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開展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閩僑書屋在實踐中積累了諸多有益經驗,同時也遇到許多文化“走出去”項目所面臨的具有共性的問題。探索閩僑書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對于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長效發展機制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閩僑書屋;文化“走出去”;經驗;問題
閩僑書屋結合福建華僑華人多的優勢和出版產業特色,探索出了比較成熟的發展模式。為了深入了解閩僑書屋,筆者訪談了閩僑書屋項目的具體執行者——福建省出版對外貿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及一些項目的參與者。福建省出版對外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經營出版物和文化產品出口、版權貿易、合作出版以及對外辦展等。現在正在做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閩僑書屋、中國(福建)圖書展銷會、福建新華書店海外分店、“美麗福建”大型圖片展、全球百家華文書店中國圖書聯展等項目。
為什么建設閩僑書屋
為了推廣福建文化,福建利用海外華僑華人多的優勢和閩臺地域特色,創建了由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福建省新聞出版局主辦的中國(福建)圖書展銷會和“美麗福建”大型圖片展等,從1988年創辦,至今已有26年歷史,遍布世界五大洲,涉及29個國家和地區的42個城市,在海外產生了很大的文化影響。由于長期在海外辦展,遇到了一些不便之處:一是沒有固定場所,需要租賃場地;二是辦展時間比較短暫,大約一兩周,沒有持續效應。福建在創建農家書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受到這些經驗的啟發,2007年,福建新聞出版部門開始思考將這個模式復制到海外。全球華僑華人超過6,000萬,其中閩籍華僑華人就有1,265萬,他們分布在176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美國、南非、東南亞等地有非常大的社會影響力。于是,項目組找到美國的華僑華人社團聯系此事,美國的華僑華人社團非常積極,愿意拿出紐約繁華街區的社團會所來做書屋,華僑華人社團負責管理運營。并在眾多名稱,如“武夷書屋”“福建書屋”“閩僑書屋”“中華書屋”,中確定了“閩僑書屋”。
2011年5月17日,福建新聞出版部門與美國、南非、菲律賓、匈牙利、阿根廷等國家的閩籍華僑華人社團簽訂協議。后來又與捷克、丹麥等華僑華人社團達成協議,建設閩僑書屋。這里有一件趣事。南非的華僑華人社團領袖莊官斌在與福建新聞出版部門溝通之后,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方來做書屋。他談到,南非當地的一些閩籍華僑華人比較富裕,晚間的娛樂方式單一,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而且第二代華僑華人需要華文圖書出版物來接受中文教育,但當地很難買到華文圖書,因此自己很熱衷于做好籌建書屋的事。2011年11月,南非約翰內斯堡閩僑書屋在莊官斌等的支持下掛牌。2011年12月,美國紐約閩僑書屋掛牌。但是,由于美國紐約華人華僑社團首先與福建新聞出版部門溝通接洽,因此還是將美國紐約閩僑書屋作為全球第一家“閩僑書屋”。從這個小插曲可以看出海外華僑華人對閩僑書屋的現實需求和熱忱支持。
目前,海外已經成立了美國紐約、南非約翰內斯堡、捷克布拉格、匈牙利布達佩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五家閩僑書屋,捷克、匈牙利兩家閩僑書屋已于2012年建設完成,阿根廷閩僑書屋于2014年初書展圖片展期間建成。2014年還將在丹麥哥本哈根、菲律賓馬尼拉、新西蘭基督城建設三家閩僑書屋。
閩僑書屋的建設模式
閩僑書屋有一個宏大的發展規劃,第一階段從2011年開始,在閩籍華僑華人社團影響力比較大的美國、南非等地建設閩僑書屋;第二階段,結合福建每年在海外舉辦的書展活動,與海外有影響的、有代表性的閩籍華僑華人社團合作,在全球范圍內建立40家左右“閩僑書屋”;第三階段是從已建成的“閩僑書屋”中選擇一部分有影響力的書屋,組織開展出版、文化交流和貿易,逐步將其打造成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第四階段是總結“閩僑書屋”項目經驗,配合“中國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拓展工程”,在全世界建設“中華書屋及福建新華書店海外分銷點”。
閩僑書屋前期投入出版物八千到一萬冊左右,后續每年更新兩三千冊。目前書屋獲取圖書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捐贈。有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福建僑辦、福建僑聯、福建新華發行集團舉辦書展后捐贈的圖書,也有福州晚報和閩籍知名作家捐贈的圖書,如《船政文化與臺灣》《福州旅游觀光手冊》《福州閩劇史話》《林則徐翰墨》等。另一種是當地書屋認購形式,有時海外閩籍華僑華人社團也會出資購買一部分圖書補充經營。書屋原本只為海外華僑華人提供圖書借閱服務,后來發現,很多華僑華人想直接將書買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書屋加掛了“福建新華書店海外分店”的牌子,代購和出售中文出版物,獲得的收入用于書屋的日常維護和后續建設。
閩僑書屋所需場地由閩籍華僑華人社團提供,如美國紐約閩僑書屋的場地就在紐約中國街同鄉會大禮堂,面積超過500平方米,處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2014年搬到下城區的閩僑文化中心,面積擴大了一倍。閩僑書屋建成之后,由當地華人社團委派專職人員或兼職人員進行日常的維護和管理。
閩僑書屋面臨的運營問題
每一個閩僑書屋的建設包括圖書成本約20萬元,海運、宣傳、書架等費用約10萬元,因此,建設一個閩僑書屋的成本約為30萬元。閩僑書屋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福建新聞出版廣電局的工作經費和福建省委外宣辦的資助,原新聞出版總署也提供過部分開辦費,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和福建新華發行集團分別資助過一個閩僑書屋的建設。對于福建新聞出版廣電局而言,工作經費有限,不可能長期大規模投入。對于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和福建新華發行集團而言,閩僑書屋雖然能帶來很大的社會和文化影響,但經濟回報慢,也不可能大規模投入。盡管華僑華人社團對閩僑書屋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華僑華人社團因經濟實力有限,對閩僑書屋的資金投入也不可能是長期的。這就造成了閩僑書屋不可能迅速在分布于176個國家和地區的1,265萬閩籍華僑華人中推廣。
這里有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1964年,巴西福建同鄉會會長何安先生的父親為豐富華僑華人的文化生活,成立了文昌書局,從香港引進中文圖書,慘淡經營20年,成為當地華僑華人常去的一個地方。他的父親在彌留之際囑咐他一定把書店經營下去。因此,他繼承了這家南美唯一的中文書店。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港臺影視劇傳入巴西,文昌書局開始出租銷售錄影帶,何安先生將書局改名為文昌影視書局。盡管書局以影視劇光盤租售為主要贏利點,但圖書還是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營業面積,出售中華經典名著、武俠小說、醫學、武術、中文教材等圖書。
2014年1月,文昌影視書局與福建新聞出版廣電局簽署協議,利用文昌影視書局在寸土寸金的巴西自由區廣場占據的上下兩層共500平米的店鋪建設巴西閩僑書屋,他們遇到了一個老問題:經費從哪里來?如何持續地發展下去?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閩僑書屋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一是政府實體書屋扶持政策缺失。國家相關部門已從2013年開始加大了對實體書屋的扶持力度,但是并沒有對海外的中文實體書屋進行財政扶持。二是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缺失。為了推動文化“走出去”,國家商務部多次評定閩僑書屋為文化出口重點項目,但始終沒有專項資金補助。三是市場運營的發展瓶頸。和國內圖書出版市場一樣,海外圖書出版市場也受到數字傳媒的嚴重沖擊,閩僑書屋走出國門打入國外市場面臨很大的市場壓力和發展瓶頸。四是國家稅收政策對圖書出口的影響。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對舉步維艱的圖書出口企業和海外書店的經營造成很大影響。從2014年初開始,全國各圖書批銷流通企業和部分出版單位不再開增值稅發票,拿不到圖書增值稅發票,就意味著出口企業無法辦理出口退稅,無法退稅就增加了出口成本,造成圖書出版企業“走出去”的經營負擔(圖書出口企業的主要利潤來自出口退稅)。
閩僑書屋的啟示
文化如何“走出去”已經成為我國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必須思考的問題。根據福建“僑”的特色,閩僑書屋探索出了新的“走出去”的模式,但是在建設過程中面臨如何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其說是閩僑書屋這一個案的問題,不如說是我國文化“走出去”平臺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其一,政府應加大對“走出去”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閩僑書屋建設資金少,在30萬元左右;建設速度快,與海外華僑華人社團簽訂合約之后就可以開始建設,周期不超過半年。由于得到了當地僑領和華僑華人的支持,閩僑書屋可以在閩籍華僑華人分布地區迅速設點,建設推廣中華文化的閩僑書屋網絡。但由于海外圖書出版市場開發比較困難,而且閩僑書屋的產業化經營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所以現階段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從實體書店扶持的角度,加大對海外實體書店的資金扶持。二是從中文圖書出口的角度,加大海外中文圖書出口的補助和獎勵。三是從國家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加大對閩僑書屋的專項資金支持,扶持閩僑書屋在閩籍華人華僑具有影響力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建設平臺,布局全球閩僑書屋網絡。
其二,淡化政府行為,發揮圖書出版企業的作用。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政府到底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從閩僑書屋的發展經驗來看,政府最好還是發揮政策引導和扶持平臺建設的作用,圖書出版市場的開發還是應該交給圖書出版企業來做。世界上的文化強國在推動圖書出版“走出去”的過程中,無不是圖書出版集團在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政府既要搭臺,又要唱戲,很容易招致華僑華人的反感和抵觸,這方面我們也應該借鑒別人好的做法。
其三,充分調動華人華僑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閩僑書屋的經驗在于充分利用了福建海外華人華僑的優勢,并得到了當地華人華僑領袖和社團的支持。我國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有6,000萬,其中,廣東籍華人華僑有3,000萬,分布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福建籍華人華僑約有1,265萬,分布在176個國家和地區。廣西籍華人華僑約有700萬,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華人華僑對中文圖書出版物有現實需求,閩僑書屋的建設模式很容易在華人華僑圈中得到推廣,并發揮文化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整體“走出去”的步伐。
其四,發揮市場作用,加大“走出去”平臺產業化經營。海外華僑華人與第一代移民不同,他們在海外已經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大部分接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對華文出版物有需求。在閩僑書屋經營過程中,我們發現華僑華人對中文少兒教育圖書的需求量很大。閩僑書屋不僅可以做好海外中文培訓教育,還可以與華僑華人社團合作開發以圖書出版為主、中文教育培訓為下游產業的產業鏈,既解決閩僑書屋長久運營的經費問題,又能傳播福建文化和中華文化。還有一個大膽的設想:華僑華人聚集區比較繁華,可以開發以圖書出版為主題,集電影院、文化娛樂、福建特色手工藝品、購物、酒店于一體的產業園區,提高“走出去”平臺的經營水平。
★感謝福建省出版對外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張安寧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海峽分院婁孝欽對此文寫作的支持。
(楊曉云,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學院講師)