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采油廠,黑龍江 大慶 163113)
北二區東部開采面積11.95km2,地質儲量7376.8×104t。自1963年投入開發以來,先后經歷一次、二次加密調整,三次加密先導性試驗,目前已進入PⅠ組 (葡萄花油層Ⅰ油組)三次采油挖潛階段。水驅共分5套層系開發,全區共有油水井478口井,其中注水井159口,油井319口,油水井數比為2.01∶1,井網密度達到50口/km2。已累計注水25397.21×104m3,累計產油3354.37×104t,采出程度為41.28%,采油速度0.64%,目前綜合含水為92.41%,已處于特高含水期開采階段。
北二區東部屬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發育薩爾圖、葡萄花、高臺子3個油層,水驅開采剩余油油層主要分布在分流平原相低彎曲河道砂體、內前緣相枝狀三角洲砂體、內前緣相過渡狀三角洲、內前緣相坨狀三角洲、主體帶發育的穩定型外前緣相席狀砂體、過渡狀分布的外前緣相席狀和不穩定分布外前緣相席狀砂體7種類型[1],其剩余油分別占鉆遇砂巖厚度的14.3%、3.7%、28.7%、13.9%、3.7%、32.1%與3.6%。總體研究結果表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成片差油層中和砂體相對變化較大、平面非均質嚴重的過渡狀分布砂體中,剩余油分布零散,其次為厚油層內未水淹型剩余油。
1)層系間、層間的吸入和產出狀況存在差異。北二區東部水驅5套層系屬于一個水動力系統,加之其井網的特殊性,致使有效厚度大于0.5m油層水淹程度和動用程度較高,分別為93.7%和86.7%以上,有效厚度小于0.5m油層和表外儲層,也已有63.9%的有效厚度水淹,動用厚度達到49.5%以上,但薄差層及表外層仍具有潛力。
2)各層系間、井組間含水仍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全區綜合含水已達92.46%,但各層系間還存在一定的差異,開采較早的基礎井、一次加密井含水差異不大,分別為94.5%與93.5%,而二次加密井為89.3%。調整挖潛的重點是二次加密井。
3)套損狀況嚴重。全區套損井已達84口,已報廢23口,目前帶病生產61口,套損井6口,對全區開發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1)高含水的厚油層內仍存在著一定的剩余油潛力。根據該區新鉆井水淹層解釋資料,低水淹和未水淹厚度比例分別為12.9%和25.6%,仍占有一定比例,且低、未水淹厚度主要集中在厚油層頂部,具有一定的潛力。
2)低效井經治理還有一定潛力。根據綜合評價結果,全區共有低效采油井44口,占總井數的14.1%。應用精細地質研究成果,逐井逐層分析各油層剩余油特點、砂體和注采關系變化,并針對不同潛力類型,對26口井找出相應的治理措施。
針對北二區東部剩余油分布狀況,認為對注水井進行平面、層間調整仍是特高含水期油田開發的重點。
1)優化二次井與老井之間的注水量匹配,提高水驅開發效果。調整后12口老油井日產液下降84t,日產油增加11t,含水保持穩定,而26口二次井日產油增加34t,含水僅上升0.10%。
2)采取細分重組,改善層間動用狀況,使薄差油層吸水厚度提高了25.2%。
北二東低效采油井有44口,占全區總井數的七分之一。綜合研究得出低效井的主要成因類型 (見表1),并針對不同類型采用了不同挖潛方法。

表1 低效井主要成因類型統計表
1)限流段重新射孔7口,改善層間動用差異及滲流條件。補孔后,初期單井日增油2t,見到了較好的效果。
2)壓裂改造9口,提高薄差油層產出能力。該區一些滲透率低、物性差的油層動用程度低,制約了油井產量的進一步提高。壓裂后,初期單井日增油6t,達到了治理的目的。
3)綜合挖潛非均質性突出的7口采油井,改善薄差油層動用程度,緩解層間矛盾。這類井油層中有部分較厚的席狀砂體,水淹程度高,而差油層動用不好,采取堵壓結合措施,初期單井日增油5t,含水由97.41%下降到86.6%。
4)對注采不完善的3口井實施了補孔措施,取得較好的措施效果。
5)對多層高含水的18口采油井實施了多段堵水措施,改善了層間動用差異。
根據油層的沉積及開采特點,選擇206、208隊地區的北2-5排與2-3排之間井區。采取停層不停井的周期注水方式,SⅠ、SⅢ繼續注水,SⅡ作為停注層 (SⅠ、Ⅱ、Ⅲ指薩爾圖油層Ⅰ、Ⅱ、Ⅲ油組),選擇注水井停注時間30d。從受效油井看,日產油由措施前的160t變為措施后的166t,產油穩定且略有上升,含水由94.55%下降到93.83%,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為有效控制該區套管損壞,一是對套損危險區域實行降0.5MPa破裂壓力28口井;二是對頂破裂壓力注水井實行下調0.4MPa左右的注水壓力。通過以上措施,套損形勢大有好轉。
通過上述綜合治理,不僅改善了低效井生產狀況,而且提高了區塊的整體開發效果:注水量、產液量和含水上升速度得到了控制;自然遞減、綜合遞減減緩,套管損壞速度得到有效控制,達到了增油降水的好效果,投入產出比為1∶3.79,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1)精細地質研究成果為油田高含水后期客觀地、精細地描述了儲層沉積特征,為精確分析、尋找剩余油潛力提供了地質基礎和措施依據。
2)在特高含水期,由于儲層地質條件的差異,不同井網開采對象的不同,不同砂巖組吸水,動用上存在著差異。通過綜合調整挖潛,可以繼續挖潛剩余油潛力。同時也表明,應用精細地質研究成果,進行平面、層間注水結構調整仍是特高含水期水驅開發的主旋律。
3)應用精細地質研究成果,對高含水后期低效井成因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型井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提高了開發效益。
4)對厚油層采取周期注水,可改善特高含水期厚油層的開發狀況,提高開發效果。
[1]郝世彥,張林 .低滲透油田開發技術與管理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