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金璽
2014年4月20日是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20周年的日子。這20年間,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漸成為改變中國社會生態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一發展過程的直接體現,便是黨的最高規格文件——黨代會報告中有關“互聯網”論述的變遷。
十六大報告:“互聯網站”
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首次出現了有關“互聯網”的字眼:“互聯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之所以在2002年十六大報告,而不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出現有關互聯網的論述,主要還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水平。
截至1997年底,中國的互聯網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已經有報刊開通網絡電子版,但由于技術水平較低,網絡應用匱乏,上網用戶數量(62萬人)有限等因素,互聯網尚未形成巨大的影響力。
到了1999年底,“網絡媒體”概念在我國首次出現,自2000年起開始流行,并在2001年大行其道。這個概念的背后,是中國網絡媒體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一方面,繼2000年12月27日新浪和搜狐正式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準的登載新聞業務資格之后,一批商業門戶網站在2001年陸續獲得了這一許可證,逐漸成長為網絡媒體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包括人民網、新華網、千龍網等在內的一大批中央、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集體成長與崛起,構成了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的網上堅強陣地。
除此之外,我國網民數量的不斷增長,網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網絡論壇、即時通信、電子郵件等非媒體類互聯網應用的日益豐富,使互聯網站作為網絡空間中心的地位得到了極大凸顯。在上述大背景下,黨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互聯網站作為先進文化的載體,是符合當時互聯網發展實際情況的。
十七大報告:“網絡文化”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有了新的準確表述:“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這一表述,無論從內涵和外延來看,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互聯網的認識,表明黨對互聯網的重視已經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從客觀上看,我國互聯網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從2002年到2007年的短短五年間,我國網民數增至2.1億(2007年12月數據),手機用戶數達到5.08億,網站數量達到150萬個,人們通過互聯網和手機途徑采集信息或表達意愿、發出呼聲的手段與方式日趨豐富多樣。
從主觀上看,推出“網絡文化”這一重大概念也是對當前互聯網發展事實的精辟總結。自2004年開始,我國互聯網的發展逐漸從Web1.0時代過渡到Web2.0時代,網絡社區、博客、播客、視頻網站等新應用開始“嶄露頭角”,用戶分享、參與網站內容制造成為現實,網絡傳播的負面影響與積極作用同樣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所有這些客觀事實都支撐著“網絡文化”概念的順勢推出。從“互聯網站”到“網絡文化”,體現了互聯網發展的新特點下黨對互聯網重視的變化。
事實上,在2007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首次聚焦“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之后的6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后文簡稱《意見》),這是繼2004年中央兩辦32號文件之后的又一關于互聯網建設與管理的重要文件,是指導我國網絡出版在內的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綱領性文件。為了貫徹落實《意見》要求,新聞出版總署特別制定《貫徹落實中央兩辦〈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意見〉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要求有關部門從三個方面做好組織落實工作:(1)要求有關部門充分認識加強網絡出版內容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性與緊迫性;(2)提高監管水平,建立長效管理機制;(3)加強產業服務,營造良好發展氛圍。這都為十七大推出“網絡文化”概念奠定了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十八大報告:“網絡社會”
到了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互聯網”的內容可謂“極大”豐富:“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從網絡內容建設、網絡輿論、網絡社會、網絡管理、網絡安全等多個維度論述互聯網的重要性。尤其是“網絡社會”的新提法,表明黨在互聯網觀念上完全超越了“互聯網站”和“網絡文化”,反映出黨中央對其根本屬性———社會化媒體的深刻而精準的認識。
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認識判斷,基于下列事實:我國互聯網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互聯網虛擬空間的安全已經影響到現實社會的安全穩定;互聯網的管理日趨復雜,難題紛繁蕪雜;互聯網虛擬空間主權直接影響國家主權穩定。
在十八大之后,黨于2013年11月召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中只有三處涉及互聯網的內容,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決定》的說明中,卻有單獨、專門的一條論及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問題。首先是把“網絡和信息安全”上升到國家高度,指其“牽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其次是直面中國互聯網的三個問題:一是“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明顯弊端,主要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二是“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變化”;三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中首次就互聯網問題進行闡述。
綜合上述回顧來看,在我國互聯網不斷發展的同時,黨中央能高度重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變化,及時作出總結和預判,反應到黨代會報告中,就是從“互聯網站”到“網絡文化”,再到“網絡社會”、“網絡安全”的表述變化。這也充分說明了黨對于互聯網的重視是由平面到立體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