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機肥投入減少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積造有機肥的積極性大大下降,積肥數量減少。
1. 危害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多數農民覺得有機肥的積肥、運輸和施用用工多、體力勞動強度大,不如打工掙錢買化肥。致使麥田有機肥用量減少,土壤肥力難以提高、土壤板結、理化性狀不良,影響小麥產量提高。
2. 應對措施
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不僅含有小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而且還含有中微量元素。并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增強小麥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增加產量,改善品質。提倡發展家庭飼養業,鼓勵農民群眾大積大造有機肥。一般畝施優質有機肥2000~3000千克,有機肥不足的可進行秸稈還田。
二、秸稈還田技術不配套
1. 危害
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近年來得到了大力推廣,對于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部分農戶還未掌握好這項技術,秸稈還田時常常不增施氮肥,結果出現秸稈腐爛過程中吸收氮素與小麥生長吸收氮素爭奪養分的矛盾,造成小麥出現黃苗、弱苗,有的田塊不僅起不到增產的作用,而且還會使當季小麥產量下降。
2. 應對措施
秸稈還田時增施氮肥,調節碳氮比,以利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加快秸稈腐熟。一般每畝增施尿素5~10千克或碳酸氫銨15~30千克,若秸稈還田較晚、粉碎效果不好,要適當增加氮肥用量。
三、大量盲目施用化肥
1. 危害
很多農民群眾受“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巧管不如多上糞”等觀念影響,造成了大量盲目施肥的不良局面。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民把每畝地增加幾十元的化肥投入不當回事,造成化肥用量逐年增加,總以為多施化肥就能提高產量。其實不然,長期大量地盲目施用化肥,不僅增加生產成本、破壞土壤結構,而且還會造成面源污染、土壤板結和營養比例失調。過量施用化肥常常造成小麥無效分蘗過多,后期麥苗擁擠、通風透光不良、莖稈細弱,引起倒伏。不僅不能提高產量,反而還會造成產量水平下降。
2. 應對措施
在施用農家肥的基礎上,合理施用化肥。并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實行配方施肥。達到用地養地相結合,使地力不斷培肥、產量不斷提高。一是應用配方肥,以當地農業部門推薦的配方肥每畝40~50千克做基肥。二是根據土壤肥力、產量水平合理確定施肥數量。一般畝產300~400千克的中產田,每畝施用純氮(N)10~12千克、磷(P2O5)4~6千克、鉀(K2O)4~6千克,全部的磷、鉀肥和60%氮肥做底肥;畝產400~500千克的高產田,每畝施用純氮(N)12~14千克、磷(P2O5)6~7千克、鉀(K2O)5~6千克,全部的磷、鉀肥和50%氮肥做底肥;畝產500~600千克的超高產田,每畝施用純氮(N)14~16千克、磷(P2O5)7~8千克、鉀(K2O)6~8千克,全部的磷、鉀肥和50%~40%氮肥做底肥,翌春再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
四、中高產田春季追肥過早
1. 危害
部分中高產麥田在返青至起身期進行追肥,此時正是小麥春季分蘗和基部節間伸長的關鍵時期,追肥過早,不僅造成基部節間拉長,而且無效分蘗增加過多、麥田群體過大、莖稈細弱。生長中后期田間郁蔽、通風透光不良,白粉病等病害加重。后期倒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2. 應對措施
推廣氮肥后移技術。對于中高產田應將追肥時間后移,將追肥時間由返青至起身期,推遲到起身至拔節期。一般中產田在起身期追施,追肥數量應占氮肥總量的40%;高產田在起身期至拔節期追施,追肥數量應占氮肥總量的50%;超高產田應在拔節期追施,追肥數量應占氮肥總量的50%~60%。對于土壤瘠薄干旱低產田,不宜采用氮肥后移技術,可在返青期進行追肥。
五、忽略微量元素肥料施用
1. 危害
微量元素是小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缺少微量元素會影響小麥生長,嚴重的造成減產。隨著小麥產量的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消耗也相對增加,不少地方土壤出現缺乏微量元素現象,特別是不施用有機肥或施用量不足的麥田,表現更為明顯。
2. 應對措施
補施微肥。在缺鋅、缺硼的地區可每畝底施硫酸鋅1千克、硼砂0.5千克。適量補充微量元素肥料是當前小麥施肥中的重要內容,不可忽視,特別是有機肥施用不足的麥田。
六、土壤耕層變淺
1. 危害
隨著旋耕犁的推廣應用,耕作層逐漸變淺,土壤耕作深度由過去的20~25厘米減少到現在的不足15厘米。耕作層變淺、犁底層上移會影響小麥根系下扎和伸展,小麥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減少,抗旱、抗寒、抗倒能力下降,易遭受冬季凍害和春季倒春寒危害,后期易倒伏。
2. 應對措施
大力推廣土地深耕深翻技術,先用大犁深耕,再用旋耕犁淺旋。耕作層不能一次加深過多,要逐年加深,以免耕作層生土過多,影響小麥和下季作物的生長。一般以每年加深3~5厘米為宜。
七、播種量過大
1. 危害
農民群眾仍然存在著“有錢買種沒錢買苗”的錯誤觀念。害怕播種量少了,麥苗稀、穗子少,因而盲目加大播種量,在適期播種的范圍內,每畝播種量高達15~20千克甚至更多。造成冬前麥苗擁擠,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個體生長細弱,特別是冬前氣溫高的年份,麥苗徒長,甚至在拔節、越冬時死苗。有的麥田即使越冬時不死苗,但年后麥苗也不旺不壯,小麥生長后期田間密度過大,莖稈細弱,通風透光不良,病害重,易倒伏,不利于小麥高產。
2. 應對措施
大力推廣精播和半精播技術,在小麥生產上要根據播種時期、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產量水平,合理確定播種量。在播種適期內,播種量一般為每畝8~10千克,播種適期過后每晚播1天,播種量可增加0.25~0.5千克,但晚播麥田最大播種量不能超過22.5千克。
八、農藥拌種隨拌隨播
1. 危害
部分農戶在地頭用農藥拌種或種衣劑包衣后隨即播種,導致黏在種子上的農藥很快被土壤吸附,種子吸收很少,防病治蟲的效果差,起不到應有的防治效果。
2. 應對措施
播種時要提前拌種,拌種后堆悶1小時,待種子將農藥充分吸收后再進行播種。用種衣劑包衣時要提前1天以上(以確保藥劑在種子外圍形成藥膜),并須晾干后才能播種。
九、田間管理粗放
1. 危害
由于農業生產經濟效益較低,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賺錢。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人、婦女等,他們不僅勞動能力差,而且接受新知識能力慢,主要靠多年的經驗從事小麥生產,生產先進技術推廣落實難度大,農業科學技術到位率低。造成大量盲目施用化肥,技術措施不規范,密度難以控制,病蟲草害加重,后期易倒伏等,影響了小麥產量的提高。
2. 應對措施
加強對農村現有生產者、勞動者的技術培訓,提高其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質;搞好農村科技示范戶的培植,發揮科技示范戶的帶動作用;鼓勵青壯年新型農民成為種糧大戶,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高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的普及率、到位率。
作者簡介:劉忠強,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曾獲化工部科技進步獎一項、市科技成果獎一項、市農牧漁業豐收計劃獎兩項、縣科技進步獎六項。先后發表科技論文和作品四百余件。聯系地址:山東省寧津縣農業局 郵編:2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