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法關閉“中國健康新聞網”等五家違規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網站,標志著該省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取得初步成效。(《華西都市報》2014年4月23日)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一些社會閑散人員和少部分行業報刊記者看到了“商機”,他們利用網站注冊簡單、準入門檻低、監管手段滯后等特點,在互聯網上注冊了很多“監督類”“維權類”網站,在這些網站中,不乏看起來“像模像樣”的“國字號”品牌,他們抓住基層單位工作中的瑕疵,以曝光相要挾,不斷從事著新聞敲詐勾當,讓基層干部群眾怨聲載道。由于這些非法網站大多由個人或文化傳媒公司、廣告公司創辦,沒有任何新聞資質,卻雇傭一些人員打著輿論監督旗號,在基層單位為虎作倀,大肆實施敲詐勒索。而一些被監督單位或個人,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瑕疵,抱著“花錢消災”的僥幸心理,讓這部分人員頻頻得手。因此,這樣的網站和這樣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事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真管”和“敢管”的誠意與勇氣,隱藏再深的“歪網站”也逃不過群眾雪亮的眼睛。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實社會中,法律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強制性規范,在網絡空間,法律同樣應該成為約束人們行為的強制規范。網絡不是特殊產品,任何人利用網絡空間從事違法亂紀的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懲處。國信辦近年來聯合相關職能部門查處的一批網絡案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官民互動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良性的今天,打擊新聞敲詐與網絡監督并不矛盾。2013年以來,國內主要網站都在首頁顯著位置推出了網絡監督專區。中紀委監察部正式開通了官方網站,網民不僅可以在線舉報,而且網站還專門開設了“曝光臺”,根本不需要少數人開設以敲詐勒索為目的非法監督舉報網站。眾多的事實證明,各級黨委政府非常歡迎和重視輿論監督,但輿論監督應該合法,不能觸犯法律底線,更不能異化為新聞敲詐。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它并不是法外之地,只有運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強管理,讓“歪網站”終結于法治的威嚴,讓正規網站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互聯網才能夠規范、健康、有序發展。(四川 楊維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