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軍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266109)
根據《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學生網民比例最高達26.8%[1]。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典型的高頻網絡交流群體[2],根據筆者對290份有效調查問卷的統計,大學生在校期間,符合網民標準[3]的達100%,日上網1小時以上的有161人占78.97%,超過2小時的有179人占61.72%,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社交的重要領域,大學生在網絡流行語的創造、使用和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網絡流行語定義基于網絡語言和流行語兩個概念,現在網絡語言一般是指上網者在網絡交流中常用的語言、符號,是網絡上通用的語言,是一種新的語體;流行語是指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廣為流行的,具有使用人數多、頻率高、范圍廣的特點的詞匯。綜合來說,網絡流行語就是傳播范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影響最突出的網絡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彰顯個性、不合規范、言簡意賅和廣泛認同等。
網絡流行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因而具備傳統語言認知、表達和交往的基本功能[4],此外它還具有一些被大學生群體認同的實用功能:一是提高網絡交流效率。大學生的網絡交流以輸入字符為主,為節約上網時間,提高字符的輸入速度,大量的網絡縮略語、符號、數字等流行語被廣泛使用;二是探索功能。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充滿知識與樂趣的資源,而網絡流行語是探索網絡資源的工具,因而大學生樂于學習和使用網絡流行語;三是個性表達功能。大學生充滿創新活力,注重彰顯個性,有些網絡流行語如“槑”從字形、意義、文化上都很有特色,較好地契合了大學生群體凸顯個性的需求;四是社會交往功能。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使用網絡流行語是群體成員相互認同的重要方式,不熟悉和使用流行語就會有一種被邊緣化的被排斥感,無法同群體的其他成員正常交往。
為全面調查大學生群體對網絡流行語的認知情況,筆者對青島農業大學本科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走訪,通過對有效問卷的統計,反映了大學生群體對網絡流行語的認知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活動時間為2013年12月,共向本科生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0份,回收率為96.67%;調查的本科生中,男生171人占58.97%,女生119人占41.03%;年齡介于18-23歲之間,其中大一79人、大二81人、大三92人、大四35人;109人屬于文科類學院,181人屬于理、工、農類學院;173人為農村生源,117人為城鎮生源;小學開始接觸網絡的35人,初中開始的61人,高中開始的136人,大學開始的58人;在校期間日上網時長低于1小時61人,1-2小時的133人,2-4小時的75人,超過4小時的21人。
通過調查問卷對大學生群體對網絡流行語的意義理解、使用頻率、使用場所、接觸途徑和熟悉詞語的統計。大學生對所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意義時,有半數多的完全理解,不理解只占百分之四;在網絡交流中,使用的大學生占到近九成,偶爾使用和不使用的僅占一成多;在使用場所的調查中,有八成多的大學生多在網上使用和僅在網上使用流行語,完全不使用的僅占百分之三;在學習網絡語言的學習途徑上,主要通過網絡、同學或朋友學習,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同學通過其他途徑學習。
從2013年的網絡流行語中按積極、中性、調侃和粗俗四個類別各選了5個詞,不標明釋義并打亂順序,讓被調查者選取4個最常使用的詞語。從290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結果中可看出,調侃類的流行語是大學生最常使用的,5個詞共被選擇了452人次,占總人次1160的近四成,積極類的緊隨其后403人次,占了三成半,中性類的有225人次,占兩成,粗俗類的最少只有80人次,不到一成;從單個詞排列來看,屌絲、走你、中國夢、坑爹4個詞處于前列,分別被選擇了156、141、119和116次,槑、土豪、PMP也都超過70人次,我擦、你妹和shit三個詞最少,都是個位數。
大學生是在理解網絡流行語的意義的基礎上普遍使用的。大學生對流行語的意義廣泛了解。有半數多的大學生認為對所使用的流行語完全理解,加上理解和大概理解的共占96%多;網絡流行語已經被大學生普遍接納和使用。在網絡交流中,絕大部分大學生使用流行語,經常和頻繁使用的占了三成,完全不使用的只有百分之三;大學生對在網絡和生活中使用的語言有較明晰的區分。網絡流行語大多在網絡交流中使用,在生活中也使用的大學生不到一成半;大學生學習網絡流行語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同學或朋友。僅有不足百分之五的通過其他途徑學習,說明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大學生彼此交往、交流的重要工具。
大學生作為一個由于具有較高文化水平、一定判斷能力和面臨多種壓力的群體,在網絡流行語的學習與使用中能自覺抵制網絡流行語的負面作用。從使用頻率上看,積極類的流行語被廣泛使用,而經常使用粗話類的大學生不到一成,使用臟話類的比例更低;大學生對流行語的負面作用有較清醒的認識,特別對粗、俗、臟的流行語敗壞文明的負面作用有較清醒的認識。
盡管調查顯示大學生經常使用粗俗類流行語的人數不到一成,但由于學生基數龐大,經常使用粗俗臟的網絡流行語的人數也很驚人,會對學生成長、校園文明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調侃和中性的網絡流行語也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如“屌絲”有156人選為最常用的詞,表達了大學生、特別是男大學生對自身條件、社會公平和發展前途的調侃、擔憂和不滿,還有“坑爹”、“土豪”、“吐槽”等也都承載者一定的不滿情緒,大學生長期受此影響,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會在網上給以呼應和傳播,行成不良網絡輿情,甚至誘發不良事件;有八成多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對自身的負面作用較小或沒有,有同樣比例的認為不需要網絡流行語加以引導,表明大學生對流行語復雜的負面效果不予重視,對自身的免疫力盲目自信,對傳統的外界干預措施會有較大的抵制情緒。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3.
[2]白榮寶.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及其引導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3]王樹亮,鐘婧.網絡政治文化內涵探析[J].理論與改革,2013,05:34-38.
[4]李娟.語言功能觀照下的網絡熱詞小議[J].新聞愛好者,2012,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