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芳 (百色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
蔣貴萍 (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 廣西南寧 530000)
百色彝族葫蘆笙音樂文化初探
趙增芳 (百色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
蔣貴萍 (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 廣西南寧 530000)
葫蘆笙系廣西彝族民間氣鳴樂器,彝語稱“央”。 現流行于百色那坡縣的達臘、念畢、者祥等白彝居住區。葫蘆笙主要用于各民俗節日和紅白事活動,葫蘆笙舞也是彝族人很重要的一項民間舞蹈形式。通過對百色彝族葫蘆笙的文化背景與樂器形制、文化載體與精神寄托、演出形式與音樂特征、傳承與發展現狀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初步探究彝族葫蘆笙文音樂文化。
彝族;葫蘆笙;音樂文化
本文是百色學院2012年度科研一般課題“百色彝族葫蘆笙音樂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2KB20)階段性成果之一。
葫蘆笙系廣西彝族民間氣鳴樂器,彝語稱“央”。因由五管組成,故也有“五笙”之稱。現流行于百色那坡縣的達臘、念畢、者祥等白彝居住區。葫蘆笙主要用于各種民俗節日和紅白事活動,葫蘆笙舞也是彝族人很重要的一項民間舞蹈形式。通過對百色彝族葫蘆笙的文化背景與樂器形制、文化載體與精神寄托、演出形式與音樂特征、傳承與發展現狀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初步探究彝族葫蘆笙文音樂文化。
彝族是個古老的民族,雖然在廣西彝族只有幾千人,但他們仍以一種口頭傳承的方式廣泛傳頌著他們的歷史神話傳說。彝族人的神話涉及到的內容也非常之廣泛,如人類的起源、開天辟地等。他們有時是茶余飯后由老者傳與年輕人的故事,但多數情況下是師公在各種儀式場合念唱。在這些神話傳說中,不乏一些葫蘆作為彝族圖騰物的傳說出現,如在《廣西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有一段在洪水中葫蘆保護彝族人民的傳說:
……天神準備放水淹死地上所有的人。一位神婆不忍心讓地上人絕滅,偷偷下凡,來到人間,正好遇上一對誠實、善良、勤勞的兄妹在山上做活。她向兄妹倆說明自己的身份和來意,把隨身攜帶的葫蘆種子交給二位,叫他們把葫蘆種在那山頂上,并作了一番吩咐……大水一來,兄妹倆帶著糧草,藏進山頂上那只大葫蘆里,隨水漂浮了九九八十一天,獨獨兩個人能活下來。……
——《威志和米義》
另外在彝族古歌《梅葛》中也有一段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
哥哥河頭洗身子,妹妹河尾捧水吃,一月吃一次,吃了九個月,妹妹懷孕了。懷孕九個月,生下一個怪葫蘆。……天神用金錐開葫蘆,天神用銀錐開葫蘆。……戳開第三道,出來是彝族,彝家住山里,開地種莊稼。……
——《人類起源》
除以上兩個故事外,在彝族的神話傳說中還有許多關于葫蘆的內容,雖然在這些神話里充滿了魔幻主義色彩和不符合倫理的問題,但是卻不難看出葫蘆孕育生命的母體特征。在建國前的滇、桂地區,仍有一些彝族人家把葫蘆作為神靈來供奉。改革開放以后,并無供奉葫蘆的現象,但以葫蘆、竹子做成的樂器葫蘆笙所吹出的音樂,卻成為現代人與祖先交流的一種方式。這也足以表現出葫蘆在彝族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葫蘆笙由笙斗和五支笙管構成:笙斗由長約18cm、高約14cm的天然長頸葫蘆做成,其頸的頂端割成圓洞作為吹嘴;笙管均用外徑為1.7cm,內徑為1.4cm的蘆竹制作,其中最長的一根為母管,約88cm,其余四根為子管,分別長52cm、51cm、47cm、43cm。笙管插入笙斗之后露出五個圓孔為吹奏者左右手的按孔,其母管的按音孔據離斗面約1cm,為演奏者右手掌控,子管的按音孔離斗面約28cm,為演奏者左手按孔。五根笙管用竹篾箍固定,其距離和數量可根據個人審美而定。在母管的頂端套一短頸葫蘆,葫蘆四側與頂端各開一直徑為2cm的圓洞是為共鳴體。其簧片用金竹削成,四條子管安裝于笙斗一端,母管安裝的位置不同其發出的音高和音色也會有所差別。(如圖)
由于制作葫蘆笙需要的葫蘆和蘆竹有比較嚴格的形制要求,其葫蘆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所以需要特定的生長環境和人為控制而長成,使用的蘆竹也不能有太多的竹節。在廣西的達臘、者祥等地雖有人懂得葫蘆笙的制作原理,但苦于沒有合適的葫蘆和蘆竹,所以他們現在所使用的葫蘆笙都是從云南富寧縣購買得來。雖如此,他們對葫蘆笙的熱愛也從未消減,每年都會定制幾把葫蘆笙以備用。
建國前廣西《鎮邊縣志》就寫道:“……紳耆諸官署稱賀然后比閭互相拜賀,是日傈民群至官署吹蘆笙唱俚歌跳躍戲舞名曰祝豐年……”這說明,在很早以前吹葫蘆笙便流傳于彝族民間。葫蘆在彝族人心中是一種圖騰崇拜,在人們長久的生活中逐漸將葫蘆轉化為一種樂器,來抒發內心的一些情感。即便在今天,葫蘆笙音樂仍在彝族民間生生不息。
廣西的彝族雖然與當代的漢族、壯族、瑤族等生活在一起,但他們始終沿襲著自己的民族節日習俗。彝族是一個多節日的民族,除了農歷的十一月,其他每個月份都有他們自己的節日。除了每年的農歷五月份月到九月份的封鼓期,其他時間的節日和平時的紅白喜事活動都少不了葫蘆笙的參與,而葫蘆笙音樂多以葫蘆笙舞的形式出現。
在不同的場合,葫蘆笙飾演著不同的角色,如白事活動中葫蘆笙音樂成為生者與死者思想情感交流的媒介;在節日禮俗中的葫蘆笙音樂則起著一種懷念祖先、祭拜祖先的作用;等等。在彝族村寨中,每年二月初十“補年節”、四月初十“跳弓節”及十月初十的“慶豐節”是他們最隆重的三個節日。節日時村里的“央巴”1會穿上各自的節日盛裝吹葫蘆笙,帶領大家跳葫蘆笙舞,這不僅代表著一種娛樂,更寄托著人們的一種信仰。各種節日的葫蘆笙舞中都以兩位央巴為首,其后為兩位祭祀和村里的老人,這也充分體現著彝族人們對祖先的敬重和懷念之情。
在廣西達臘、念畢、者祥村寨的彝族人有這樣一種說法:“葫蘆笙叫我們世代興旺。”據王光榮教授講,這主要是源于葫蘆笙音樂的各調門的聲音與當地彝語“孫兒快快長”的聲音相近而得此說法。葫蘆笙音樂不只在節日節慶時才會響起,在彝族人日常生活中也是葫蘆笙愛好者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
下鄉采風時,我居住在達臘村的臘摩2家里,他家中有兩個剛過周歲的小孫子。平日里小孩的母親要經常外出勞作而無法照顧他們,如此兩個孩子便經常哭鬧。此時臘摩就會吹起葫蘆笙,兩個孩子頓時停止哭聲,專心的聽爺爺吹奏葫蘆笙,有時還會跟隨爺爺跳起來。每每看到這幅景象,我內心便對葫蘆笙肅然起敬,難道這就是他們常說的“葫蘆笙讓我們世代興旺”的含義?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片面之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不管在精神世界還是現實生活,葫蘆笙都給彝族人們來了很多無可替代的內聚力量。
葫蘆笙,葫蘆與竹子制成的一種氣鳴樂器。然而在彝族人民心中,它不只是能發出聲響的樂器,更承載著彝族人的信仰與寄托。葫蘆笙是人界與神界的交流工具、是對祖先的一種敬祭、是彝族人音樂文化的載體。希望葫蘆笙音樂能載著廣西彝族的文化與信仰,長久不息。
葫蘆笙是以樂舞音樂的形式出現,樂舞音樂即有樂器伴奏的舞蹈。在達臘、念畢屯,兩央巴齊奏葫蘆笙在前排領舞,后排兩祭司與老人們拿花扇跟隨央巴圍繞金竹叢跳舞。在者祥屯的跳弓節上,銅鼓與葫蘆笙音樂同時進行,全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圍繞金竹叢跳舞。這似乎驗證了《銅鼓歌》中“銅鼓是珍寶,先輩們鑄造。長管葫蘆笙,與鼓配成套”的說法。葫蘆笙音樂不同的曲目有不同的舞步,有迎賓步、邀請步等,其舞步鏗鏘有力、穩重踏實、動態多變。
葫蘆笙發音較為柔和,多用于旋律底部;發音稍沉悶,常擔任和音伴奏。因以口頭傳承為主要方式,并無固定的樂譜記載,所以在流傳的過程中會多有變化,但最基本的舞蹈節奏節拍相對較穩定。葫蘆笙的旋律以la、do、re、mi四個音級為主,旋律線較為平穩,多以大二度、小三度進行為主,偶有四度跳進穿插。其和音多為大三度、純四度等協和音程,偶爾會出現大二度等不協和音程而產生緊張尖銳的音響。葫蘆笙音樂織體形態以單旋律與和聲進行穿插為主要特點,呼吸均勻,張弛有度,能較好的配合舞步同時進行。樂曲結構以單樂段和兩樂句的循環反復為主,中間無明顯的長音或停頓,銜接較為緊湊,其循環反復的次要以演奏者和舞者的體力而定。(見譜例)
葫蘆笙作為一種民間樂器,其音樂文化越來越受重視,然而他的傳承與發展卻不太樂觀。首先,會吹葫蘆笙的人逐漸減少,精通葫蘆笙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因常年在外務工,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接觸葫蘆笙,因此,葫蘆笙的傳承在年齡上便出現了斷層。其次,能制作葫蘆笙的人也越來越少,制作葫蘆笙的人多為精通、愛好葫蘆笙的老人,因為沒有太大的經濟效益,年輕人亦不愿再學習這門技藝。如此,數年之后,想購買葫蘆笙也將成為一件難事。葫蘆笙的傳承與發展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廣西葫蘆笙由彝族圖騰葫蘆和蘆竹制成,它承載了彝族人心中的那份信仰。在《銅鼓歌》中有這樣一段唱詞“……不吹葫蘆笙,靈祖不到場,……吹起葫蘆笙,效仿老祖人。”當人們吹起葫蘆笙,跟隨音樂跳起穩健的舞步,心中油然而生的是祖先征戰時的英勇和如今生活的幸福,彝族人民因此也一直很團結的生活著。葫蘆笙音樂對廣西那坡的彝族來講,不僅是一種娛樂的方式,更是全民族團結向上的紐帶,是祖先留下來的民族之魂。
注釋:
1.央巴.村寨里吹葫蘆笙引路之人,由村里兩名精通葫蘆笙、品行較好的男子擔任.
2.臘摩.彝族村寨中的大祭司,掌管村里的各種儀式活動,熟記各種經書,并配有專用法器.
趙增芳,女,1987年3月,漢族,山東青島人,百色學院教育科學系音樂教師,助教。
蔣貴萍,女,1987年12月,漢族,山東臨沂人,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