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冰肖林毅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當今社會需要具備醫學知識、專業技能、道德品質、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醫學人才,并且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日益加劇的競爭、日益加大的壓力、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社會。因此,非人文專業高等教育不能只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能只注重技術價值的發展,忽視自我價值的完善。提升醫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務之急,具備歷史、文學、法律、藝術、哲學等人文知識;具有民族色彩、個性色彩的人文思想;會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優秀的民族精神,注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人文精神。
在當代西方文化和大眾流行文化的沖擊下,以儒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調查中發現,47%的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五千年中國文明史、中國古典名著等一知半解,91%的學生對民樂、戲曲、書法毫無興趣。
醫學生文化素質的整體狀況不盡人意。調查顯示,文學修養欠缺,大學生最經常閱讀的讀物依次是雜志、報紙、書籍,閱讀偏重于輕松休閑類,85%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看過1-2本中外名著。藝術愛好膚淺,78%的學生沉迷于流行音樂,很少有學生熟知莫扎特、貝多芬、徐悲鴻等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價值。對哲學領域的接觸非常有限,89%的學生對于康德、尼采等偉大哲學家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人物的名字上。知識面狹窄,只致力于專業學習,忽視專業以外的知識和教育,如國學、大學語文、歷史、哲學等人文專業和課程。
網絡、手機占用了大學生相當多的課余時間,大學生利用網絡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為寫醫學論文上網瀏覽專業期刊、尋找學習資源;其二,85%以上的學生主要是玩游戲、看電影、聊天等娛樂。生動的網絡深深地吸引著大學生,枯燥的知識學習處在下風。無論在公交還是地鐵等眾多公共場所,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自顧自低頭玩著的景象隨處可見,過去手捧一本書的情景難以再現。
市場經濟社會,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和價值觀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95%的學生力圖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者兼顧,拋棄了以前非此即彼的極端人生價值思維方式。雖然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主流觀念,在2/3以上的學生中仍然認為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強調個人價值和自我奮斗,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幸福等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潮涌現。價值觀多元化導致了大學生社會觀點和心態多樣化,更看重眼前利益,更注重物質享受,把金錢作為衡量個人成功及擇業的重要標準。對人文精神的探討、人生意義的思考等精神層面的追求看得更淡然。
20世紀初至今整整一個世紀,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人在自然領域取得的進步,是社會領域無法相提并論的。與此相應,在教育領域,技術理性主導的科學教育,對于價值理性主導的人文教育形成壓倒性的優勢。現代大學進一步明確定位為培養實用型人才。我國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和理工農醫類學科分化,非人文專業醫學生以追求客觀領域的技術性把握為目的,輕視人文素質教育。
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是應試教育,雖然多年來提倡素質教育,但根本無法落實。我國中學階段就文理分科,不少民辦中學更是將文理分科提前到高一年級。更有中學壓縮,甚至取消了美術、音樂等課程。全國出現不少“高考工廠”,只為追求升學率,制造“狀元”,造就了中國學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現象。進入大學,學醫的理工科學生學習壓力比其它專業大得多,為應付考試,更加無暇顧及人文專業課程。
文化的沖突與碰撞是影響大學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全球化和網絡時代的來臨,西方文化與價值觀也對人的心態和行為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沖突的文化氛圍,以及多元價值觀念的流行,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在物質與精神、現實與理想、自我與社會等方面往往無所適從,甚至陷入享樂主義、個人主義。
構建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大學校園文化,讓醫科生在校園中處處感受到人文的氣息,隨處感受到人文精神潛移默化的熏陶,體會到人文精神的啟迪,陶冶情操,升華精神。
3.1.1 社團活動
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課余文化的主要載體,為醫學生單調乏味的學習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推動學生感興趣的社團穩定發展,如專業實踐社團、文體社團、藝術欣賞類社團、文史教育類社團,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擴大知識面,培養人文精神。
3.1.2 文化活動
廣泛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文化藝術節、讀書會、主題班會、文藝、歷史、軍事等人文知識學術講座、報告會、座談會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美、寓教于文,讓學生的情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得到升華。
3.1.3 人文閱讀[1]
大力宣傳紙質書籍的閱讀,與學校圖書館聯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學生步入知識的寶庫中細細閱讀,慢慢品味。把頭從手機上抬起來,把人從電腦前解脫出來,重拾閱讀的樂趣。傳統閱讀促進人類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2.1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辦學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質和基礎,單純的醫學技術教育是存在缺陷的教育。改變辦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在醫學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向學生介紹醫學前輩的科學精神,言傳身教作為現代醫學界醫護人員應具有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作風、治學態度[2],使學生在成才中成人。但是切忌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這也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失去學習興趣的原因。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等聲形結合的教學互動,情理交融,以情感人,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
3.2.2 文科教育與理科教育融合教學
在課程建構上,從“知識本位”向“以人為本”過渡,不能單純地學習醫學科學知識[3],實現學科與學科之間、學科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人文和科學之間的有機融合,從而領悟科技知識中深深蘊涵的人文精神。拓寬課程內容,多增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如國學、經濟、法律、哲學、音樂、美術、攝影等。專業課與人文課同等重要。培養學生的美感、創造性和藝術性,從而擁有健康的人文情感。
中國古典儒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德性訴求,在引領非人文專業醫學生追求人生幸福和服務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價值滲透的作用。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先“修身”,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醫學院校增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日程安排,并列入課程表。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到醫院、福利院、養老院做義工,參加市區、學校、社區或社會團體組織的義診等各種公益活動,宣傳健康知識,或進行醫學相關社會調研,這是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助人為樂的時代精神,體驗職業價值和人文精神的意義。
只有教師擁有較高的人格魅力,才能讓學生信服。“在教學的過程中任何時刻都貫穿人文關懷,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使之形成關愛生命的意識,產生照顧和關心人的行為。”[4]為此,教師在藝術與修養、心理與人格、科技與社會、倫理與道德等多方面都要加強個人修養,以提高個人人文素質。
加強醫學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堅定政治信仰、優良醫德醫風、精湛醫療技術、廣博人文知識,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1]張新華,等.醫學生人文素質與人文閱讀[J].醫學與哲學,2011,32(10):63-65.
[2]零東智.新時期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精神透視[J].中國成人教育,2012(10):76-78.
[3]張新華,等.基于國家醫學教育標準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81-83.
[4]李雙力,李為華.基于關懷理論視野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科技信息,2014(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