)26章,紡織用原料,包括生絲黃麻等;
(14)42章,固態植物油脂;
以及以上章節的三級子目中的小類產品。時間跨度為2001~2012年。
運用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和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了包括上述14章農產品在內的中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水平。
(一)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
2001~2012年中日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整體呈現出上升態勢,特別是01章、02章、06章和26章農產品的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都高于0.5,26章的農產品2012年的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最高,達到0.99。表明這四章目錄下的農產品保持了較好的產業內貿易發展態勢。而其他各章目錄下的農產品產業貿易水平都維持在0.1到0.5之間,表明該類農產品雙邊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呈現出較強的互補性,例如00章的活動物在2010~2012年保持著完全的產業間貿易。
(二)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
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提供的數據,本文運用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 index)對中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做動態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12000~2011年中日農產品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

表22003~2012年中日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

續表
表2表示了按照公式(4)計算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在表2的基礎上整理得出表3。在表3中,以一年作為一個研究周期,通過分析計算前述14章49小類農產品從2003年到2012年中日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動態變化,得出了中日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趨勢:中日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為輔,雙邊農產品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雖然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在金融危機之前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但在危機之后出現下滑。

表3中日農產品動態產業內貿易水平比較

續表
充分考慮產業內貿易方式與傳統貿易方式的差異,通過使用靜態產業內貿易指數(Static GL index)和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 index),從理論角度勾勒出產業內貿易行為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方式,在此基礎上建立實證模型對2001年至2012年中日農產品貿易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產業內貿易對中日雙邊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2003~2012年中日農產品貿易的動態發展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的形式進行,只有少數類別的農產品貿易呈現出產業內貿易的形式,并且分布不平衡。特別是2007年金融危機之后這種貿易模式的動態演進愈演愈烈,雙邊農產品貿易幾乎呈現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發展格局。2003~2012年只有少量的農產品維持了良好的動態產業內貿易水平,主要包括:012(雜碎類)、057(水果堅果類)、061(蜜糖類)、122(煙草制成品)和265(植物紡織纖維)。另外,金融危機以后,雖然日本對華農產品出口額非常小,不過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針對中日農產品貿易的現狀,我國應在對日農產品貿易建設中采取以下措施:(1)密切關注日本相關貿易政策的變化,尤其是有關雙邊貿易中的重點產品的政策;(2)建立高效的農業國內支持保護機制,在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同時注意優化農業支持結構;(3)利用建設自貿區的機會進一步擴展雙邊貿易空間,提升雙方貿易互補性;在很多互補性不夠緊密的產品上還存在很大的貿易拓展空間,對此類產品也需要加以關注,以期進一步提升中日農產品雙邊貿易的質量。
[1]龐德亮,鄭瓊潔:《中日韓農產品貿易比較分析》,載于《亞太經濟》2010年第4期,第83~87頁。
[2]崔超、吳林海:《中日韓三國農產品貿易競爭關系的研究》,載于《國際貿易問題》2007年第7期,第50~54頁。
[3]趙殿仁、許文娟:《中日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載于《經濟理論研究》2009年第5期,第87~89頁。
[4]米立群、徐興權:《中日農產品市場優勢比較》,載于《農業經濟》2010年第2期,第54~56頁。
[5]Yilmaz.The Role of Trade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 Comparison of Foreign Trade Between Turkey and South Korea[J].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Finance and Trade, 2002,38(2):59 -78.
[6]李明全、韓春華:《FTA下農產品貿易規則分析》,載于《東北亞論壇》2010年第4期,第55~62頁。
[7]楊帆:《日本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及中日雙邊貿易分析》,載于《市場周刊》2013年第3期,第124~126頁。
本期特稿
F752.7
:A
:2095-3151(2014)38-0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