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根



走進浙江省臨安市,到處都能感受到綠意,不管是茂密的滿山竹林,還是香榧、核桃等經濟林,都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臨安市圍繞 “調結構、上檔次、創品牌”的工作思路,積極提升“東竹西果”等傳統特色經濟林產業,大力拓展“香榧”等新興特色經濟林產業的結果。通過幾年的布局,臨安已經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產業共興、綠山與富民雙贏”之路。
臨安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東臨杭州,西接黃山,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惟一緊靠大中城市的重點林區縣級市。全市市域面積3126.8平方公里,下轄5個街道13個鄉鎮298個行政村,人口52.6萬,現有林業用地面積390.6萬畝,森林總蓄積量10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6.55%,境內擁有天目山、清涼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青山湖國家級森林公園。
近年來,臨安市本著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原則,圍繞 “調結構、上檔次、創品牌”的工作思路,積極提升“東竹西果”等傳統特色經濟林產業,走出了一條符合全市實際的“生態與產業共興、綠山與富民雙贏”之路。現全市擁有各類名特優經濟林面積150余萬畝,占有林地面積的38%。東部以發展竹等經濟林為主,目前已發展竹林100萬畝,年產竹筍20余萬噸,竹產業總產值突破了30億元,是“江南最大的菜竹園”。 西部以發展山核桃等經濟林為主,現有山核桃面積46萬畝,年產量達到1萬多噸,山核桃產業總產值近30億元,面積、產量、加工和效益均居全國首位。全市同時還有香榧、銀杏、茶桑水果等其它經濟林近8萬畝。2013年全市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1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61元中有近50%來自林業收入,其中特色經濟林產業的貢獻率達85%以上,全市涌現出林產品年收入超億元的鎮(街道)8個,超5萬元的戶3萬多個。臨安市也先后取得了中國山核桃之都、中國竹子之鄉、全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多項榮譽。
科技創新助推產業倍增
臨安市大力開展林業科技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集中攻克了一批制約林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并建立了以公益性林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的多元化新型林技推廣體系,極大地推進了現代林業建設。全市林業科技貢獻率和成果轉化率均達到了60%以上。科技創新和推廣對促進臨安市特色經濟林產業倍增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是加強產研合作。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廣泛同浙江農林大學、亞林所、省林科院開展科技合作,建立山核桃、竹產業等省級科創中心2個,企業研發中心7家。先后完成了雷筍早出覆蓋技術研究、山核桃豐產穩產技術等科研項目25項,獲部、省級獎10項。
二是加大示范推廣。全市建立了以首席專家、技術帶頭人和農民科技骨干為基礎的林業科技推廣網,大力推廣運用山核桃生態化經營、雷竹覆蓋和測土配方施肥等經營技術。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級以上各類特色經濟林示范點61個、示范鎮街7個、示范戶1000余戶,示范點面積達8萬余畝;每年舉辦各類經濟林技術培訓班110期以上,受訓農民10000人次以上。臨安市僅雷筍早出覆蓋技術推廣一項,就使竹筍經濟效益提高了近10倍,為林農增收8億元以上。
三是加快標準建設。主持或參與修訂各級林業地方標準規范達19個,累計認證綠色食品基地、森林食品基地、無公害基地50萬畝以上,有25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或無公害產品認證,通過認證的林產品數量和基地面積均居浙江省首位。
舞活龍頭提升產業水平
龍頭企業與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它們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基地,具有很強的市場把握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有效地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拉動產業發展的關鍵。通過全力建設中國堅果炒貨食品城、清涼峰和島石山核桃加工集聚區、環青山湖筍竹產品加工集聚區等,切實消除了林產品生產的后顧之憂。
一是大力扶持產業龍頭企業。培育了松友、康鑫、林佳、山妹子等一大批規模大、效益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帶動了全市特色經濟林產業的蓬勃發展。現全市有筍竹加工企業185家,加工產品達14個系列、500多個品種,加工產值近20億元,出口創匯9000萬美元,是全國最大的水煮筍和天目筍干加工銷售中心,僅松友食品公司一家企業,出口的水煮筍就占到全國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堅果炒貨食品城集中了炒貨生產企業135家,規模炒貨企業16家,約占全市炒貨企業的38%,全市堅果加工總產值達到50余億元。
二是積極培育經濟合作組織。在市竹產業協會、竹文化研究會及山核桃產業協會的基礎上,培育各類特色經濟林專業合作社134家,其中省級規范化合作組織5家,入社社員達6120戶,帶動周邊農戶5萬余戶。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新建合作社和規范化合作社分別給予補助,同時對合作社進行“管理規范化”等五大類指標的綜合考評,作為組織申報省市示范性、規范化合作社的前置條件。
三是著力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大戶“四位一體”的特色經濟林產業化經營模式,強化特色經濟林產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企業連接基地面積60余萬畝,帶動農戶1.6萬
余戶。
打造品牌帶動產業騰飛
依托生態優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努力實現由成本優勢向品牌優勢轉變,由制造產品向創造品牌轉變。
一是培育特色優勢品牌。注重打響臨安的“生態品牌”、“特色品牌”、“原產地品牌”。 現已成功注冊了“天目雷筍”、“天目筍干”、“臨安山核桃”等三個國家原產地域保護證明商標,獲得“浙江名牌”產品9個、杭州市名牌產品12個。“臨安山核桃”被授予了浙江省區域名牌產品。
二是加大市場拓展力度。連續舉辦了六屆“中國杭州臨安山核桃文化節”,積極組團參加“浙江筍竹產品全國行”和義博會、省農博會等各種展銷,積極鼓勵企業到杭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設立專賣店,探索發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網上交易等現代物流方式,拓展林產品市場,并提升品牌知名度。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帶動,全市堅果炒貨電子商務得到了快速發展,2013年堅果炒貨網上銷售產值突破了10億元。
三是推動特色產業文化融合。深入挖掘臨安的歷史社會文化,通過建設山核桃文化體驗館,舉辦百筍宴等措施,著力提升竹筍、山核桃等的品牌文化,促進文化與特色經濟林產業的有效融合。現臨安山核桃、天目雷筍、天目筍干三大區域品牌已初步
形成。
多措并舉優化發展環境
從規劃、政策、改革等方面為著力點優化全市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
環境。
一是科學規劃。立足全市林業發展水平和區域特色,銜接現代林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市域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園區建設、產業集聚、企業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科學規劃了苕溪、天目溪和昌化溪三大流域的特色經濟林產業示范區和精品園,形成了主導產業明確、三次產業融合、循環林業配套的特色經濟林產業集聚區。目前,全市特色經濟林產業示范區已形成了以省級為主導,杭州市級為促進,本級建設為基礎的基地建設體系,其中建成省級特色林業產業示范區3個、精品園3個,面積近2萬畝,經營輻射面積近100余萬畝。
二是政策引導。先后制定出臺了竹筍、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經濟林產業的扶持政策,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竹筍、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經濟林產業的發展;組織實施了《臨安市千里富民林道建設規劃》,每年安排600萬元以上補助資金,重點支持經濟林區林業生產道路建設。
三是改革助推。通過林改放活經營權有效促進了全市特色經濟林產業的發展,主體改革方面全市集體林地確權面積292.4萬畝,完成林權證換發10萬余本。加大林地流轉力度,積極引導林業資源要素向現代林業經營主體集聚,通過出臺臨安市鼓勵扶持山核桃等經濟林地流轉的相關扶持政策,引導農民依法通過轉包、互換、轉讓、入股、抵押等方式進行流轉,讓林地資源向龍頭企業、園區、項目集聚,全市流轉集體山林面積已達40余萬畝。同時,積極深化配套改革,已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8億元,為臨安市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金融支持。
未來,臨安的特色經濟林產業將結合全市農民收入五年倍增計劃,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根本出發點,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著力構建三大效益兼顧、生態與產業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現代林業產業,推動全市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