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夢

近期,中宣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中國記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
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全國共受理新聞報刊領域舉報案件400余件,查處違規報刊216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新聞敲詐、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等。全國報刊被緩驗216種、停辦76種,記者站被緩驗193個、注銷49個,注銷新聞記者證14455個。
新聞敲詐現象由來已久,馬克思曾在1861年發表政論《法國的新聞敲詐——戰爭的經濟后果》,批評當時巴黎和英國一些媒體的臆造和煽動性文章。馬克思時代基于信息壟斷優勢的新聞敲詐行為在現今信息高速流動的社會已然行不通。在現代社會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傳遞速度飛快的背景下,新聞敲詐更多的表現為某些記者或者是一些假記者甚至是個別媒體以輿論監督和新聞批評的名義,對某些違背國家法律或道德準則的企業、組織或是個人,以“消除負面影響”或揚言將這些不良現象公之于眾的軟硬兼施,向對方索要錢財、要求對方在所在媒體做廣告或贊助的行為,其目的是借新聞媒體社會公器的渠道之便,行渾水摸魚中飽私囊之利。
進入21世紀,隨著輿論場向網絡等新媒體轉移,新聞敲詐的參與方更是加入了不少網上所謂的“大V”或是形形色色的網絡媒體以及“水軍”,他們通過網上發帖、動用人脈大量轉載、“水軍”炒作等方式,利用網上信息傳播速度快、消息源不經核實等特點,將一些無中生有或是片面放大的新聞稿大肆炒作,迫使對方答應開出的各種條件,價碼因此水漲船高。
新聞敲詐有哪些類型?利用網絡作案的新聞敲詐有哪些特點?筆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新聞敲詐的類型和特點
開設非法網站以假亂真。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和中國記協向社會公布了14起網絡新聞敲詐和編造傳播假新聞的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今年一月高某等五人開設“中國廉政網”“中國縣域網”兩個非法網站,冒充記者詐騙上訪民眾;2013年8月江蘇徐州仲某等四人私設“今日焦點網”,在全國各地進行敲詐勒索。
這兩起典型案例代表了新聞敲詐的第一種類型:完全沒有新聞從業資質的人員利用未經注冊的網站作為發布平臺,打著新聞監督的旗號進行所謂的“采訪”,向所在地區的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撒網。
真媒體假記者作案或真假記者內外勾結。部分報刊單位設立新聞網站,并將網站地方頻道與有關公司合作,或將其承包給記者站或個人。管理松散的地方站點通常只需定期上交“承包”費用,至于報道內容和經營情況,媒體往往并不關心。這導致一些單位或個人以網絡負面報道形式搞敲詐勒索,以此創收。
有些真假記者相互勾結,分工協作:地方站假記者負責尋找目標,而真記者在敲詐過程中往往里應外合,威脅受害人如果不拿出相應金額,就會在報刊或網站上登載負面消息。或是先登載負面消息,再以此為籌碼與受害人商議“危機公關”事宜。
第二種類型的新聞敲詐相比第一種類型更加隱蔽,因為有了正規媒體做“保護傘”,提高了受害人的心理預期,使受害人更傾向于“私了”而不愿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全媒體人”“自媒體人”的“大V”殺傷力。網絡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度,這些新技術手段的興起,既給了傳統媒體新的傳播渠道,也在客觀上降低了媒體行業的準入門檻:只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和聽眾,普通人散播的信息也可以傳達給受眾;而文字、圖片、視頻的多媒體表現方式,使得新媒體的傳播更加直觀。受眾越來越具有互動性,甚至直接從受傳者變為傳播者,網上出現了大量不屬于新聞產制單位的獨立制作并發布消息的“全媒體人”“自媒體人”“公民記者”。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伴隨著網絡意見領袖、“大V”大行其道,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具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是許多沒有經過新聞專業訓練的人士,不用客觀、冷靜的視角和筆觸發布信息,許多網民對許多消息特別是負面消息不經核實就大肆轉發評論,導致網絡上經常出現一邊倒的洶涌輿情。
有著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粉絲的許多“自媒體人”,早就開始發掘自身的經濟價值:有的做“微營銷”,在推送內容時夾帶部分廣告內容;有的與各大門戶合作,通過發布原創內容獲得收入。這些生財有道的方式只要不違法原本都無可厚非,但是卻有少數“大V”借著“輿論監督”的大旗,意圖將網絡影響力轉化成敲詐勒索的本錢。
他們游走在供稿人和新聞人的邊緣,利用網絡大V的巨大影響力,為了賺錢不惜以身試法,2013年“大V”格祺偉的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2011年,格祺偉在時任《現代消費導報》副社長張桓瑞的授意下,打著現代消費導報網站“現代消費網”新聞中心副主任的頭銜從事“采訪報道”,活躍于網絡,通過參與炒作一系列網絡敏感熱點事件積聚人氣,騰訊微博粉絲超過120萬。2013年8月,網絡造謠、傳謠者格祺偉被湖南衡陽警方正式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刑拘,后正式被湖南衡陽市檢察院批準逮捕。
警方查明,2010年以來,格祺偉利用其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和在媒體圈的人脈關系,與少數媒體記者勾結,大量搜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干部群眾的所謂負面信息,長期以記者身份,打著“輿論監督”的旗號,以在網上曝光、進行負面炒作相要挾或以刪帖為名,大肆進行敲詐勒索犯罪活動。據警方調查,格祺偉及其團伙涉嫌敲詐勒索和尋釁滋事犯罪線索達200多條,已初步查證36起,受害對象涉及全國10多個省市,涉案金額達數百萬元。
應對網絡新聞敲詐的對策
網絡新聞敲詐利用網絡媒體為工具進行敲詐,具有低門檻、行為隱蔽、社會危害大等特點,不僅破壞媒體采訪環境,損害媒體公信,還會污染社會風氣,擾亂社會秩序,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障礙。
對此,筆者認為應從加強新聞法制建設、媒體內部治理及社會輿論監督幾個方面整治網絡新聞敲詐的不良風氣。
一是加強新聞法制建設。加快新聞立法進程,給新聞采編人員套上法律法規的“緊箍咒”,明確網絡新聞敲詐行為的定義、處罰辦法和額度。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在行使新聞自由的同時,不得濫用這一權利進行有敲詐目的的不實報道。我國目前對正規記者的活動,主要是通過《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報紙出版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進行規范。在刑事處罰中,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主要針對真記者,而敲詐勒索罪、詐騙罪以及損害商譽罪等則是真、假記者均適用。新聞敲詐和假新聞還涉及民事侵權,如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等,也有因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而被處以行政拘留的情況。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新聞敲詐,相關部門的立法和規范還相對落后,急需根據新情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二是強化媒體內部規章和管理。針對部分報刊單位設立新聞網站,并將網站地方頻道與有關公司合作,或將其承包給記者站或個人,導致出現一些單位或個人以網絡負面報道形式搞敲詐勒索的問題,進一步規范新聞網站地方頻道、商業網站地方頻道的權責歸屬及管理制度,探索新媒體新聞采訪的管理手段,實現網絡管理有法可依,遏制利用網絡進行新聞敲詐的行為,從源頭上杜絕隱患。另外,對記者編輯及其他媒體從業人員以供職媒體工作人員為名義開設的實名認證微博、博客及微信等新媒體賬號,媒體從業人員應時刻牢記自己發言的立場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網友,而是半職務行為,要對供職媒體負責;媒體應出臺內部管理規范,對記者編輯開設的新媒體賬號進行登記規范。
三是強調群眾和社會監督。事實證明,許多新聞敲詐最終被曝光、立案偵查,依靠的是知情人或是受害人的舉報檢舉。通過24小時舉報電話、有獎舉報等形式發動群眾,加強社會監督,揭露個別媒體濫用公器以及部分“自媒體人”假借“新聞監督”之名的敲詐行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