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海
田勇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職務,除了報業集團副總編、中國寧波網總編輯之外,他還被委以集團數字新傳媒版塊“版主”,這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將旗下業務分為報紙雜志版塊、出版發行版塊、數字新傳媒版塊和文化產業版塊四大矩陣的業務形態。報業集團把中國寧波網、《新僑報》、寧報傳媒公司、悅報傳媒公司、新文化廣告公司等八家單位資產一起打包,并貼上“寧波新傳媒公司”的標簽,作為統一的獨立核算單位。
寧波新傳媒公司主要由田勇統籌,這樣田勇的管理范圍就從網絡擴展至移動新媒體、報紙、雜志、戶外等業務,集團這樣設計的構想是希望報網融合發展。他被任命為新傳媒公司董事長,中國寧波網副總編輯劉雄飛被任命為總經理。自中國寧波網籌備之初,劉雄飛就與他搭檔,經歷互聯網嚴冬、復蘇,也把寧波網從邊緣帶到主流。被裝進新傳媒袋子的其他單位負責人,也相應成為新傳媒公司領導成員。
數字新傳媒版塊的促成源于中國寧波網轉企改制。海定則波寧,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領導看到,如果單純以中國寧波網轉企改制,本身體量小意義不大,于是報業集團就增量做加法,劃出一片自留地給新組建的新傳媒公司。
田勇感嘆體制之殤,體制內的網站只能出生,不能死亡,沒有淘汰機制和創新機制就喪失競爭力。互聯網公司是需要資本參與的,新聞網站自己沒有力量投入,民營資本還不能進來。而體制內的弊病又人所皆知,人員講編制講級別,難以真正市場化分配管理。
“創新需要有一種土壤,”他談到此時語速加快,甚為激動,“創新需要體制機制去保證,創新要允許試驗,允許失敗。”
就在兩年前,報業集團下的寧波日報網、寧波晚報網和東南商報網相繼開通,與各自的報紙緊密聯動,至此,報業集團三大主流強勢報刊都有自己的網站,形成一報一網格局,中國寧波網以獨立的媒體形態在報業大樓占據一角,但在集團不再是“唯一”,這并不是寧波獨有的現象,很多地方報業集團都采取這種策略,對地方新聞網站來說不一定是有利,但對于集團層面來說也許是應對未來挑戰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中國寧波網既不能與門戶網站洽談落地,也不能阻止他們與本地優秀的廣告公司合作形成代理權,更不能阻止他們直接在寧波成立分公司來運營項目。那就只有PK。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十分支持網絡經營的項目化運作,在集團領導的促成下,2013年7月8日,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三樓舉行特別的儀式,宣告中國寧波網房產頻道公司化獨立運作,這是寧波新傳媒公司成立以來第一個大動作。
田勇希望網站和報紙用項目來實現融合,將中國寧波網的房產頻道和《新僑報》的房產廣告進行資源融合,成立寧波萊爾斯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地產網,他還把這個運營權交給《新僑報》團隊來主導。同時,中國寧波網將教育頻道和有關外部資源整合,成立寧波網新未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專門運營教育網項目。
報業集團和新傳媒公司的這一動作的更大亮點在于,突破了國有資本的股權激勵機制:新成立的兩個項目公司由新傳媒公司控股,團隊持股,鼓勵內部員工持股?!斑@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目前唯一的辦法。”劉雄飛的職位是副總編輯、總經理,主抓經營。他的困惑是:寧波地產網目前只有二三十號人,而對手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上百人,新進的員工能拿到三千元工資就算很優秀,過兩三年能加到五千元就算雙方盡了最大努力,“但商業網站過來挖人,直接開價八千元,考核合格后另外還有獎金?!?/p>
寧波地產網是在2012年5月《新僑報》四周年之際正式升級上線。雖是探索報網融合的新路,顯然田勇對此并不滿足,他早在2007年就對報網互動、報網融合做了深入研究。在新的平臺上,報業集團高層的目標是推進新媒體項目公司化運作,細分專業市場經營,這也是田勇帶領整個版塊創新經營模式、增加新的贏利點的一大嘗試。在項目子公司成立儀式上,他和報業集團主要領導、新傳媒公司核心團隊共同按下啟動球,在電機的高速運轉下,球面一陣顫抖,這是受離心力的沖擊,而這一離心力也將會沖擊中國寧波網原有管理、發展、理念和方式。
“我在2004年就提出要做多媒體?!碧镉略趧撧k中國寧波網的過程中把他原來的工作經驗和優勢都展現了出來,他以前做過報紙、電臺,管過廣電,最后所有這些媒體形態都可以在網絡媒體中發揮出來,在全媒體新聞部成立后,他們還嘗試培養組建了100多人的社區DV播報員,全媒體記者同時兼職論壇博客,與網友播報隊伍互動。田勇要求論壇和新聞要實現互動,這兩個也是他重點盯的對象。
全媒體試水帶來了新的理念,特別是對傳統媒體記者觸動很大。事實上,近幾年來,報社對記者的多媒體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報社總編直接讓記者在報紙網站上發稿。這種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最理想的人選就是在報紙工作三四年時間,時間不能太長,“太長了就陷進報紙拔不出來,如果要拔出來需要本事,比塞進去更費勁。”李廣華在報紙工作20多年,他認為在傳統媒體工作三年時間可以培養認真的作風,熟悉整個新聞的運轉規律,會有一些策劃思路,而具備這些后再到網站鍛煉,包括當前網絡媒體的運作、技術操作、網絡意識、技術應用等,“全媒體記者需要傳統媒體的新聞意識,加上嫻熟的新媒體技術運用?!?/p>
2006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啟動中國數字報業實驗室計劃,主要任務就是探索適應數字報業發展需要的數字化、網絡化的內容顯示介質技術、信息傳播技術和運營模式,實現傳統紙介質出版向數字網絡出版的戰略轉型,推動報紙出版業態的重大變革。其中推出的重要概念就是“網絡報紙”“手機報紙”“電子報紙”。
這被稱為“將在中國報業發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筆”的全國報紙出版業“十一五”重點工程,首期吸納了深圳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寧波日報報業集團、諾基亞、中國網通等18家單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是首批八家常務理事單位之一。數字報實驗室形成了九大實驗方向:報業數字化平臺、報紙網站、多媒體數字報刊、電子商務、電子閱讀器、戶外數字媒體、手機報、手機二維碼、移動采編系統。endprint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承擔起電子閱讀器、手機報等項目的實驗組建工作,集團領導將重任交付給新媒體領頭人田勇具體負責實施。2006年8月1日,中國寧波網推出全國首家多媒體互動報紙《寧波播報》,這是目前全國400余家數字報中惟一獨立形態的多媒體數字報?!秾幉ú蟆啡脒x當年中國報業年度十大新聞,并載入中國網絡媒體年度報告。
但這個多媒體互動報紙只能通過電腦看,而田勇要讓《寧波播報》實現拿在手上看,這是一項技術活兒。田勇雖在寧波電臺分管過技術,算是有“技術”背景,但他其實并不是技術出身,只是對技術領悟很高。他的想法要將《寧波播報》通過電子閱讀器在手上翻閱。在體驗方式上,田勇當時就提出要實行“標題+摘要”的版式設計,這點與美國網站的新聞編排很相近。
“我可能屬于不甘落后的人,比較喜歡跟蹤一些新的技術進步?!焙芸?,田勇就做成了國內首份便攜式電子報紙,這份電子報紙的初次亮相并不是在新聞發布會現場,而是城市網盟年會上。“當時也取了很多名字,最后初步敲定為‘播報?!睂幉ňW總編室主任馮雷是這個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他說,直到臨近發布會前夕,才確定仍沿用網站原來的《寧波播報》的品牌,并于當年10月25日正式亮相,這標志著全國第一張編輯形態不同于傳統報紙的全新電子報紙問世。
“田總對新媒體、新技術的創新走得算比較早,大膽創新大膽嘗試,”寧波網辦公室主任王巍說。王巍在寧波網算是資深編輯了,是2001年第一批進入寧波網的本科畢業生,擔任過新聞編輯部負責人,曾專門到市委宣傳部掛職鍛煉一年。2011年8月,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寧波播報》正式登陸蘋果公司iPad平臺,這是中國寧波網自行設計的應用程序媒體客戶端,這個客戶端是《寧波播報》的3.0升級版本,也意味著《寧波播報》從PC端到閱讀器后,最后安家到蘋果的客戶端,《寧波播報》一直都在,變化的就是載體。
“我辦網站如果說與一些人有什么不同,可能更多的是考慮這個網站在整個報業、整個新聞網站行業的坐標點,”田勇考慮比較多的就是寧波網與集團其他媒體之間的資源關系,在集團新媒體創新上,除了《寧波播報》外還有很多作品,如寬帶電子報、手機報等。通過電子閱讀器的分析,促使他重新認識手機移動終端報紙,這就有了幾年后《寧波手機報》的興旺,最高時收費用戶近80萬,現在也有四五十萬收費用戶,成為近幾年具有最好效益的項目。
建設新聞網站也需要無私的心。田勇是中國寧波網創始人,接到這個任務前是寧波人民廣播電臺經濟臺總編和分管技術的副臺長,電臺、電視臺與報紙最大的不同就是,那是以技術作為支撐的媒體。
現在,田勇辦公室仍擺放著一臺老式的音響收音機,這是他的電臺情結。他創辦中國寧波網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創建網絡電臺,之后隨著寬帶的普及升級為網絡電視,《對話》就是王牌欄目的重要代表。如果說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是《對話》登頂之舞,那么還有眾多的熱身之舞:《對話》欄目中的相關節目獲得浙江省新聞獎一等獎就多達六件,也在2009年拿到過浙江省新聞名專欄。不僅如此,《對話》欄目中的訪談《杭州灣跨海大橋貫通看自主創新》獲得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新聞訪談”二等獎,這是登頂之前的敲門磚,這塊磚對田勇來說非常重要,畢竟這也是中國寧波網獲得的第一個中國新聞獎。
如今《對話》已不再是當年一般的訪談欄目,而是已經發展到反映民生熱點,領導干部走進演播室,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網上發布廳、網絡問政,社會管理創新,主題在不斷深化,內涵得到延伸。但田勇并不滿足于此,他有一個更大的計劃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著——把《對話》變成一個孵化器,“新聞是一次性消費,名專欄評上以后會持續發揮作用,其品牌效益會延伸,是一個持久性的效益。”他準備把其他相關欄目裝進《對話》,通過《對話》的品牌效應來孵化其他欄目,在他看來,《對話》的品牌影響力毋庸置疑,把這些欄目裝進去,頭頂著《對話》的光環,那么這些欄目就可以說是含金出生。孵化到一定程度可以剝離出來,就像母雞要主動遠離小雞一樣讓他們自己獨立,這預示著孵化器將進行下一輪孵化。
他自己在網站樹立起一個標桿,希望大家超越標桿。田勇的這個習慣是在創建網站之初就從電臺帶過來的。他來到寧波日報社,工作很明確,就是組建新聞網站,昨天還坐在電臺副臺長的豪華大桌前對下屬交代工作、簽署文件,而來到級別更高的報社后,留給他的卻是外墻爬滿藤葉、內部臟亂的一間辦公室,并且這間辦公室還是從寧波僑鄉報社(2008年后改名為《新僑報》)臨時借用,經常光顧的壁虎給這間遺棄的辦公室帶來了新生命,中國寧波網的出生證上就是填寫的這間辦公室??赡苁乔珊稀⒕壏?,10年后,中國寧波網的血液又融合到《新僑報》。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寧波網辦公都在臨時借用的辦公室,但即使是借用的辦公室,田勇也很講究,他在內部規定:誰先到辦公室就先把衛生打掃了。
就在采訪期間的一個周末,他連著參加集團黨委會,直到下午四點還沒有吃午飯,便讓同事下樓代買四個包子,花兩分鐘吃了兩個包子后開始接受采訪。兩個多小時后我們一起離開辦公室,“我要把包子帶回家,”他順手還把垃圾帶出去,不讓它“玷污”辦公室的空氣。
“但是,把抽屜拉開又是另一個世界?!痹谝粋€偶然的機會,他愛人說出另一番景象:“小票據和小雜物在抽屜里混戰。”她作為電視臺主持人,也受田勇“研究”習慣的熏陶,開始為我分析這種現象:從行為看性格的話,做事重視秩序講究效率,也相對腳踏實地比較嚴謹,做事的時候常常比較穩妥,比較有毅力,并且顯得有條不紊?!斑@就像老面包一樣,表面光滑細膩,但掰開里面是粗糙的,”這說明他細中有粗、粗中帶細。
他做事的確就像面包,并不注重某些細節管理,但這點在中國寧波網部分內部人士看來并不贊同,可能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對外的、形象的東西,事實上他在大局上面體現出規整、嚴謹、效率。
田勇所在的新媒體已經駛入深水區,2013年經營的吞吐量為5000萬元,上級主管部門要求2014年增加到7000萬元,2015年為億元級。率先打造全新體制的地產網、教育網作為驅逐艦,既要為新媒體的巡洋艦搶占市場,鍛煉隊伍,又要肩負護航、警戒的任務。
“一定要擺正自己的方位,看準自己的目標!”這是田勇告誡中國寧波網同事的話,也是他給同行的忠告,畢竟,新聞網站與商業網站在市場上,在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上,需要正確把握行駛方向才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