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制片人查理·布洛克(Charlie Brooker)推出的英國“神劇”《黑鏡》(Black Mirror)中,出現了一款功能極其強大的“大數據+云計算”產品——“再造人”,一個連思維人格都可以和因車禍而早逝的主人公“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大數據作為信息的載體,正成為“未來的自然資源”或經濟運行中的根本資源,尤其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數據時代,只有讓數據成為商業的利器才能決勝千里。
繁復枯燥的數據正在展示其中蘊藏的巨大價值。研究表明,目前“大數據”所形成的市場規模在51億美元左右,到2015年大數據技術與服務市場將達169億美元,而到2017年預計會上漲到530億美元,是整個IT與通信產業增長率的七倍。2013 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商品總成交額超過亞馬遜與eBay之和,其背靠大數據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是,“大數據”并非那么簡單。正如車品覺在其新著《決戰大數據:駕馭未來商業的利器》中說的那樣,“用數據的人不知道大數據從哪里來,做數據的人不知道大數據如何使用。用的人不敢用,因為大數據的復雜性;做的人不知道怎么用,因為大數據的復雜性。”
“大數據”對國家治理模式、對企業的決策、組織和業務流程、對個人生活方式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大數據”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未來一定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數據大戰,公司與公司之間的數據大戰”。這是一個“從用數據到養數據”的過程;這是一個“從數據化運營到運營數據”的過程;這同樣也是一個“從看到真用”的過程。從資本角度來看,數據量大未必就是大數據,“大數據”的特征是數據量大、數據種類多元化、非標準化數據的價值最大化。
“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的技術變革,業界有“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之說。“假如我們有了一個數據預報臺,就像為企業裝上了一個GPS和雷達,企業的出海將會更有把握。”馬云曾如是描述數據的重要性。大數據的滲透力極強,從本質上講,各行各業都已經在數據化了,比如電信業正在變成電信數據業,金融業變成金融數據業,醫療業也變成醫療數據業……這也就意味著,大數據挖掘將成為各行各業的必修課。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工具,那么這種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盈利,幫助包括政府在內的各行業制定更合理、更有針對性的政策,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首先,我們需要擁有一套具有商業敏感度的數據決策框架,而“快速的數據反饋可以讓每個決策的誤差得到適時修正”;其次,讓用數據轉化成生產力,讓DT(Data Technology)戰略的觸角觸及每個角落,使數據從產生、收集、使用、分享到反饋變得簡單易用;第三,“大數據”也讓每個人的思維方式發生重大改變。
無論我們是否愿意,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兒。正如馬云所言,在“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有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來了。”(河南 劉英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