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強,王國慶 劉冰
(中石油大慶石油管理局鉆探集團鉆井三公司技術服務分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13)
杏北油田經40多年注水開發,地下剩余油高度分散,但受構造、儲層非均質以及井控程度等因素影響,尤其是斷層附近仍然存在局部剩余油富集區,為經濟有效開發局部剩余油區,其地質特點如下:①斷層數量多。平均1.3條/km2,斷層數量多造成了 “壘-塹-階”相間分布的復雜構造格局。②斷層延伸長。斷層平面延伸長度大于1km的有86條斷層,占斷層總數的40%,2km以上的有38條。由于斷層延伸長度大,造成遮擋范圍大。③斷層斷距大。在延伸長度大于1km的86條斷層中,有45條斷層斷距大于50m,占52%,斷距在90m以上的斷層有14條,目前鉆井鉆遇油層部位最大斷距118.4m。④斷層面彎曲多變。平面上斷層走向彎曲多變,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居多。剖面上斷層面上下傾角大、中間傾角小,在淺部的嫩四、嫩三段傾角大,一般為30~40°,到嫩二段顯著變小,一般為10~20°,到深部油層部位又顯著增大,一般為40~60°,因而在剖面上形成典型的坐椅型。⑤斷層相互削截和切割。斷層平面上呈 “X”型,剖面上呈 “Y”字型。井震結合建模后共發現相互切割斷層7組、相互削截斷層3組。為經濟有效開發杏北油田剩余油,部署了大井斜杏7-2-斜30井。下面,筆者對杏7-2-斜30井大井斜定向井鉆井技術進行了探討。
該井區在嫩二段頂部構造海拔-440m (相當于井深580m)范圍內發育淺氣層,根據杏7-2-斜30井鄰井地質分層數據預測該井嫩二頂深539m,因此該井539m發育淺氣層。由于淺氣層埋藏淺,一旦打開氣層,氣體很快竄到井口,會造成嚴重后果。同時,杏7-2-斜30井SⅡ (薩爾圖油層Ⅱ油組)油層異常高壓,油層密度設計1.65~1.70g/cm3;PⅠ (萄葡花油層Ⅰ油組)油層又欠壓,既要防噴又要防漏,施工中又需頻繁起下鉆,因此具有淺層氣井噴、油層油氣水侵、井漏等多重危險。
杏7-2-斜30井剖面上斷層面上下傾角大、中間傾角小,在淺部的嫩四段、嫩三段傾角大,一般為30~40°,到嫩二段顯著變小,一般為10~20°,到深部油層部位又顯著增大,一般為40~60°,在剖面上形成典型的坐椅型。造斜點為630m,造斜點前要求井斜不超過1.5°,水平位移不超過10m,因而直井段井斜控制難[1]。
從設計靶窗看 (見表1),靶點半徑上下偏差不超過5m,左右偏差不超過15m,靶窗小,完鉆井深1239m,控制段長,漂移規律不清,井眼軌跡控制要求精度高,井眼軌跡控制困難。
杏7-2-斜30井設計最大井斜45.3°,30°~40°井段長約275m,40°以上井段長約134m,由于斜井段較長,鉆壓很難傳遞到鉆頭上,摩阻大,滑動鉆進時可導致嚴重托壓,工具面擺不到位,增加了滑動調整井眼軌跡難度,復合鉆進扭矩大,進而出現機械鉆速慢、增斜效率低的問題[2]。

表1 靶窗設計數據表
隨著井斜的增大,攜巖能力降低,容易在井眼低邊形成巖屑床,給鉆進和井下安全帶來隱患。鉆速快時,巖屑不能及時返出井口,造成環空巖屑濃度加大,易導致卡鉆等問題。
杏7-2-斜30井SⅡ油層異常高壓,PⅠ油層欠壓,設計井眼軌跡鉆遇斷層 (斷點深度809m),剖面上整個軌跡位于275#與其分支部分斷層中間位置,從上到下井眼軌跡與斷面距離由37m降到17m,既要壓穩又要預防PⅠ油層井漏,并且井眼軌跡與斷層面距離較近,極易發生井漏,因此防井漏是該井的重點工作。
根據杏7-2-斜30井地層壓力預測及該區塊其它井下復雜情況,遵循斷層邊部不部署注水井的要求,對大斜度井均設計為采油井。在挖掘剩余油的同時不破壞原井組的注采關系,即設計大斜度井時要利用原井搭建好注采關系,由此保持注采平衡[3]。以安全、優質和高效鉆井為目的,利用 “站高點,掏墻角”的特殊挖潛方式,杏7-2-斜30井井身結構設計數據表如表2所示。

表2 井身結構設計數據表

表3 井眼軌跡設計表
良好的井眼軌跡設計利于安全、優質、高效鉆井。結合該區塊構造巖性特點,參照以往實際鉆井資料,優選造斜點,科學制定造斜率,優化設計杏7-2-斜30井井眼軌跡方案,即軌跡入靶點設計在SⅡ1,鉆至高臺子油層Ⅰ油層組 (GⅠ6+7)油層,剖面上整個軌跡位于275#與其分支部分斷層中間位置,井斜角平均38.7°(見表3)。
淺層氣具有如下特點:體積小,難以預測;壓力高,一旦井噴能使所有的鉆井液噴出;危險性大,天然氣可能在幾乎沒有報警的情況就達到地面并引起井噴起火。為此對杏7-2-斜30井采取以下措施以確保施工安全:①下273.1mm套管,下深100m,井口安裝DZ35-07型封井器;②直井段采用?220mmPDC鉆頭+?177.8mm鉆鋌× (17~18)m+?210mm穩定器+?177.8mm鉆鋌×(8.5~9)m+?210mm穩定器+?177.8mm鉆鋌× (8.5~9)m+?158.8mm鉆鋌× (70~72)m+?127.0mm鉆桿鐘擺鉆具組合鉆進,確保環空通暢,減少泥包抽吸;③造斜段、穩斜段采用?215.9mmPDC鉆頭+?165mm單彎螺桿 (1.25°)+浮閥+?159mm無磁鉆鋌 (8~9mMWD)+?159mm螺旋鉆鋌 (32~36m)+?127mm斜坡鉆桿鉆具組合,采取復合與滑動相結合的鉆進方式,減少起下鉆次數;④鉆進中控制鉆速,每鉆進一個單根不少于15min;⑤進行上提下放作業,每鉆進一個單根上提下放3~5次,時間不少于10~30min;⑥堅持短起下鉆,每鉆進100m,短起下150m;⑦使用鉆具浮閥和方鉆桿下旋塞;⑧加強鉆井液的維護與管理,確保鉆井液性能符合設計要求,控制低黏度、低失水,并抑制水化以防止出現泥包現象;⑨在起鉆前要全面檢查井控設備,活動一次封井器,確保井控設備靈活好用;⑩起鉆中,每起2柱灌一次鉆井液,杜絕連續灌鉆井液。
在直井段施工中,應采取單點測斜的方式測井斜角、方位角,實時控制鉆進參數,保證井斜角、水平位移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4]。直井段結束后,起鉆換牙輪鉆頭進行通井作業,投測多點修正剖面。在定向施工過程中,根據直井段井斜、位移情況,優選造斜點、優化剖面,選擇摩阻和扭矩相對較小的修正剖面施工,不斷優化修正正待鉆施工剖面,始終選擇全角變化率小、摩阻扭矩小和施工效率高的修正剖面進行施工。根據修正剖面設計造斜率按每10m井段進行鉆進方式的優化,采取復合與滑動相結合的鉆進方式,確保軌跡平滑,降低摩阻和扭矩,從而達到優化整個實鉆軌道的目的 (見圖1)。

圖1 實鉆井眼軌跡水平投影和垂直剖面圖
針對杏7-2-斜30井裸眼井段長、井斜大、攜巖困難、磨阻扭矩大和鉆井液潤滑性能要求高的特點,鉆井液體系必須具有抑制地層造漿、性能穩定、潤滑防塌和攜砂良好的性能,并能達到清潔井眼和有效傳遞鉆壓的目的。因此,一開轉入20~30m3泥漿,稀釋后開鉆。二開鉆水泥塞時充分洗井,避免水泥漿進入泥漿池中。然后轉入15~20m3泥漿,并加入150~200kg兩性離子聚合物強包被劑 (FA-367),300kg降失水劑水解聚丙烯腈銨鹽 (NPAN),200kg褐煤樹脂 (SPNH),黏度控制在45s左右,濾失量小于6ml。對300~350m進行預處理。加入200kg NPAN,300kg SPNH,300kg FT342,黏度控制在50~60s,濾失量小于5ml。定向后當井斜角達到15°左右時,一次性加入4m3的原油,摩阻系數不超過0.12;加重前調整加重基漿黏度到40~45s,再補加400kg SPNH、500kg防塌劑FT342。加重后混原油4m3,并加入潤滑劑1t、玻璃微珠1t,摩阻系數不超過0.10。每打一個單根,上提下放至少3遍,保證返砂。完鉆前混原油4m3,摩阻系數不超過0.1。鉆進過程中補充聚合物膠液 (濃度0.5%~1%)并保持含量穩定。視鉆井液性能及井下情況補加增黏劑、潤滑劑、防塌劑、降濾失劑等處理劑,調整鉆井液的流變性,提高鉆屑攜帶能力,保證井眼清潔。鉆進過程中用JN-A膠液維護鉆井液黏度,加重后用JN-A和復合甲基硅酸鈉維護。電測后通井,調整鉆井液性能達到設計要求后,加入1t玻璃微珠循環到井底后方可起鉆下套管,然后用甲基硅醇鈉調整鉆井液性能,使其達到設計要求。
杏7-2-斜30井井眼軌跡在2個斷層間穿過,如果井眼軌跡離斷層太近,易發生井漏。同時,SⅡ油層異常高壓,油層密度1.65~1.70g/cm3,PⅠ油層欠壓,也易發生井漏。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井眼軌跡與斷層保持最佳距離。鉆進至PⅠ油層前,進行長起通井,把復合鉆鉆具換成?215mmPDC鉆頭+?212mm穩定器+?159mm無磁鉆鋌 (8~9m)+?212mm穩定器+?159mm螺旋鉆鋌 (8.5~9m)+?212mm穩定器+?159mm螺旋鉆鋌 (50~58m)+?127mm斜坡鉆桿穩斜鉆具組合轉盤鉆進。同時,鉆井液中加入膠粒3t,隨鉆堵漏劑1t,復合堵漏劑4t,調整好鉆井液性能,關閉固控設備,隨鉆隨堵。調整鉆進參數,增大排量,降低泵壓,控制機械鉆速,鉆進一個單根不少于20min,每個單根大幅度上提下放3~5次,時間不少于20min,通過單點測斜進行監控,鉆過PⅠ油層后,更換成復合鉆鉆具。
杏7-2-斜30井完鉆井深1239m,水平位移299.94m,最大井斜46.5°,機械鉆速13.77m/h,鉆進周期349.58h,建井周期18d,6個靶點全部中靶且未發生任何工程事故復雜 (見表4)。

表4 實鉆靶窗數據表
[1]李巖,楊光明,史莉莉 .大斜度定向井在張店油田勘探開發中的應用 [J].特種油氣藏,2011,22(5):36-38.
[2]馮江鵬,周山紅,張新紅,等.K407-2大斜度雙靶心定向井鉆井技術 [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6,20(9):27-30.
[3]劉小龍,靳秀蘭,張津,等 .冀東3號島大斜度井鉆井技術 [J].石油鉆采工藝,2012,34(4):7-11.
[4]黨克軍,楊英峰,何璟彬,等 .長慶氣田定向井鉆井技術研究與應用 [J].鉆采工藝,2011,32(7):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