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海
南海網在2008年以前的知名度并不高。這是因為他的母體——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日子過得不錯,《海南日報》、《南國都市報》都處于省內黨報和都市報的領軍地位,即便是與海南省電視臺的競爭也略勝一籌。處于好日子的狀態下,集團就覺得沒多大必要去燒錢折騰網絡。南海網的成立也主要是落實有關文件精神,不是市場的自然選擇。因此,當時南海網在集團的地位,還不及為大家做午餐的食堂——食堂至少是賺錢的。
這一切都將改變,這一切必須改變。
吳清雄,一個從未接觸過互聯網的老報人,只帶來一個渦輪增壓器,就在不改變排量的情況下,把功率提升五倍,這在汽車工業史上絕對無法實現,但卻在一個新聞網站上變成現實:2008年吳清雄剛接手南海網時營收不足200萬元,一年后超過1000萬元,2013年近4000萬元。這個數字超過了當時內地很多省級重點新聞網站,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它依托的經濟基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海南的經濟總量一直穩定在全國倒數第四名的位置,2012年海南全省GDP為2855億元,相當于同年河北省滄州市、臺灣省桃源縣的經濟水平。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位列全國倒數第二,僅好于西藏。
一邊看手里的報紙版面,一邊看屏幕上的南海網。長期這樣值班既導致了吳清雄的頸椎問題,也讓他的左右視力極為不平衡:右眼近視1000度,左眼600度。還有一種說法是,他的視力不對稱,不僅僅是看問題的位置造成的,更是他的思維偏差、精力分配所導致的。他既經營報紙又看自己編輯的報紙,別人看新聞是看新聞事件本身,他則是看新聞之外的經營價值和商業機會。在主政南海網期間,他一定是用右眼看電腦,用左眼看版面;用左眼看新聞,用右眼看機會。
吳清雄不是南海網的創始人,帶領南海網僅僅四年時間。正是這短短四年,他以超強的控制力和激情澎湃的動力,確保了南海網在正確的方向上高速前進。渦輪增壓器只有在發動機高轉速的狀態下介入,汽車也只能讓發動機輸出功率比自然吸氣提升40%。但是他帶來的“渦輪增壓器”,使南海網在團隊規模變化不大的狀態下,產能提升數倍。內外的評價基本一致:他是南海網的教父。
2012年5月14日一大早,吳清雄像往常一樣仔細翻閱自己親手編輯的《海南日報》,但他的目光在報紙頭版左下方一個“小豆腐塊”上停駐了片刻。上面放置了一條由海南省委組織部安排的《海南省擬任干部人選公告》。按照以往,他可能都顧不上掃上一眼,但這天這則《公告》里有他的名字。就在昨晚,他還值夜班親自主持《海南日報》的所有內容和版面,其中也包括這條《公告》。
這條《公告》是海南省委組織部在汶川大地震四周年紀念日發出的,在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內部也是一震:吳清雄從集團副總編輯、黨委委員晉升為集團總編輯、黨委副書記。其實在《公告》發布前一個月,吳清雄已經卸下南海網CEO的頭銜,將帥印交給了韓潮光。“他思維比較活躍,活動能力比較強,新聞業務也不錯,很有激情。”繼任者韓潮光是他親自挑選的,這已經不是吳清雄第一次找他。剛接手南海網時,吳清雄就曾物色過他,那時韓潮光正在如日沖天的《南國都市報》做副總編。
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看到了我年輕時的影子。”吳清雄最后挑選了韓潮光作為南海網的繼任CEO。在他管理南海網的四年里,已經離開了兩任總編、三任新聞中心總監和四五十名員工。人的因素至關重要,挑選不可不慎。《公告》的刊登,預示著他從兼管南海網變為了分管,回憶起過去的艱苦歲月,一幅幅奔走沙場、力挽狂瀾的場景浮現在眼前。
2007年底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召開全年總結表彰大會,其中的重頭戲是,對照各單位年初簽訂的責任狀和實際完成任務的情況,論功行賞。主席臺上的吳清雄目光犀利,鼻梁上架著一副左右鏡片嚴重失衡的近視眼鏡。他剛從海南省電視臺副臺長調任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不到一個星期。他對《海南日報》是既陌生又熟悉,正如會場的編輯記者對他的印象一樣:在26年前即1981年他就進入《海南日報》當記者,一直干到新聞實業發展部主任才離開。這次回來,已經是闊別多年。
總結大會如期舉行,臺上的集團領導為獲獎單位代表逐一頒獎并留影紀念。但吳清雄的心里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全集團六報一網,多的獎金上百萬元,少的獎金幾萬元。唯獨南海網沒有獎金!一分錢都沒有!”組織上準備把南海網交由他分管。南海網的幾十名員工雖然參加了大會,但這個大會似乎遺忘了南海網。這件事給了他很大刺激。
“你臉上很光彩嗎?怎么把一個主流新聞網站搞成這個樣子?”總結大會結束后,他直接來到南海網辦公區,對主要負責人劈頭蓋臉地說。吳清雄的脾氣暴烈,南海網的人早有耳聞。一頓批評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思考南海網到底怎么辦。
“老吳呀,南海網做了七八年,沒多少影響力,一直是集團的虧損戶。我們幾個人都分管過,也沒見多大的起色。你能不能把它改變一下?”幾天前,社長給他分工時交了底。
“我剛回來,你讓我管這個?”其實吳清雄當時并不愿意接手南海網。首先,他自己也一點都不懂互聯網,甚至還不會開機,更不會上網。其次,這是一個爛攤子。集團里的社長、總編輯、總經理都曾分管過,但由于各種原因從來沒有重視過。島民思維折射到了海南的媒體身上,就是新媒體觸覺一直不敏銳,未知遠多于已知,被動遠多于主動。在內地新聞網站的發展風生水起的時候,南海網到2007年收入只有100多萬元,虧損600多萬元。
吳清雄的電腦桌面永遠是很干凈的,他對電腦操作還是很陌生,點擊網頁一般是把光標拖到網頁快捷鍵處,右鍵打開,最開始有人以為這是他的習慣,后來才發現原來他不懂雙擊。他用著最先進的智能手機,但這只是為他手寫短信帶來了極大便利。如果他的手機處于關機狀態,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在飛機上,二是在開會。因為他還不會把手機調成靜音或振動狀態。endprint
但這并不妨礙他管理一家省級重點新聞網站。“當時80多個人,做實事的并不多。真正讓人看得到的,也就是每天大約10個編輯把《海南日報》、《南國都市報》上的一些新聞搬到網站就了事。”原先南海網的CEO,也是由海南日報信息中心主任王勇兼任。崗位變動之后,他就不再兼任。吳清雄想在集團內找一個人來負責挑大梁,但沒有一個愿意來。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火坑:業務不好搞,前景不明朗,領導脾氣暴。最后他只有親自披掛上陣,兼任南海網CEO。
吳清雄立即召開了全體中層和骨干員工會議,向與會者公布了2008年的年度目標:“南海網在今年必須扭虧為盈,至少做到1000萬元!”臺下有員工一聲呵呵:“1000萬?”吳清雄一直記得這聲呵呵。
“我們南海網的人不僅要有獎金,還可以給集團上交利潤。”吳清雄開始闡述他的辦網思路,歸結起來就是三句話:“新聞立網,活動拓網,經營強網。”但直到散會時,還是很多人不相信,覺得是信口開河。
人的因素至關重要。“這就是你的管理水平嗎?管不好就走!”他見到南海網中相當一部分人閑得無聊在辦公室喝茶聊天,火冒三丈,首先就拿新聞中心開刀。他打破了南海網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歷史慣例。新聞中心總監成為第一個被免職的人。在吳清雄手里,能干活兒的直接提上來,不能干活兒的直接擼下去,不管總監還是總編,在他眼里沒有什么特殊情況。
鐵腕不等于冷酷。“管理也是因人而異。雖然我脾氣火爆,但像董三仁、許甲猛等幾個人,我一般是不罵的。”吳清雄執掌南海網時,鐵腕上還戴著一副絲絨手套。“要像保護珍貴藝術品一樣,保護員工的熱情、創意和尊嚴。”他坦承,弦繃得太緊,就會斷,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員工的待遇福利,另一方面中國人還是講一個情字。“有了人情味,才有向心力。”
對員工而言,吳清雄除了是CEO,還有一個稱呼叫“婦女主任”。哪個員工有沒有男女朋友,什么時候有的,哪家剛生了男孩,誰家又生了女孩,誰與誰談戀愛了合不合適,等等此類,他都了如指掌。尤其是在工作之余,這就是他打聽的主要內容。
吳清雄作為老報人,一直有電視情節,他以一種敏銳的直覺判斷,在2009年投資幾百萬元創辦了海網寬頻,這是海南唯一一家擁有多機位、高清晰網絡視頻直播技術的門戶網站,使南海網無論在重大主題宣傳報道,還是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抑或市民衣食住行等新聞播報上的傳播效力都更強。但真正發力并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是2010年海南洪水事件。因為那是重大主題報道之外的另一個報道類型,重大突發事件報道,還需額外考察應急作戰能力。
“強降雨這么大的新聞,你們不放在首頁頭條?”凌晨一點鐘,吳清雄拿起電話打給編輯中心總監董三仁。他被號稱為“戰神”,每天晚上12點左右不把南海網再瀏覽一遍都睡不著。尤其是新聞和論壇這兩個板塊,要求所有采編人員無論是否是節假日,都必須24小時手機開機。至于半夜三四點發布指令,第二天早上七八點照樣主持早會,也是常有的事。中層干部都已經習慣了這種半夜三更接電話的工作節奏。
但10月1日這天晚上他終于坐不住了。雖然風還是不大,但雨一直下,沒有停止的跡象,海口已經開始內澇。“通知所有采編人員,包括司機,全部中止休假,進入正常工作狀態。”編輯記者在當晚就到位,連夜召開了報道部署和動員會,進入“戰斗狀態”。
10月2日清早,南海網記者按照東南西北中的劃分,分五路奔赴全省的重災區,其中三路是視頻記者帶隊,拍攝到的一線災情,尤其是東部市縣和中部山區,受災情況遠比想象中的要嚴重。
記者傳回來的視頻畫面非常震撼,沖擊力強,經由南海網在第一時間推出的專題報道,引起了省委主要領導的關切。無論島內島外,南海網都是這場持續暴雨中唯一可以了解信息的窗口。編輯部門回憶說,通過“網頁熱力圖”可見,當時的南海網專題被網民點擊到滿屏閃光,導致服務器都差一點癱瘓。
這一次,海南島沒有成為信息的孤島。中央電視臺打電話到編輯中心,他們看到了南海網的視頻報道,希望南海網能提供原始的視頻素材,用于當日的《新聞聯播》當中。由于涉及原始素材的版權,編輯中心將此事匯報給了吳清雄。
“還有這么回事?”吳清雄作為老電視人,他非常清楚,按照慣例,央視如果想要某個畫面或素材,一般都是直接向各個省級電視臺聯系,并早就建立了暢通的傳輸渠道。
正是游客在微博上的大量抱怨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注意,并決定在當晚《新聞聯播》播出。可是沒有畫面的新聞,對電視來說無異于收音機,這對于一場災難報道來說是不及格的。但是派記者南下海南又來不及,于是中央電視臺首先聯系到了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但遺憾的是它們也沒有采訪素材。
沒辦法到網上一搜,全是南海網的視頻新聞。從畫面的沖擊感、現場感來說,雖然是央視想要的東西,但網絡視頻的像素清晰度無法滿足電視播出的要求,所以便打電話到南海網,希望能提供原始視頻。
“其他地方沒有啊,只有我們才有。”吳清雄頗為自豪,“那場洪水的報道,10月2日當天基本上只有南海網的聲音。要是沒有南海網,心急如焚的人們不知道去哪里了解第一手的準確信息。即便到10月6日結束,全國所有采訪和轉載的報道當中,有1/3都是直接來自南海網。”
10月4日起,電視和報紙媒體才陸續反應過來,追加采編人員奔赴一線報道,但這時已經無法撼動南海網作為第一信息源的地位。
“在這場洪災報道中,中宣部新聞局專門為南海網出了一期《新聞閱評》,”吳清雄反復強調這是“專門”:“專為南海網、專為海南洪災、專門表彰。”這在全國地方新聞網站中絕無僅有,也是海南新聞史上的第一次。對于這次報道,所有參與的人員都獲得600-1000元的獎金。
吳清雄的出現,改變了南海網的運行軌跡,整改、調理、布局、沖刺一氣呵成。加之他一直沖鋒在前,使這樣的發展路徑更顯章法和節奏。“南海網的發展,帶有他很深的個人烙印,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沿著他的軌跡繼續往前走。”現任南海網CEO韓潮光也是一個“戰神”級別的實戰派,這正是吳清雄器重他的原因。但韓潮光說,“我自己無論從能力、閱歷還是社會資源上,都無法跟吳總同日而語。他把起點、起跑線一下抬得太高了。我們正在拼命地追,拼命地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