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海
天山網的特殊性在于出生在新疆,多民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區情,共有47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據大半江山,漢族在新疆是少數民族。更特殊之處在于新疆躺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個國家邊界,如果天山網要接地氣,“多語種”“多民族”這一關無法繞過。
現在天山網有包括中文(簡、繁體)、維吾爾文、哈薩克文、俄文、英文五種語言八個版本,“今年初就要開通土耳其語了。”朱建華介紹說,土耳其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并通行于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主要是為了加強新疆的對外宣傳。
在新疆呆了整整30年的朱建華跑遍了全疆絕大多數縣市,作為蘇北人的他比內地人更懂得新疆的民俗、民風、民情。“這些民眾對本民族的語言依賴性很強,若到南疆就會發現,他們漢語能力比較弱,能寫的就更少了。”所以在他2003年7月從《新疆經濟報》編委、記者部副主任位置挪到天山網總編輯的靠椅上的當天,就開始了天山網維吾爾文版的籌備工作。
“2007年以來,有來自美國、德國、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來天山網參觀和交流,國外各類媒體代表團參觀天山網達30余次。”在第二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媒體論壇上,朱建華向阿富汗、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等周邊國家重要媒體和國內知名媒體負責人以及記者介紹天山網。
“我們不得不配備一個專業的解說員。”朱建華樂呵呵地說,新疆戰略地位很重要,國內外比較矚目,很多國內外的媒體團到新疆比較多,首先主動向自治區外宣辦爭取,把這些媒體團介紹到天山網參觀訪問,“每年大大小小都有幾十批,”他說,這樣做也反映了新疆新媒體的建設,特別是了解我國宣傳政策、多元文化,特別是多語種網站建設是一個特色,更多的是通過這個窗口反映新疆特點。
天山網的“對外開放”是從2006年開始,真正迎來外國媒體訪問團是在2007年,那一年美國杜克大學劉康教授、奧地利資深記者、評論員庫爾特·賽尼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文苑”主任高大偉、香港政治經濟文化學會訪問團、自治區反腐倡廉新聞及信息培訓班學員、兵團勞教系統理論調研新聞信息培訓班學員等專家學者、訪問團及培訓班學員參觀團先后走進天山網。
在2007年,天山網甚至與英國廣播公司(BBC)達成合作,把英語教學節目引進過來,充實天山網英語頻道,并與新疆師范大學等疆內幾所高校聯合舉辦一些現場教學活動。
“朱總是地方新聞網站中接受外媒采訪最多的人,沒有之一。”在李琴看來,這主要是新疆地緣優勢,再加上天山網的特色所致,因為疆內還有其他新聞網站,但幸福之花只落在天山網身上,沒有總結過他曾接受具體哪些國家、哪些媒體的采訪,因為已經數不過來。朱建華坦承,現在天山網的大事記中一般不再記錄媒體訪問團參觀訪問,除非特別重要、特別典型的,在內地的地方新聞網站來看可能特別重大或者是首次,但在天山網身上已經不足為奇,就像一位外國朋友出現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一樣,成為常態。
“我們在2011年7月還與巴基斯坦巴中學會簽訂了合作意向備忘錄。”朱建華回憶,天山網的“外交”成果就是與“你好,薩拉姆”網站實現資源共享。
“薩達姆?”在采訪中,我有點疑惑居然有這樣一個網站。
“不是薩達姆,是薩拉姆!”他笑著糾正,“你好,薩拉姆”是巴中學會的一個網站,2012年2月與新疆《友鄰》雜志在巴基斯坦合辦《友鄰》英文版雜志,同時與天山網合作的《友鄰》網絡版(英文)也上線。
在媒體對外合作上,“我們與中央媒體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朱建華半開玩笑地說,人民日報社、新華社都設有外事局,而天山網沒有外事部門。
天山網的“外交”不僅表現在外國媒體來訪,或者天山網記者走出去與土耳其、巴基斯坦、日本、香港、臺灣等境內外媒體進行交流,最值得炫耀的還是中國外交部以及中國駐外使館網站紛紛鏈接上天山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www. fmprc.gov.cn)上鏈接了七家媒體網站,其中有央視網、中國網、中國新聞網等中央新聞網站,而天山網則是七家媒體中唯一的地方新聞網站,并且 200多個中國駐外機構網站也通過鏈接把天山網帶到世界各地。
2011年天山網成立十周年之際,蘇清霞組織無線事業中心制作了一個特別專題——《在新疆影響世界》,專題背景置放的是一張世界地圖,通過圓點標注與天山網有過“外交”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并在14個標注點上標明與天山網的合作事例。“每個點都是來過新疆天山網的,都是出過新聞稿的。”李琴說,其實來的國家和地區還有很多,“對于有些訪問團來參觀一下就走,天山網并沒有做報道安排,而這些我們都沒列上去。”
在天山網十周年的賀詞賀信中,除了地方領導、網絡媒體同行外,還有中國駐外大使館的賀信,如中國駐哈薩克斯坦、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駐土庫曼斯坦大使館、駐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等,更有來自捷克中歐新聞社、加拿大《加中時報》、新西蘭“中國城網”等國外媒體機構的賀信,這些都是天山網的“外事”成果。
2009年7月5日,烏魯木齊發生打砸搶暴力事件,造成197人死亡,1721人受傷,史稱烏魯木齊“7·5”事件,給新疆帶來深刻影響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天山網。
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當地媒體(包括新聞網站)只能在統一部署中充當“傳聲筒”,自由發揮獨立報道的空間留給了外地強勢媒體,而“7·5”事件則徹底改變了天山網。
事發當天正值周日,朱建華按照慣例節假日都要到辦公室,因為傍晚要到烏魯木齊北區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所以比往常早走了一會兒,當得知二道橋發生暴力事件后,他立即從會場出來準備趕回辦公室,但通往辦公室的交通全部中斷——天山網辦公所在的新聞大廈就在二道橋附近,屬于危險區。他打電話詢問辦公室有關情況時被告知,新聞大廈大門玻璃被砸,人員安全。“我們的編輯許多都仍在堅守崗位待命。”朱建華說,大難之下是考驗一個新聞人職業素養的最佳時刻,第二天早晨很多早班同事都冒著危險,步行到單位上班,他們從17樓窗外可以把昨晚留下的痕跡看得一清二楚。因為道路封鎖、交通癱瘓,有的員工走到中午12點才到辦公室。朱建華接到緊急通知要去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辦公室開會,為在海德酒店召開的“7·5”事件新聞發布會做準備。endprint
剛到辦公室就被告知網站斷網四個小時,直到早上8點才恢復。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全疆互聯網中斷之后只臨時恢復了天山網,也就是說,外面的人只能訪問天山網,疆內網民也只能訪問天山網,此時的天山網成為連接疆內外信息的橋梁和紐帶。
這里有個誤區,“其實后來又開通了幾家,”朱建華說,只是那些網站當時的影響力較小,給人的感覺是只開通了天山網。
天山網派到二道橋、大巴扎去采訪的多半是女孩,當時條件還很差,不能保證都有車輛。“也有哭鼻子的,這對大家心理素質也是一個鍛煉,對業務能力也是一個鍛煉。”李琴說,更重要的是,當天只有海德酒店臨時新聞中心的網絡可以訪問疆外,所以他們一邊忙于12點召開的“7·5”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報道,另一邊還要把相關新聞在海德酒店編輯好后,一路小跑送回新聞大廈。朱建華按照上級指示,在天山網上推出了第一個“7·5”事件的新聞專題,對外發布“7·5”事件重要信息,在關鍵時候承擔起重大使命,以滿足民眾了解事件過程以及事實真相的需求。作為一個媒體人,他要求天山網記者加快報道速度,有什么動態新聞立刻上網,挖掘感人故事背后的故事。
正當李琴為豐富“7·5”新聞專題而安排了大量記者進一步采訪的時候,一個電話改變了天山網的命運,也成為網站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停止上傳拍攝‘7·5事件血腥視頻、圖片,刪減此前的血腥視頻和圖片。”朱建華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向李琴布置工作。
“為什么?”作為內容執行總監,李琴在當時有點摸不著頭腦,畢竟正處在事件的第一現場,面對重大事件不去報道還要刪除以前的圖片和視頻,她想到可能是來自自治區上層的要求和壓力。
“揭批事件完成以后,如果大篇幅、持久地把那些血腥的照片和視頻掛在網上,會加重民族對立,特別是維漢對立,不利于消除隔閡,更不能解決問題。”朱建華并不是站在新聞報道的角度,而是站在社會和政治的角度做出痛苦的決定,畢竟一家新聞網站不報道新聞還報道什么?
當時新疆全境斷網后,大家都在打聽哪里可以上網、能上什么網。天山網幾乎成為當時被人們提及的唯一網站。新疆互聯網起步于2002年,當時只有網民44.8萬人,2012年,這個數量已達到962萬,而烏魯木齊市網民普及率高達90%,所以上網需求絕大部分還是集中在烏魯木齊。
“朱總,辦公室停電了!”內容中心首先向朱建華反映。接到電話后他在電話中竟把內容中心負責人痛罵一頓,接著打電話給行政中心的楊燕萍,更是一場“暴風雪雨”。
蘇清霞當時覺得被罵得很冤枉:“停電跟我有關系嗎?是我能左右的嗎?”
“停電跟我有關系!”蘇清霞最后想明白邏輯關系:停電就不能更新,沒有更新就是失職,沒電趕快去找電力公司。一起挨罵的還有技術中心,因為放在辦公室的服務器也將無法訪問。“7· 5”事件導致斷網一年,如果天山網因停電而無法訪問了,“大家會很敏感,猜測新疆是不是又發生了什么事情。”朱建華發火的理由是,作為部門負責人就應該從各自的角度去把問題解決了,保證天山網正常運行,至于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則是各部門自己要去想的事情。
“天山網是政治意義,不是普通的居民用電。”楊燕萍向新聞大廈物業處、電力公司交涉“突然斷電”造成的嚴重后果。
現在即使停電,天山網也可以提前獲得通知,電力公司也將把發電車開到新聞大廈專供天山網免費使用,以防萬一,網站還配置了UPS(不間斷電源),不能讓網民因為天山網停電而假想為“政治事件”或其他重大社會事件。
“7·5”事件之后,每個周末,朱建華都會到辦公室來一趟,兩種情況除外:要么他出差,要么生病住院了。
在天山網的布陣上,朱建華將維吾爾語作為先頭部隊,包括哈薩克語也放在最前沿。在資源、人員、設備配備上等完全傾向于少數民族語言網站,它們成為天山網今后幾年發展的排頭兵,也是今后的業務增長點。在他看來,中文網站競爭很激烈,網站發展模式基本成熟,而天山網的優勢還在多語種,維吾爾語等多語和中文幾乎同步發展,再加上外語的輔助,可謂如虎添翼。
天山網現在每天訪問量區外約占40%,其中境外約占15%,新疆區內為60%,這構成了天山網的特色:新疆周邊有八個國家,天山網也成為國家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天山網一直有著雙重身影,既要做好內宣,又要做好外宣,既要成為黨委和政府的喉舌,又要成為新疆新媒體行業的“外交部”。
畢竟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新聞網站能做到這樣,既能做好內宣,又能把外宣做好,更能把自己區域內民族語言網站做出特色。中央媒體可以做到前者,但沒有地方特色,天山網做到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有中國特色,還能影響世界的地方新聞網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