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濤+趙珊珊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視聽服務、IPTV、互聯網電視為代表的視聽新媒體迅速崛起。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顯示,2014年1月,我國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1.91億戶,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8.38億戶。網絡視聽新媒體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逐步成為大眾獲取知識資訊、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但與此同時,網絡視聽新媒體侵權盜版情況日益嚴重并呈現出新的特點,亟需盡快完善相關保護體系。
網絡視聽新媒體侵權盜版特點
侵權盜版趨于隱蔽。由于網絡媒體無形性的特點,視聽節目作品即使被侵權人擅自使用,也并不會影響著作權人的正常使用。而且網絡視聽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易被刪除,沒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得網絡侵權行為和侵權結果很難被發現、認定和取證。
侵權盜版涉及面廣。隨著移動互聯網視聽服務、IPTV、互聯網電視的爆炸式發展,侵權行為不僅涉及PC網頁,還全面涵蓋了PC客戶端、移動客戶端、電視盒子等諸多領域。而且侵權客體也從單純的熱播影視變得更加多元化,綜藝類節目、訪談類節目、網絡自制劇、微電影、體育賽事、教學課程等均被列入其中。在權利主體、侵權行為主體、侵權方式的定性等方面成為新的課題。
侵權盜版形式多樣。隨著P2P、云存儲等新技術的應用,侵權的形式和盜版的技術也不斷更新,主要有:一是盜鏈,服務提供商本身不提供服務內容,而是通過技術手段繞過其他有利益的最終用戶界面,直接在自己的網站上向最終用戶提供其他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內容,騙取最終用戶的瀏覽和點擊率,大量無償地使用他人的版權資源,盜用他人的存儲和帶寬資源;二是客戶端式盜版,將視頻以聚合和嵌套的形式放在客戶端播放器中,使用戶下載包含侵權影視作品的客戶端;三是P2P式盜版,2014年1月26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對視頻網站“2345rb.com”和“星際s電影”利用P2P技術,通過百度影音、快播等播放器盜版網絡視頻一案進行宣判,法院認定上述兩個網站負責人張某犯侵犯著作權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罰金兩萬元。這是國內首例個人利用P2P技術侵犯知識產權獲刑責的案件。
我國網絡視聽版權保護體系建設
第一,完善立法保護。
加強立法是網絡視聽版權保護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國先后通過修訂、頒布司法解釋和規定等法律法規形成了一套從民事權利、行政、刑事三方面保護網絡視聽版權的法制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網絡視聽新媒體發展迅猛,新業態、新問題不斷涌現,上述法律法規多是在幾年前制定的,修改更新相對緩慢,很多原則和規定參照了國際條約和國外做法,有的在具體實踐運用中缺乏針對性,有的需要進行統一和完善,這都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第二,加強行政保護。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版權行政保護是根據我國具體情況特有的一種保護方法。我國當前的版權行政管理格局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國家版權局建立于1985年,各省級版權管理行政機構隨之建立。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國家版權局、省級版權局和地市版權局的三級版權行政管理體系。從2005年開始,國家版權局聯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公安部等部門,開展“全國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治理行動”,對非法網站、非法傳播電影等作品的侵權行為,以及網吧侵權盜版行為等作出了嚴厲整治,成效顯著。
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作為網絡視聽節目的管理部門,廣播影視行政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視聽新媒體管理政策,成為行政保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國家廣電總局于2004年7月發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廣電總局第39號令),于2007年12月與原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廣電總局、信息產業部第56號令),于2012年7月、2014年1月分別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廣發[2012]53號)及《補充通知》(新廣電發[2014]2號),明確提出了相應的網絡視聽新媒體版權保護要求,強調采取版權保護措施,充分發揮引導規范作用。
面對網絡版權保護對象大量增加,版權管理工作任務明顯加重,當前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強化版權行政管理,改革管理體制和執法體制,完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綜合研究,加強協調,作出必要改善,提高整體效能,使版權管理合理化、法治化,適應當前各領域版權事務的飛速變化和發展。
第三,建立行業自律。目前,視頻網站既是網絡受害者,有時也是網絡侵權盜版者。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內部版權保護機制,通過專業的方式和專業的機構進行反盜版行動,成為切實可行的一種保護方法。各行業協會正在積極發揮著協調作用,整合多方力量,發揮資源優勢,監督侵權行為,及時分享信息,協調各方利益,引導整個視聽新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四,強化法制教育。
不斷強化網民、網絡行業的版權保護法制意識,同樣尤為重要。將網絡法制教育納入普法計劃中,加強宣傳,組織培訓,營造版權保護的良好輿論氛圍,使得廣大網民、網絡視聽新媒體的從業者了解、熟悉有關網絡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樹立法制觀念,增加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
具體來說,一般網民在使用網絡時,應明確在未獲得權利人授權的情況下,自覺不將他人的作品、表演等上傳至自己的微博、空間、網盤等傳播;在引用他人的作品時,也應盡可能注明作者、來源等。提供視聽節目存儲空間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也應完善網站的版權審核制度,對用戶上傳的作品,在其未提供相關授權證明的情況下,應避免進行選擇、登載;在接到權利人提交的通知時,應及時采取刪除、屏蔽等必要措施。
第五,創新技術保護。
目前,我國網絡版權保護方面的技術措施主要是對訪問用戶采取限制措施、信息加密等,除此之外,還有數字水印技術、數字版權保護技術(DRM)、影視基因技術、SDMI等。隨著針對網絡視音頻的侵權行為日趨嚴重,許多著作權人開始在影視作品和網絡上使用各種技術手段保護自己的權利。技術措施本來是存在于法律之外的一種私力救濟手段,它有效地防止了作品被非法復制、傳播和利用,但技術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再先進的技術措施總會被更先進的技術規避措施所突破。各種破壞數字化作品中技術措施的行為和工具幾乎與“技術措施”相伴而生。而且一些技術手段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數字水印技術DW,只能在發現盜版后用于取證或追蹤,不能在事前防止盜版。由于購買和使用成本較高,實際效果不甚明顯,版權技術還需不斷創新并得到應用。
總之,網絡視聽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不斷改變社會資訊、精神文化產品的傳播方式,也促使侵權盜版行為日趨多樣化。網絡版權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版權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們還要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理順行政執法體制,推動行業自律機制,提高全社會版權保護意識,研發技術保護新措施,切實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適應新情況的、行之有效的網絡視聽新媒體版權保護體系,促進網絡視聽新媒體產業繁榮有序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