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潤

今年3月18日,臺灣爆發了“反服貿”學潮事件。事件的起因是臺灣學生聽信了一個關于服貿協議的“懶人包”。這個只有短短三分鐘的視頻短片,嚴重地歪曲了服貿協議的內容,在民進黨的推動下,致使不明真相的學生涌入臺灣“立法院”,引發了學潮事件。透過這個事件,“懶人包”作為一種新聞傳播載體的威力,被海峽兩岸所認識和重視。
什么是“懶人包”?
其實,“懶人包”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顧名思義,就是“懶人”的信息包。這一點類似自動照相機,剛出現時人們稱之為“傻瓜機”。但傻瓜機并不“傻”,只是使用者不用花太多心思調機罷了,因為它的主要功能已被設定好了,使用者只需對著景物按快門就是了。同樣的,“懶人包”也并不“懶”,里面高度濃縮的信息,可以讓你在較短的時間內(一般只有三分鐘)明白事情的全貌。
網絡時代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信息海量。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要全面了解你所關心的新聞信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當你為此苦惱時,如果有人跟你說,你只要花三分種的時間,就可以通過某種東西明白新聞的全貌,你一定會非常樂意地接受。它就是“懶人包”。為幫助人們盡快獲得某個主題的信息,一些組織或個人以視頻短片的形式,制作了專門的信息包供人下載收看。
“懶人包”這個名詞起源于何時何地,筆者幾經考證尚無定論。但作為一種傳播方式,它起源于美國。2009年4月,美國一個叫做Newsy的網站創辦了新聞“懶人包”。網站經營者每天從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里,收集當日最新最火的新聞,制作成信息包,供人下載收看。但這個信息包,并不是當日新聞的大集錦,而是有專門主題的集納包。這一點類似我們現在的電視專題片,或者網絡自制劇。比如央視的《這是真的嗎?》欄目,通過一段視頻或一個實驗過程,體現某個主題內容。
“懶人包”不等于“自媒體”?!皯腥税彪m然具有“自媒體”的特征,但它不是“自媒體”。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社區。自媒體主要是傳播個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信息載體,而“懶人包”則是以收集新聞為主的信息包。雖然一個人也可以制作出一個信息包,但更多的是需要團體合作來完成。此外,自媒體內容的表現形式多樣,比如文字、圖片和視頻等,而“懶人包”則以視頻形式播出。另外,“懶人包”只傳播最新最火的新聞,而自媒體則只傳播自己的新聞,不一定最新,也不一定能“火”。
“懶人包”與“自媒體”的共性有三個:一是它們都可以傳播新聞;二是它們都帶有強烈的傾向性;三是它們都能成為廣告的載體。
“懶人包”不等于“自制劇”?!皯腥税彪m具有“自制劇”、微電影的特征,但它不是“自制劇”或微電影。微電影,是一種縮小的電影,它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不是一種新聞載體。“自制劇”, 也稱“網絡劇”,則是一種專門為網絡制作,帶有故事情節的視頻短片。從形式上看,“自制劇”有長有短,長的“自制劇”則像電視劇一樣,分集播出。這與“懶人包”有著天然的差別。從內容上看,“自制劇”一般都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內容絕大數是虛構的,這與新聞屬性完全不同。當然,也有一部分“自制劇”帶有紀實性,且片子不太長,但它主要在于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并不是為了傳遞新聞信息。而“懶人包”作為一種新聞傳播載體,其主要作用在傳遞新聞信息。所以說,“懶人包”不是“自制劇”,更不是微電影。
“懶人包”與“自制劇”、微電影的共性也有三個:一是它們都用視頻來表現;二是它們都通過網絡來傳播;三是它們都能成為廣告的載體。
“懶人包”的四大特性
具有新聞性?!皯腥税钡恼Q生,就是為了幫助人們盡快了解某個主題的新聞。因此,“懶人包”的新聞性,無需多言大家都明白。
比如挑起臺灣學生占領“立法院”的“服貿懶人包”。該包在臺灣“立法院”將審議的前夕,由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鄭秀玲制作上傳至網絡,供人下載收看。
強烈傾向性。“懶人包”作為一種新聞載體,本來應該是中性的。但由于制作的個人或組織,本身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以致于產生強烈的傾向性。因此,觀眾收看“懶人包”,應持有審慎的態度,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包中信息。上面提到的“服貿懶人包”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該包作者站在反服貿的立場上,對服貿協議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了錯誤的臆測,還有意歪曲服貿協議的相關條款。比如包中說“大陸將有500萬勞工入臺,沖擊臺灣人就業”。事實上,這完全是制作者主觀臆造,服貿協議中并沒有相關條款。此外,還把“租車業”歪曲成“出租車業”等。很明顯,這個“懶人包”具有強烈的傾向性。
受眾特定性。網絡上的“懶人包”很多。它的屬性與超市中的蔬菜、服裝、日用品等商品分類相似,“懶人包”可分娛樂、時政、體育等不同類別。不同類別對應不同人群。如:“辜菀允懶人包”,它是一個娛樂類“懶人包”。辜莞允,也叫“尖叫妹”,臺灣當紅模特。她的出名,是因為在一則廣告中,持續尖叫四秒引眾人不滿而走紅。其高分貝尖叫聲,讓許多人不堪其“虐耳”,但也讓許多人甚至為之“著迷”。而時政類的“服貿懶人包”之所以能挑起臺灣學運,與臺灣經濟持續低迷相關。臺灣經濟的不景氣,造成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大學生持續積壓的危機感,在民進黨的推動下,最后釀成學潮事件。在這起事件中,“懶人包”顯現出強烈的受眾特定性?!皯腥税敝粚μ囟ǖ氖鼙娪刑貏e的“殺傷力”。
網絡性。“懶人包”從它誕生的第一天,就是通過網絡來傳播的。所以說,“懶人包”天生就具有網絡性。事實上,“懶人包”的可怕威力正是源于其網絡性。如果把“懶人包”比作是一個“炸藥包”,那么網絡就是導火線。沒有導火線的“炸藥包”,也就沒有爆炸威懾力。雖然“懶人包”不一定需要網絡而存在。比如借助U盤、光盤等一樣可以傳播,但它的傳播效果顯然無法與網絡相比較。
“懶人包”的利用與監管endprint
如果說,新聞宣傳是一種思想武器,那么“懶人包”就是“集束炸彈”。2011年前,我們通過伊拉克戰爭,見識了“集束炸彈”及它的可怕威力。2011年后,我們透過臺灣“反服貿”學運,認識了“懶人包”及它的“利器”本性。更可怕的是,這種輿論“利器”并不一定掌握在政府手中,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生產和使用。全媒體時代,媒介的空前發展,造就了信息的空前爆炸。“懶人包”作為一種輿論宣傳“利器”,它的爆炸威力必須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或利用,或監管。
引導輿論。當社會重大事件或熱點問題出現時,及時制作“懶人包”進行引導或還原。當前,輿論空間多元,社會思潮多變。每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時,總會引起輿論反響。2013年底,北京發生了一起老外撞大媽的新聞。這本不是什么大新聞,但卻在網絡上傳出“老外扶起摔倒大媽遭訛詐”的新聞,一時成為了公眾的熱點話題。許多網友對“訛詐”的大媽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還有不少網友引申到世風日下等道德層面。事實上,這是一起老外無證駕駛、違反交規釀成的事故。后經《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等媒體及時介入才還原了真相。事后,筆者常常在想,《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是國之重器,對這種社會偶發事件,大可不必“殺雞用牛刀”,但的確也想不出更好的回應辦法。如今,我們有辦法了:及時制作一個“老外撞大媽懶人包”上傳網絡。
反擊謠言。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媒體發達、信息海量的全媒體時代。時不時出現的謠言,就如同一把“暗器”,利用發達的媒體迅速傳播,傷及無辜的受眾。2013年8月,網上突然謠傳“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極力渲染中國投資風險,唱衰中國經濟。謠言傳出后,引發廣大網民、投資者焦燥不安。事后,雖然有關權威部門現身說法,證明這是一個謠言,但說法中所涉的數據和專業術語,還是讓許多人云里霧里,存有“疑慮”。此時,如果有關權威部門能制作一個通俗的“懶人包”,專門分析一下中國經濟形式,及其中的數據和專業術語,那么公眾的“疑慮”將被徹底打消。
解讀政策。隨著中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所涉的領域日益深入。比如國務院推出的“簡政放權”、“城鎮化”等政策,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大好政策。媒體除了及時刊載和解讀相關政策之外,也可以考慮結合當前的形勢,制作一些簡單明了的“懶人包”,進行釋疑解惑、增進理解、凝聚共識,以期達到最佳宣傳效果。
“懶人包”,作為一種新聞傳播的載體。雖然它已存在五年了,但有關它的監管,目前尚未有針對性的措施。盡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表示,將對違規播出網絡劇、微電影等的責任方進行處罰。但很明顯,這是對網絡劇、微電影等的監管辦法,不是針對“懶人包”的措施。那么,我們能否對“懶人包”實現有效監管呢?筆者認為可以。
“懶人包”起于網絡,興于網絡。從制作方面而言,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生產,確實不好監管。但如果從傳播渠道而言,它必須上傳于網絡空間,也就是網站,那就好辦了。只要監管好網站這個“源頭”,“懶人包”的傳播將實現可控。其監管措施有四條:
一是資格許可。大家都知道,要辦一個合法的網站并不容易。不但要向有關部門申請,取得資格許可,還要年度審核等。此外,網站的運營還要時時受到監管。其實,如果想監管好“懶人包”,完全可以在這個環節立好規矩。比如某個網站希望制作和登載“懶人包”,那好,請遵照有關規定,取得資格許可。
二是教育培訓。當然,取得資格許可的合法網站,也難免萬一出錯。事實上,再高級的網站也需要人去經營。所以,我們還要定期對網站的經營者、從業人員等進行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道德修養與理論水平,并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
三是完善法規。目前,我國政府及相關機構雖然先后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但這些年來,互聯網發展迅猛,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業務。比如“懶人包”、自媒體等。建議有關部門和機構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四是打擊非法網站。此外,我們在對合法網站進行有效監管的同時,也要嚴厲打擊非法網站。絕不能讓它成為“漏網之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