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早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開發技術中心,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0)
海拉爾盆地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極為復雜的斷裂系統,不整合面和斷層縱橫交錯十分復雜。盆地整體開發模式是勘探開發一體化,勘探程度低,在開發鉆井過程中構造、儲層、油水關系等不落實;部署鉆機多,而且區塊分散,預備井與緩鉆井多,使鉆井過程中不確定因素較多,給開發鉆井帶來較大難度。為此,筆者對海拉爾盆地開發鉆井地質跟蹤方法進行了研究:在鉆井順序上,嚴格按照首鉆井-正常井-緩鉆井的鉆井順序運行,正常開發首鉆井完鉆后再實施外甩開發首鉆井;原則上預備井在正常井完鉆后,根據鉆井情況進行油藏地質綜合研究后,決定預備井是否實施及實施順序;對認識不足的新開發鉆井區塊,提前介入,保障開發鉆井順利實施;在開發鉆井過程中,以地質錄井為依據,井壁取心為輔助,及時開展試油工作,有目的的進行資料錄取,拓寬開發領域,發現新的含油層系,邊鉆井邊認識邊完善,滿足開發鉆井需求。
貝301斷塊在興安嶺群探明石油地質儲量97.77×104t,含油面積1.33km2。開發鉆井前,沒有有效厚度電性解釋標準。經過對18口井測井曲線反復研究對比,同時結合試油、錄井資料,初步制定了有效厚度解釋標準,保障了開發鉆井順利實施。
貝中地區由于尚未提交任何級別的探明儲量,開發井解釋借用2007年提交預測儲量建立的有效厚度解釋標準:LLD (深側向電阻率)>20Ω·m,DEN (巖性密度)≤2.5g/cm3,AC (聲波時差)>65μs/ft,電性解釋標準不完善。在2008年開發鉆井過程中,主要出現電性解釋與錄井不一致的問題。如希61-65井電測資料在2531.5~2534.0m井段,電性解釋標準劃不上厚度,但井壁取心為灰色油斑凝灰質粉砂巖;希57-57井電測資料在2679.6~2684.0m井段,錄井無顯示,而原電性標準可劃厚度4.0m。這些問題給完鉆井有效厚度解釋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為此,筆者依據開發井、探評井試油資料,結合投產井生產動態,對部分井區構造低部位井油層重新解釋[1](區塊內每個小段塊有效厚度解釋標準各有差異),完善了有效厚度解釋標準,滿足了開發鉆井需求。
1)希3與希59-61井區 選用13口井86層的測井和試油資料,采用深側向電阻率、聲波時差與巖性密度建立了北部斷塊南一段油層解釋圖版 (見圖1)。86個統計層中77個點在標準范圍內,其中有6個干層點被劃入標準內,深側向電阻率與聲波時差圖版精度為92.2%;86個統計層中73個點在標準范圍內,其中有3個干層點被劃入標準內,深側向電阻率與巖性密度圖版精度為96.5%,以深側向電阻率與巖性密度圖版權重90%計算,兩圖版結合解釋精度為96.1%。該區塊油層解釋標準為:LLD≥13.5Ω·m,DEN≤2.48g/cm3且AC≥64μs/ft。

圖1 貝中希3-希59-61井區南一段油層有效厚度解釋圖版
2)希55-51-希X1井區 選用21口井98層的測井和試油資料,采用深側向電阻率、聲波時差與巖性密度建立了北部斷塊南一段油層解釋圖版 (見圖2)。98個統計層中77個點在標準范圍內,其中有2個干層點被劃入標準內,深側向電阻率與聲波時差圖版精度為97.4%;98個統計層中76個點在標準范圍內,其中有2個干層點被劃入標準內,深側向電阻率與巖性密度圖版精度為97.3%,以深側向電阻率與巖性密度圖版權重90%計算,兩圖版結合解釋精度為97.1%。該區塊油層解釋標準為:LLD≥20.0Ω·m,DEN≤2.47g/cm3,且AC≥67μs/ft。

圖2 貝中希X1-希55-51井區南一段油層有效厚度解釋圖版
隨鉆跟蹤調整是海拉爾盆地油田開發的一個主要而又比較繁重的工作。在開發鉆井過程中,根據已完鉆開發井的新認識,結合區域沉積特點,增加地質再認識,充分利用三維地震的水平切片技術、斷棱探測技術、譜分解技術、相干數據體斷層識別技術對斷層的分布,實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空間立體綜合解釋[2];同時應用Jason反演等儲層預測技術,及時跟蹤解釋和儲層預測[3],結合方案實施情況,分類別進一步優選和評價布井區,對下一輪井位實施提出建議。
1)移動井位 在貝中次凹地區,希46-46井區經希44-44井完鉆后新增一條斷層,希44-44井主力油層斷失,新解釋斷層1條,為南北走向,規模較小,根據地震二次解釋,及時將希45-43井向東北移動井位25m,將希44-46井向西北移動井位40m (見圖3)。

圖3 貝中地區隨鉆地質跟蹤希44-46井井位移動圖
2)取消井位 貝14-X60-52井是蘇德爾特油田貝14斷塊的一口開發首鉆井,鉆后發現興安嶺群油層斷失,為此,對該井區重新進行地震構造解釋及儲層預測,結果發現區塊西部斷層斷裂規模擴大且東移200m,同時,依據區域沉積新認識,及時取消井位11口。
3)補充井位 貝中次凹地區希46-46井區,在希55-59井與希56-60井連井地震剖面上,觀察到南一段油層向北較發育,沒有斷失跡象,在主線方向也可以看到斷層斷至南一段油層的下部,先后提出希57-61等補充井井位。
烏東、貝中地區為預探階段,探評程度低,試油資料不足,初步電性解釋標準不能滿足開發鉆井的需求。以巖屑錄井為依據,井壁取心為輔助的方式進行開發鉆井。在開發鉆井過程中,烏東地區烏112-96井南二段油層2330.0~2346.0m井段錄井有12級油浸顯示,開發井烏116-92井在2280m和2288.0m井段井壁取心有2顆油浸顯示。及時與勘探結合,對烏112-96井南二段錄井有顯示段試油,壓后抽汲,日產油5.5t,日產水2.5m3,經試油證實為含水工業油流。貝中地區希3井區希64-64井在大一段2050.4~2069.6m井壁取心15顆,9顆顯示級別為油斑,測井解釋為差油層,射開厚度8.0m,壓后抽汲獲高產工業油流28.92t/d。
海拉爾盆地復雜斷塊油藏開發鉆井948口,開發鉆井地質跟蹤進行大的井位移動調整50余次,取消井位100余口,補充井位28口,開發鉆井成功率保持98%;拓寬開發領域,新增地質儲量448.87×104t;優化方案設計,節約開發鉆井投資成本近400萬元,提高了油田開發經濟效益。
[1]陸基孟 .地震勘探原理 [M].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1993.
[2]車卓吾 .測井資料分析手冊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3]王秀明 .應用地球方法原理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